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上即事原文
晚煙如帶拂城頭,城下滔滔滹水流。
東海游龍歸古廟,西山濃翠貼譙樓。
種荷使者今安在,橫笛兒童不解愁。
惟有春風長浩蕩,年年吹綠到芳洲。
詩詞問答
問:滹上即事的作者是誰?答:石寶
問:滹上即事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滹上即事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尤韻 出處:熊峰集卷九
參考注釋
城頭
城牆的頂頭;城樓
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魯迅《七律》
滔滔
(1) 形容大水奔流貌
白浪滔滔
(2) 比喻言行或其他事物連續不斷
他滔滔地辯論著,臉上興奮得通紅。——茅盾《第一階段的故事》
這使他們驕傲了,一路滔滔開向平型關,…。—— 周立波《悼田守堯同志》
年滔滔而自遠兮,壽冉冉而愈衰。——《楚辭·東方朔·七諫》
(3) 盛大;普遍
天下滔滔,知我者希。——《新唐書》
況且老荊那樣的人,滔滔者皆是,換一個來,何嘗會比他好?—— 茅盾《路》
(4) 和暖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楚辭·九章》
水流
(1) 泛指江、河
湖泊星羅棋布,水流縱橫交錯
(2) 水的流動
(3) 流動著的水
水流湍急
水流暢通
東海
(1) 亞洲東部邊緣海,西接中國大陸,北連黃海,南接南海,面積77萬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70米,廣闊的東海大陸架是良好的漁場
(2) 泛指東方的大海
游龍
(1).遊動的蛟龍。《後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前過 濯龍 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游龍。” 明 何景明 《望郭西諸峰有懷昔隱兼發鄙志》詩:“游龍戢淵鱗,翔鷺振雲翮。” 胡鄂公 《辛亥革命北方實錄》:“其繼也,若游龍之行空,長虹之逶迤。”
(2).葒草的別名。《詩·鄭風·山有扶蘇》:“山有橋松,隰有游龍。”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四:“紅蓼即《詩》所謂游龍也,俗呼水紅。”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葒草》﹝釋名﹞引 陳藏器 曰:“天蓼即水葒,一名游龍,一名大蓼。”一說:游,謂枝葉放縱;龍,草名。見《詩·鄭風·山有扶蘇》 鄭玄 箋、 孔穎達 疏。
(1).遊動的龍。比喻姿態婀娜。《古文苑·宋玉<舞賦>》:“軆如游龍,袖如素蜺。” 章樵 註:“《神女賦》:‘蜿若游龍。’言其輕舉也。”《文選·曹植<洛神賦>》:“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李善 註:“翩翩然若鴻雁之驚,婉婉然如游龍之升。”《隸釋·魏修孔子廟碑》:“雖 大晧 游龍以君世, 虞氏 儀鳳以臨民……尚何足稱於 大魏 哉!”
(2).喻良馬。《文選·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游龍曜路,歌吹盈耳。” 李善 註:“《周禮》曰:凡馬八尺為龍。” 元 耶律楚材 《扈從羽獵》詩:“ 湛然 扈從 狼山 東,御閒天馬如游龍。”
西山
(1).西方的山。《易·隨》:“王用享於西山。”引申為日入處。 漢 王粲 《從軍詩》之三:“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餘暉。”《文選·李密<陳情事表>》:“但以 劉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李善 注引 揚雄 《反騷》:“臨 汨羅 而自隕兮,恐日薄於西山。”
(2).山名。指 首陽山 。在今 山西省 永濟縣 南。相傳 伯夷 、 叔齊 隱居於此。 晉 陸機 《演連珠》之四八:“是以吞縱之彊不能反蹈海之志,漂櫓之威不能降 西山 之節。”參見“ 西山餓夫 ”。
(3).山名。在 江西省 新建縣 西,一名 南昌山 ,即古 散原山 。 唐 王勃 《滕王閣序》:“畫棟朝飛 南浦 雲,珠簾暮捲 西山 雨。”
(4).山名。在 四川省 北部,為 岷山 主峰。也稱 雪嶺 。 唐 李白 《思邊》詩:“今歲何時妾憶君, 西山 白雪暗 秦 雲。” 唐 杜甫 《野望》詩:“ 西山 白雪 三城 戍, 南浦 清江 萬里橋 。”
(5).山名。 北京市 西郊群山的總稱。南起 拒馬山 ,西北接 軍都山 。有 百花山 、 靈山 、 妙峰山 、 香山 、 翠微山 、 盧師山 、 玉泉山 等峰,林泉清幽,為京郊名勝地。
(6).山名。在 雲南省 昆明市 西南, 滇池 西岸,一稱 睡佛山 。有 華亭寺 、 太華寺 、 三清閣 、 龍門 諸勝和 聶耳 墓、 李公朴 的衣冠冢。風景優美,有“睡美人”之稱。
(7).山名。在 江蘇省 吳縣 西南,即 洞庭西山 ,古稱 包山 ,為 太湖 中最大島嶼。有 縹緲峰 、 銷夏灣 、 林屋洞 諸名勝。
濃翠
深綠。 唐 許渾 《秋日眾哲館對竹》詩:“蕭蕭凌雪霜,濃翠異三 湘 。” 李國文 《月食》:“ 妞妞 從來也沒見過那暖房裡 * 帶植物濃翠欲滴的綠色。”
譙樓
城門上的望樓
使者
(1) 受命出使的人,泛指奉命辦事的人
歡迎來自親密鄰邦的友好使者
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 魏。——《史記·魏公子列傳》
(2) 比喻帶來某種信息的人或事物
南國的人們也真懂得欣賞這些春天的使者。——《花城》
橫笛
笛子。即今七孔橫吹之笛,與古笛之直吹者相對而言。 唐 張巡 《聞笛》詩:“旦夕危樓上,遙聞橫笛音。”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樂律一》:“ 後漢 馬融 所賦長笛…… 李善 為之注云:‘七孔,長一尺四寸。’此乃今之橫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謂之橫吹,非 融 之所賦者。” 胡道靜 校證引 朱珔 《<文選>集釋》:“至古笛多用豎吹,而今則橫吹,猶之古簫用比竹,今簫則用單竹。” 宋 李清照 《滿庭霜》詞:“難堪雨藉,不耐風柔。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
兒童
年紀小於少年的幼孩
兒童相見不相識。——唐· 賀知章《回鄉偶書》
不解
(1).不能解開;不能分開。《楚辭·九章·哀郢》:“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 漢 枚乘 《七發》:“ 楚苗 之食,安胡之飰,摶之不解,一啜而散。” 明 李贄 《過桃園謁三義祠》詩:“誰識 桃園 三結義,黃金不解結同心。”
(2).不能解救;不能和解。 漢 孔融 《論盛孝章書》:“向使 郭隗 倒懸而王不解,臨難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高翔遠引。” 柳青 《狠透鐵》:“有時甚至因為正直更被一部分人深惡痛絕,好象結了不解之仇。”
(3).不止;不罷休。《漢書·五行志上》:“歸獄不解,茲謂追非,厥水寒, * 。” 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謂釋有罪之人而歸無辜者也。解,止也。追非,遂非也。”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十七:“男家送去一床嗶嘰被,女家不要,非得麻花被不解。”
(4).不懂,不理解。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聲。” 唐 李白 《月下獨酌》詩之一:“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四:“ 李筌 注《陰符經》,至‘禽獸之制在氣’經年不解,夢烏衣人教之,遂通其義。” 余開選 《獅子》:“‘你要幹啥?’ 王天明 不解地問。”
不懈怠。《詩·大雅·假樂》:“不解於位,民之攸塈。”《禮記·雜記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
惟有
只有
我們都很高興,惟有他沉著臉
春風
(1) 春天的風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杜牧《贈別》
(2) 比喻和悅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長環境
浩蕩
形容水勢洶湧壯闊
青冥浩蕩。——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浩蕩的長江
芳洲
芳草叢生的小洲。《楚辭·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 王逸 註:“芳洲,香草藂生水中之處。” 唐 鄭愔 《採蓮曲》:“不覺芳洲暮,菱歌處處聞。” 清 王夫之 《春盡》詩之二:“雜甸與芳洲,當時不可留。”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中興天子食不遑,側身感天天與祥周麟之《憂旱》
- 風微佛屋琅璫絕,古柏陰中看月明趙蕃《夜呈欽止審知時欽止歸自三衢》
- 由來傲卿相,臥穩答書遲方乾《題碧溪山禪老(一作贈鶴隱寺僧)》
- 何郎生事四立壁,心地高明百不憂
- 神武衣冠驚夢裡,江湖漁釣論心曲陳三聘《滿江紅(冬至)》
- 拋世業,蹈玄機釋可湘《靈照女贊》
- 賦頌前朝愛,詩文內相傅項安世《送鄧制乾二首》
- 可憐逐句尋言者,蹉過長沙覿面機釋法泰《頌古四十四首》
- 閩乘其偷,載耒逐逐
- 沙尾鱗鱗水退潮,柳行出沒見漁樵釋曇瑩《姚江》
![滹上即事原文_滹上即事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