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書院有會原文
勛華家法喜臨池,題額於斯因惠之。
即景樂山惟趣永,寓言愛物要仁施。
孰非訓也今猶昔,豈外復哉克以為。
字裡行間皆至道,尊聞仍貴在行知。
詩詞問答
問:樂山書院有會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樂山書院有會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樂山書院有會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支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十五
2. 額為所御書皇祖賜
參考注釋
勛華
亦作“勛華”。1. 堯 舜 的並稱。 勛 , 放勛 , 堯 名; 華 , 重華 , 舜 名。 漢 馬融 《<忠經>序》:“皇上含 庖軒 之姿,韞 勛 華 之德。” 宋 范成大 《東宮壽詩》:“並世 勛 華 照古今,朱明綵服侍尊臨。” 章炳麟 《時危》詩之二:“一樣 勛 華 成賤隸,諸君爭得似 孫劉 。”
(2).功勳與榮華。《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論閥閲勛華, 安龍媒 是個七品琴堂的弱息, 賈寳玉 是個累代國公的文孫。”
家法
(1) 家長統治本家或本族人的法度
聖賢家法。——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2) 家長責打家人或孩子的用具
臨池
《晉書·衛恆傳》:“ 漢 興而有草書…… 弘農 張伯英 者,因而轉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後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後因以“臨池”指學習書法,或作為書法的代稱。 唐 杜甫 《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詩:“有練實先書,臨池真盡墨。” 宋 蘇軾 《石蒼舒醉墨堂》詩:“不須臨池更苦學,完取絹素充衾裯。” 明 沉德符 《敝帚軒剩語·名臣通畫學》:“前代名臣能臨池者多矣,鮮有以畫名者。” 清 葉名灃 《橋西雜記·黃忠端書孝經卷》:“夫人善臨池,代公作行草,幾奪真。” 呂叔湘 《漢字和拼音字的比較》:“書法一項,確是一種藝術。但是這是要有寫字的天分的人,再加上十年臨池的工夫,才會有成就的。” 孫犁 《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三:“日記抄得很工整,字型遒勁,也可作臨池之用。”
題額
(1).題寫門楣或匾額。 唐 韋絢 《劉賓客嘉話錄》:“﹝ 智永 ﹞住 永欣寺 ,積年學書,後有筆頭十瓮,每瓮皆數萬。人來覓書兼請題額者如市。”一本作“ 題頭 ”。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高江村》:“又上登 金山 ,欲題額,濡毫久之。 江村 乃擬‘江天一覽’四字於掌中。”
(2).指匾額上的題字。 清 袁枚 《新齊諧·長鬼被縛》:“﹝ 沉厚餘 ﹞入門悄然,將升堂,見堂上先有一長人端坐,仰面視堂上題額。 沉 疑非人,戲解腰帶潛縛其兩腿。”
於斯
同“ 於此 ”。《楚辭·漁父》:“ 屈原 既放,游於江潭……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至於斯。’” 三國 魏 李康 《運命論》:“‘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詒厥孫謀以燕翼子’者,昔吾先友,嘗從事於斯矣。”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時值龍顏,則當年控三傑。 漢 之得材,於斯為貴。” 南朝 梁 任昉 《為齊明帝讓宣城郡公第一表》:“家國之事,一至於斯,非臣之尤,誰任其咎。”
即景
(1) 就眼前的景物
即景生情
(2) 就眼前的景物即興創作的作品
即景詩
樂山
愛好山。《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 朱熹 集註:“樂,喜好也。” 南朝 宋 鮑照 《登廬山》詩之一:“乘此樂山性,重以遠遊情。”
寓言
(1)
(2) 有所隱含的語言
(3) 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用假託的故事或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
愛物
(1).愛護萬物。《孟子·盡心上》:“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章炳麟 《菌說》:“ 荀子 曰:‘萬物同宇而異體。’以異體故必自親親始,以同宇故必以仁民愛物終。”
(2).心愛的東西。 唐 張祜 《將至衡陽道中作》詩:“長年無愛物,深話少情人。” 楊朔 《雪花飄飄》:“ 桃樹爺爺 有件時刻不離身的愛物,那就是支嗩吶。”
以為
認為
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以為旦噬己也。——唐· 柳宗元《三戒》
以為鄙吝。——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資治通鑑》
自以為必死。——《資治通鑑·唐紀》
以為豪。——明· 魏禧《大鐵椎傳》
以為妙絕。——《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字裡行間
文字語句中間,常形容文句言語之間的含義,躍然紙上
至道
(1).指最好的學說、道德或政治制度。《禮記·學記》:“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禮記·表記》:“道有至,義有考。至道以王,義道以霸,考道以為無失。” 鄭玄 註:“此讀當言‘道有至,有義,有考’,字脫一有耳。” 陳澔 集說引 應氏 曰:“至道,即仁也。至道渾而無跡,故得其渾全精粹以為王。” 晉 陸機 《演連珠》之六:“是以至道之行,萬類取足於世;大化既洽,百姓無匱於心。”
(2).最高的原則、準則。《荀子·儒效》:“以從俗為善,以貨財為寳,以養生為己至道,是民德也。”
(3).佛、道謂極精深微妙的道理或道術。《莊子·在宥》:“來!吾語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漢 牟融 《理惑論》:“﹝ 老子 ﹞曰:‘用其光,復其明,無遺身殃。’此道生死之所趣,吉凶之所住。至道之要,實貴寂寞,佛家豈好言乎!” 唐 陳鴻 《東城老父傳》:“讀釋氏經,亦能了其深義至道,以善心化市井人。” 宋 洪邁 《夷堅丁志·司命府丞》:“及見 海蟾 曰:‘汝以夙契得遇我。’命長跪傳至道。”
行知
(1).實踐其所得到的認識。 清 曾國藩 《送唐先生南歸序》:“博求萬物之理,以尊聞而行知。”
(2).公文術語。行文通知。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籌議海防事宜疏》:“擬請旨敕下該衙門申明舊例,行知各省。”
(3).指通知事項的文書。《官場現形記》第三回:“且説 黃知府 有一天上院回來,正在家裡喫夜飯,忽然院上有人送來一角文書;拆開一看,正是保準過班的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