紅葉原文
萬樹菁蔥蔚綠雲,其中紅葉見一兩。
九夏何來九秋景,塞山變幻非意想。
人固有之物豈無,所以速成戒闕黨。
詩詞問答
問:紅葉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紅葉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養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二十三
參考注釋
蔥蔚
亦作“蔥蔚”。草木青翠而茂盛。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四:“桂椒蔥蔚兮,松柏青蒼。”《紅樓夢》第二回:“就在後邊一帶花園裡,樹木山石,也都還有蔥蔚洇潤之氣,那裡像個衰敗之家。”《林則徐日記·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初二》:“自入 高臺 境內,田土腴潤,澗泉流處皆有土木小橋,樹林蔥蔚,頗似南中野景。” 冰心 《寄小讀者》二三:“每人每年在祖墓旁邊,種一棵小樹,不到十年,我們 中國 也到處有了蔥蔚的山林。”
綠雲
比喻女子黑而長的頭髮:綠雲擾擾,梳曉鬟也。借指年輕女子:雪鬢蒼蒼配綠雲。其中
那裡面;那中間
樂在其中
紅葉
(1).秋天,楓、槭、黃櫨等樹的葉子都變成紅色,統稱紅葉。 唐 韓愈 《游青龍寺贈崔大補闕》詩:“友生招我佛寺行,正值萬株紅葉滿。” 唐 杜牧 《朱坡》詩:“倚川紅葉嶺,連寺緑楊堤。” 元 馬致遠 《夜行船·秋思》套曲:“愛秋來那些: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 陳毅 《題西山紅葉》詩:“ 西山 紅葉好,霜重色愈濃。”
(2). 唐 代有“紅葉題詩”的佳話,後因以“紅葉”為傳情的媒介。 宋 晏幾道 《虞美人》詞:“一聲長笛倚樓時,應恨不題紅葉寄相思。” 明 沉受先 《三元記·慶緣》:“一段姻緣天上來,何須紅葉良媒。” 清 龔自珍 《小重山令》詞:“碧玉寒門產 麗華 。誤隨紅葉去,到天涯。”
(3).借指媒人。 沉從文 《三三》:“那管事的先生笑著說:‘少爺歡喜,要總爺做紅葉,可以去說親。’”參見“ 紅葉題詩 ”。
一兩
(1).計量單位。古以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今以一斤的十分之一為一兩,一兩為十錢。《淮南子·天文訓》:“十二銖而當半兩,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為一兩。” 漢 劉向 《說苑·辨物》:“十六黍為一豆,六豆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兩,十六兩為一斤。”《宋史·律曆志一》:“一兩者,合二十四銖為二千四百黍之重。”
(2).古代布帛,以古尺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以幣錦二兩,縛一如瑱,適 齊 師” 晉 杜預 註:“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匹也。”《周禮·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 唐 賈公彥 疏:“古者二端相向卷之,共為一兩。”
(3).猶一雙。 明 劉績 《憶原上人》詩:“一兩棕鞋八尺藤, 廣陵 行徧又 金陵 。”
(4).指少數。《三國志·魏志·華佗傳》:“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晉書·紀瞻傳》:“然失之者億萬,得之者一兩耳。”《紅樓夢》第九回:“誰敢望‘請’,只求聽一兩句話就有了。” 老舍 《正紅旗下》二:“母親是不喜歡算計一兩文錢的人。”
一輛。《史記·貨殖列傳》“牛車千兩” 唐 張守節 正義:“車一乘為一兩。”
九夏
(1).古樂名。《周禮·春官·鍾師》:“鍾師掌金奏。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裓夏》、《驁夏》。” 鄭玄 註:“九夏皆詩篇名,頌之族類也。此歌之大者,載在樂章,樂崩亦從而亡。” 清 夏炘 《學禮管釋·釋九夏樂章》:“九夏皆門庭之樂也。《周禮·大司樂》:‘王出入則令奏《王夏》;屍出入則令奏《肆夏》;牲出入則令奏《昭夏》。’出入,謂出門入門也。”《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六·唐祀九宮貴神樂章》:“金奏九夏,圭陳八薌。”
(2).夏季,夏天。 晉 陶潛 《榮木》詩序:“日月推遷,已復九夏。” 唐 太宗 《賦得夏首啟節》:“北闕三春晚,南榮九夏初。” 清 李漁 《閒情偶寄·頤養·行樂》:“九夏則神耗氣索,力難支體。”
(3).九州華夏。 蔡東藩 許廑父 《民國通俗演義》第六回:“前因民軍起事,各省回響,九夏沸騰。”
秋景
(1) 秋季的景致
(2) 秋熟農作物的收成情況
變幻
常常發生沒有規律地改變
阿爾卑斯山上陽光的變幻狀態
意想
料想,猜想
意想不到
固有
從一開始就有的
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改造我們的學習》
所以
(1) 表示因果關係,常與“因為”連用
因為刻苦訓練,所以成績提高很快
(2) 指實在的情由或適當舉動
忘乎所以
(3) 所用;用來
夫仁義辨智,非所以持國也
(4) 原因;緣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成戒
猶成鑒。《三國志·魏志·王朗傳》“車駕臨 江 而還” 裴松之 注引 北齊 魏收 《魏書》:“三世為將,道家所忌。窮兵黷武,古有成戒。”
闕黨
指 闕里 。《論語·憲問》:“ 闕黨 童子將命。” 劉寶楠 正義:“ 闕黨 是 孔子 所居。《漢書·梅福傳》:‘今 仲尼 之廟,不出 闕里 。’ 師古 曰:‘ 闕里 , 孔子 舊里也。’ 闕里 即 闕黨 。”《荀子·儒效》:“﹝ 仲尼 ﹞居於 闕黨 , 闕黨 之子弟罔不分,有親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參見“ 闕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