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原文
蜀葵名不一,菺莃皆其類。
豈似秋葵花,正色無雜異。
秋葵知向陽,堪以興忠摯。
蜀葵則安能,隨方弄嬌媚。
亦被向陽稱,仿佛名濫廁。
詩人貴耳食,誰解董狐義。
青邱詠其白,應緣別寄意。
承露固且可,經寒恐弗易。
永念李絳言,因擬狄山刺。
詩詞問答
問:蜀葵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蜀葵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寘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四十一
2. 絳言巧拙為真今古同病
參考注釋
蜀葵
多年生草本植物(Althaea rosea),作為二年生植物栽培於花園中,葉大而粗糙,圓形,花美麗,成頂生穗狀花序
不一
(1)
不一致,不相同
意見不一
(2)
有差異,質量不同
質量不一
(3)
舊時書信末尾用語,表示不一一詳說
葵花
〈方〉∶向日葵
正色
(1) 又稱“常色”。健康人面部色澤
(2) 純正的顏色,指青、黃、赤、白、黑等色
(3) 嚴肅的神色
正色痛斥
正色厲聲。——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雜異
猶言各不相同。《漢書·郊祀志上》:“皆各用牢具祠,而巫祝所損益,圭幣雜異焉。” 顏師古 註:“言八神牲牢皆同,而圭幣各異也。”
向陽
面對太陽;朝著太陽;比喻蒙受恩遇
隨方
(1).依據情勢。《南史·恩倖傳論》:“若夫竭忠盡節,仕子恆圖,隨方致用,明君盛典,舊非本舊,因新以成舊者也。”《新唐書·張獻誠傳》:“ 獻誠 喜功名,為政寬裕,有機略,隨方制變,而簡廉不逮於文。”《明史·耿炳文傳》:“ 炳文 嬰城固守,攻甚急,隨方御之,不解甲者月餘。”
(2).謂按原方位。《資治通鑑·梁武帝太清三年》:“ 仲禮 竟無一言,諸軍乃隨方各散。” 胡三省 註:“言諸軍各隨所來之方散去也。”
(3).不拘何方;任何方面。 宋 秦觀 《次韻子由召伯埭見別》之二:“到處故應山作主,隨方還有月為朋。”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問以經語,隨方應對,歷歷無誤。”
嬌媚
(1) 撒嬌討人喜歡的樣子
這可是個嬌媚的女子,你得當心
(2) 儀容甜美具有魅力
仿佛
好像;似乎
猶仿佛其若夢從者。——《漢書·揚雄傳》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仿佛陳涉之稱 項燕。—— 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讀著這些有趣的故事,我仿佛也被引進了童話世界
濫廁
謂混充其間。 宋 秦觀 《<法帖通解>序》:“又當時奉詔集帖之人,苟於書成,不復更加研者,頗有偽蹟濫廁其間。” 明 唐寅 《漫興》詩之五:“龍頭濫廁棘闈文,草榻今眠墊蹟塵。” 清 劉大櫆 《<王天孚詩集>序》:“未嘗有世俗一切之語言,橫亘濫廁於其間。” 鑄鐵 《湘路紀事》:“記者亦會應留 日 湖北 人之召,濫廁演席。”
詩人
作詩的名人
生來就是一個詩人,不是造就出來的
貴耳
(1).以耳食之言為貴。謂輕信傳聞。 隋煬帝 《賜史祥》詩:“貴耳唯聞古,賤目詎知今。” 元 袁桷 《海鹽州儒學教授袁府君墓表》:“考 閩 、 蜀 、 東浙 、 永嘉 、 湖南 、 江西 之儒,先合其異同,不在於貴耳,雜書襲訛輯言行者尊之,吾與子所當辨。” 清 檀萃 《楚庭稗珠錄·黔囊·金星石》:“此石生蠻荒溪峒,名不甚著,貴耳者目而陋之;然幸如是,足以自全其天。”
(2).貴者之耳。 明 李開先 《琴》詩:“ 秦 楚絃中變,風濤指下驚;不堪聞貴耳,只可悅閒情。”
青邱
見“ 青丘 ”。
應緣
猶言大概是。 宋 徐鉉 《柳枝詞》:“應緣鶯舌多情賴,長向 雙成 説翠條。”
猶攀附。《宋史·徽宗紀一》:“黨人子弟毋得擅到闕下,其應緣趨附黨人罷任在外指射差遣及得罪停替臣僚,亦如之。”
寄意
寄託心意。 晉 陶潛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詩:“寄意一言外,茲契誰能別。”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紹熙內禪》:“ 汝愚 ( 趙汝愚 ) 永州 安置,至 洪州 而卒, 朱熹 為之注《離騷》以寄意焉。” 明 唐順之 《西峪草堂記》:“夫嵬才傑士,其所寄意,必於奔漰洶湧之川、巑岏崔巍之峰、泱漭千里之野,極世間險恠瓌偉超曠之觀,然後足以饜其耳目,而發其跌宕濩落不羈之氣。”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六:“ 逸少 ( 王羲之 )好鵝,亦是偶然寄意。” 唐弢 《在生命的浩瀚的海洋里》:“反覆詠嘆,寄意深遠。”
承露
(1).承接甘露。 漢 班固 《西都賦》:“抗仙掌以承露,擢雙立之金莖。” 晉 潘岳 《西征賦》:“擢仙掌以承露,乾雲漢而上至。”參見“ 承露盤 ”。
(2).即承露盤。
(3).幘巾,頭巾。
固且
猶姑且。固,通“ 姑 ”。《戰國策·齊策三》:“ 蘇 秦 曰:‘臣之來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見君。’”《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我非忘諸校尉功也,今固且圖之。”
永念
念念不忘。《書·大誥》:“予永念曰:‘天維喪 殷 ,若穡夫,予曷敢不終朕畝。’” 南朝 宋 傅亮 《為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勛高當年,而茅土弗及。撫事永念,胡寧可昧。” 明 何景明 《青石崖棧》詩:“慎爾千金驅,永念垂堂語。”
狄山
傳說中的山名。《山海經·海外南經》:“ 狄山 , 帝堯 葬於陽, 帝嚳 葬於陰。” 袁珂 校注引 畢沅 曰:“此雲 狄山 者, 狄 中之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