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荅金谷似

作者:王士禎 朝代:清代

古詩荅金谷似原文

西山紛鉤綿,具區遠泓崢。

岩洞既殊麗,草木滋鮮榮。

靈威古丈人,素書發其英。

千載多秀民,游札高令名。

昔聞夫子賢,乃自長洲生。

五經何紛綸,七略亦縱橫。

提攜吳純鉤,落筆乾天精。

相思二十年,無由達中誠。

都門競錐刀,車馬如踐更。

不解作高髻,誰與為目成。

昨者枉佳贈,其言明且清。

賦詩備三類,餘音散鯨鏗。

顧慚實不腆,欲報無瑤瓊。

自非揚肸流,詎曰知鬷明。

矧子少而颺,執手安敢輕。

悉索固所碩,毋為笑荒傖。

詩詞問答

問:古詩荅金谷似的作者是誰?答:王士禎
問:古詩荅金谷似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王士禎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士禎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庚韻 出處:漁洋山人精華錄卷三

2. 鈍翁

參考注釋

西山

(1).西方的山。《易·隨》:“王用享於西山。”引申為日入處。 漢 王粲 《從軍詩》之三:“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餘暉。”《文選·李密<陳情事表>》:“但以 劉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李善 注引 揚雄 《反騷》:“臨 汨羅 而自隕兮,恐日薄於西山。”

(2).山名。指 首陽山 。在今 山西省 永濟縣 南。相傳 伯夷 、 叔齊 隱居於此。 晉 陸機 《演連珠》之四八:“是以吞縱之彊不能反蹈海之志,漂櫓之威不能降 西山 之節。”參見“ 西山餓夫 ”。

(3).山名。在 江西省 新建縣 西,一名 南昌山 ,即古 散原山 。 唐 王勃 《滕王閣序》:“畫棟朝飛 南浦 雲,珠簾暮捲 西山 雨。”

(4).山名。在 四川省 北部,為 岷山 主峰。也稱 雪嶺 。 唐 李白 《思邊》詩:“今歲何時妾憶君, 西山 白雪暗 秦 雲。” 唐 杜甫 《野望》詩:“ 西山 白雪 三城 戍, 南浦 清江 萬里橋 。”

(5).山名。 北京市 西郊群山的總稱。南起 拒馬山 ,西北接 軍都山 。有 百花山 、 靈山 、 妙峰山 、 香山 、 翠微山 、 盧師山 、 玉泉山 等峰,林泉清幽,為京郊名勝地。

(6).山名。在 雲南省 昆明市 西南, 滇池 西岸,一稱 睡佛山 。有 華亭寺 、 太華寺 、 三清閣 、 龍門 諸勝和 聶耳 墓、 李公朴 的衣冠冢。風景優美,有“睡美人”之稱。

(7).山名。在 江蘇省 吳縣 西南,即 洞庭西山 ,古稱 包山 ,為 太湖 中最大島嶼。有 縹緲峰 、 銷夏灣 、 林屋洞 諸名勝。

具區

古澤藪名,即 太湖 。又名 震澤 、 笠澤 。《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 揚州 ,其山鎮曰 會稽 ,其澤藪曰 具區 。”《爾雅·釋地》:“ 吳 越 之間有 具區 。”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雜記·地名異》:“ 嵩高 、 外方 一山而名二, 具區 、 震澤 一湖而號殊。”

岩洞

(1) 地面上有天然頂蓋的洞穴;不大但很別致的石洞;山洞

(2) 指岩石鑽孔或天然岩洞

殊麗

(1).極美。 漢 應瑒 《正情賦》:“夫何媛女之殊麗兮,咨溫惠而明哲。” 宋 黃庭堅 《跋劉夢得<淮陰行>》:“《淮陰行》情調殊麗,語氣尤穩切。”

(2).指美女。 清 陳維崧 《水龍吟·己酉元夕洛陽署寓對雪》詞:“記起閒游舊事,小門邊那家殊麗。”

草木

(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變化,草木蕃。” 唐 韓愈 《送李願歸盤谷序》:“ 太行 之陽有 盤谷 , 盤谷 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鮮少。” 明 劉基 《<悅茂堂詩>序》:“故人不得其性則痛,鳥獸不得其性則瘏,草木不得其性則萎以枯。”

(2).指荒野。《韓非子·說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餓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3).比喻卑賤。多用作自謙之詞。 唐 陳子昂 《諫刑書》:“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 宋 蘇軾 《笏記》之一:“徒傾艸木之心,莫報乾坤之施。”

鮮榮

(1).指鮮花。《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寤春風兮發鮮榮,絜齋俟兮惠音聲。” 李善 註:“鮮榮,華也。”

(2).猶艷麗。 清 郎廷槐 等《師友詩傳錄》:“翕輕清以為性,結冷汰以為質,呴鮮榮以為詞。” 林紓 《百大家評選韓文菁華錄序》:“以為傅飾以鮮榮之辭語,即可倫儕於 漢 氏。”

靈威

(1).威靈,威勢。《史記·樂書》:“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 晉 陸雲 《答兄平原》詩:“王旅南征,闡耀靈威。” 元 無名氏 《硃砂擔》第四折:“只願你檢驗輪迴,速顯靈威。” 清 蔣士銓 《第二碑·書表》:“他們都不過是些散仙,終日遊戲,不似天君總制江河,靈威顯赫。” 郭沫若 《十批判書·孔墨的批判》:“故庶人鬼沒有貴族鬼那樣的靈威赫赫,倒是實在的。”

(2).“ 靈威仰 ”的省稱。《藝文類聚》卷五引 漢 劉楨 《大暑賦》:“ 羲和 總駕發扶木,太陽為輿達炎燭, 靈威 參垂步朱轂。” 南朝 陳 張正見 《從籍田應衡陽王教作》詩之一:“東郊事平秩,仲月祀 靈威 。” 唐 陸龜蒙 《和寄題玉霄峰葉涵象尊師所居》:“南望煙霞空再拜,欲將飛魄問 靈威 。” 清 唐孫華 《立夏日抱灌軒雨坐周羽良樂友顧峙宗枉過小飲》詩:“摘來梅子青猶小,落盡籬花緑正肥。最惜芳菲好時節,悤悤把酒送 靈威 。”

(3).“ 靈威丈人 ”的省稱。 明 夏完淳 《寒泛賦》:“未受 靈威 之簡,難逢 蒼水 之精,榜人再唱,客子數驚。”

丈人

(1) 岳父,妻子的父親

(2) 古時對老年男子的尊稱

遇丈人,以杖荷蓧。——《論語·微子》

我丈人行也。——《漢書·李廣蘇建傳》

素書

(1).古人以白絹作書,故以稱書信。 漢 蔡邕 《飲馬長城窟行》:“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 唐 杜甫 《暮秋遣興呈蘇渙侍御》詩:“久客多枉友朋書,素書一月凡一束。” 明 王錂 《春蕪記·訴怨》:“怎不仗青鸞傳素書,打疊下屠龍計,想鶯儔自可期。” 清 吳偉業 《鯗鶴》詩:“ 丁令 師來寄素書,羽毛零落待何如。”

(2).兵書名。舊題 漢 黃石公 撰, 宋 張商英 注。以道、德、仁、義、禮五者為主旨,取 老子 之說為注釋。因本文及注文多如出一手,或疑為 張商英 所偽托。 元 劉壎 《隱居通議·經史一》:“世多指兵書《三略》為 黃石公 所傳之書。 宋 張商英 曰:‘非也。 晉 亂,有盜發 子房 塚,於玉枕中獲此書六篇,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祕戒,不許妄傳,世所謂素書是也。’”

(3).泛指一般道書。 宋 蘇軾 《次韻回先生》之一:“但知白酒留佳客,不問 黃公 覓《素書》。” 清 黃鷟來 《送田月樞歸隱王屋》詩:“底事披《素書》,無暇祀 黃石 。”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覺醒》:“《素書》是用朱墨寫在白絹上的道書。”

(4).書籍。《周書·張軌傳》:“ 軌 性清素,臨終之日,家無餘財,唯有素書數百卷。” 唐 許渾 《姑熟官舍》詩:“草生官舍似閒居,雪照南窗滿素書。” 元 汪元亨 《沉醉東風·歸田》曲:“怕纏手焚了素書,懶鑽頭拽倒茅廬。”

千載

千年。形容歲月長久。《漢書·王莽傳上》:“於是羣臣乃盛陳‘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載同符’。” 唐 韓愈 《歧山下》詩:“自從 公旦 死,千載閟其光。”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三年喪》:“惟我 純皇 孝摯性成,力阻浮議,使千載之陋,更於一旦。”

秀民

德才優異的平民。《國語·齊語》:“其秀民之能為士者,必足賴也。” 韋昭 註:“秀民,民之秀出者也。” 唐 韓愈 《歐陽生哀辭》:“ 閩 越 地肥衍,有山泉禽魚之樂,雖有長材秀民通文書吏事與上國齒者,未嘗肯出仕。” 明 方孝孺 《孫伯融傳》:“時秀民有能才者,見方戰爭勝負未分,皆伏居山谷中不肯出。”

令名

好名聲

夫子

(1) 古時對男子的尊稱

(2) 舊時稱呼學者或老師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墨子·公輸》

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3) 舊時稱自己的丈夫

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後漢書·列女傳》

(4) 稱呼讀古書而思想陳腐的人(含譏諷意)

(5) 孔門的學生對孔子的稱呼

長洲

(1).水中長形陸地。《楚辭·九章·思美人》:“擥大薄之芳茝兮,搴長洲之宿莽。” 漢 王粲 《登樓賦》:“挾清 漳 之通浦兮,倚曲 沮 之長洲。”

(2).古苑名。故址在今 江蘇省 蘇州市 西南、 太湖 北。 春秋 時為 吳王 闔閭 遊獵處。 漢 趙曄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射於鷗陂,馳於游臺,興樂 石城 ,走犬 長洲 。” 晉 左思 《吳都賦》:“造 姑蘇 之高臺,臨四遠而特建,帶 朝夕 之濬池,佩 長洲 之茂苑。”

(3).道教稱大海中神仙居住的十處名山勝境之一。詳“ 十洲 ”。

五經

五部儒家經書,即易、書、詩、禮、春秋

五代時始印五經。——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遂通五經。——《後漢書·張衡傳》

紛綸

(1).雜亂貌;眾多貌。《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紛綸威蕤,堙滅而不稱者,不可勝數也。”《漢書》作“紛輪”。 宋 蘇軾 《三笑圖贊》:“萬生紛綸,何鄙何妍,各笑其笑,未知孰賢?” 明 高啟 張憲 《舞劍聯句》:“屋翻影紛綸,地殷勢揮霍。” 清 唐孫華 《夏日齋中讀書》詩之一:“紛綸布經籍,汎濫陳篇章。”

(2).淵博。《後漢書·逸民傳·井丹》:“ 井丹 字 大春 ……通五經,善談論,故京師為之語曰:‘五經紛綸 井大春 。’” 李賢 註:“紛綸,猶浩博也。” 南朝 陳 徐陵 《在北齊與宗室書》:“或有漁獵三史,紛綸五經。”

(3).忙碌;忙亂。 唐 杜甫 《麗人行》:“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宋 洪邁 《夷堅乙志·玉華侍郎》:“人世紛綸,真可厭苦。”

(4).華美。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紛綸翕響,冠眾藝兮。” 唐 葉季良 《賦得琢玉成器》:“片玉寄幽石,紛綸當代名。”

七略

書名。我國最早的圖書目錄分類著作。西漢劉歆編輯宮廷藏書,分成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和方技略七類。故稱《七略》。

七略四庫。——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縱橫

(1) 豎和橫互相交錯

眾壑縱橫。——《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猶有曲挺縱橫者。

刀戟縱橫。——《廣東軍務記》

(2) 奔放自如

筆意縱橫

(3) 賓士無阻

縱橫四海

(4) 放肆;無所顧忌

(5) 指合縱連橫

提攜

(1) 牽扶;攜帶

長者與之提攜。——《禮記·曲禮》

及其堤決也,哭聲盈耳,鳧水走避,家人提攜什器,相與掩面淚下,呼天而詈之。——康有為《大同書》

(2) 照顧;扶植

昔年洛陽社,貧賤相提攜。—— 白居易《傷友》

七爺若有心提攜她,我敢賭一個手指,說她會成當代女詩人!——沈從文《王謝子弟》

(3) 提拔

荷蒙提攜

(4) 攜手;合作

我已命 * 長此繼續與你們提攜。——孫中山《致蘇聯遺書》

(5) 指代小孩

傴僂提攜。——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純鉤

見“ 純鈞 ”。

筆乾

要求潤筆的戲語。

相思

互相思念,多指男女彼此思慕

十年

形容時間長久。《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楊伯峻 註:“十年,言其久也。” 唐 賈島 《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無由

沒有門徑或機會

相見無由

中誠

內心的真情。 漢 班固 《 * 通·喪服》:“故吉凶不同服,歌哭不同聲,所以表中誠也。” 晉 張華 《答何劭》詩之二:“是用感嘉貺,寫心出中誠。” 明 陳子龍 《送勒卣之金陵省試》詩之二:“黽勉望寥廓,結交繇中誠。”

都門

(1).京都城門。《漢書·王莽傳下》:“兵從 宣平城門 入,民間所謂 都門 也。” 顏師古 註:“ 長安 城東出北頭第一門。” 唐 韓愈 《豐陵行》詩:“羽衛煌煌一百里,曉出都門葬天子。” 宋 柳永 《雨霖鈴》詞:“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2).都中里門。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規箴》:“ 元皇帝 時,廷尉 張闓 在小市居,私作都門,早閉晚開。羣小患之。”

(3).借指京都。 元 揭傒斯 《送宋少府之官長洲》詩:“白髮 長洲 尉,都門萬里船。” 清 顧炎武 《送王文學麗正歸新安》詩:“兩年相遇都門道,只有 王生 是故人。”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忽有 崔元素 者,投一刺, 劉 接見。詢其邦族,曰:‘ 山東 臨胊 秀才也,游都門二十年矣。’”

錐刀

(1).小刀。《荀子·議兵》:“故以詐遇詐,猶有巧拙焉;以詐遇齊,辟之猶以錐刀墮 太山 也。”《淮南子·說山訓》:“斷右臂而爭一毛,折鏌鋣而爭錐刀,用智如此,豈足高乎?”

(2).一種制茶用具。 唐 陸羽 《茶經·器》:“棨,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為之,用穿茶也。”

(3).指刀筆。《後漢書·樊宏傳》:“文吏則去法律而學詆欺,鋭錐刀之鋒,斷刑辟之重,德陋俗薄,以致苛刻。”參見“ 刀筆 ”。

(4).喻微薄,微細。《淮南子·本經訓》“昔者 蒼頡 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漢 高誘 註:“詐偽萌生則去本趨末,棄耕作之業而務錐刀之利。” 三國 魏 曹植 《求通親親表》:“臣伏自惟省,無錐刀之用。” 宋 李綱 《理財論中》:“釋此弗議而欲聚斂掊克與民爭錐刀之利,亦可謂不知理財之本矣?”《明史·齊之鸞傳》:“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乃競錐刀之利,如倡優館舍乎?”

(5).特指微利。 南朝 宋 鮑照 《代邊居行》:“悠悠世中人,爭此錐刀忙。” 唐 杜甫 《遣遇》詩:“聞見事略同,刻剝及錐刀。” 清 劉大櫆 《許游擊墓志銘》:“君獨以身食朝廷之祿,不宜漁獵錐刀,以牟及閭左。”

(6).指追逐微利,逐利。 梁啓超 《滅國新 * 》:“ 好望角 之 英 商某,一攫而獲巨萬之利,於是錐刀之徒,相率麕至。”

(7).喻從事微賤工作。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紀》:“ 肅 始登第,俄有 李鴻 者造之,願傭力。 鴻 以錐刀暇日,往往反資於 肅 ,此外未嘗以所須為意。”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陳寶祠》:“汝本錐刀小子,窺窬分毫。”

車馬

(1).車和馬。古代陸上的主要交通工具。《詩·小雅·十月之交》:“擇有車馬,以居徂向。”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指瑕》:“夫車馬小義,而歷代莫悟。” 明 孫柚 《琴心記·王孫作醵》:“早求車馬,同行共赴。”

(2).謂馳騁遊樂。《漢書·郊祀志下》:“願明主時忘車馬之好,斥遠方之士虛語,游心帝王之術,太平庶幾可興也。” 南朝 齊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耆年闕市井之游,稚齒豐車馬之好。”

踐更

(1).古代的一種徭役。輪到的可以出錢僱人代替。受錢代人服役叫踐更。《史記·吳王濞列傳》:“卒踐更,輒與平賈。” 張守節 正義:“踐更,若今唱更、行更者也,言民自著卒……貧者欲顧更錢者,次直者出錢顧之,月二千,是為踐更。” 宋 蘇軾 《策別厚貨財》之二:“昔 漢 之制,有踐更之卒,而無營田之兵。” 清 田從典 《擬七德九功舞歌效樂天體》:“今日公家免踐更,鼓腹行歌仍作息。”

(2).交替任職;先後任職。《舊唐書·楊於陵傳》:“居朝三十餘年,踐更中外,始終不失其正。” 唐 柳宗元 《為崔中丞請朝覲表》:“中外踐更,出入迭用。” 宋 陳亮 《謝趙同知啟》:“敬惟同知相公蚤以文墨,自結主知,出其才猷,遂為世用。踐更多矣,聲問偉然。”

(3).謂輪流,替換。 清 楊揆 《病兵吟》:“朝不得食,荷戈拓戟;暮不得息,踐更行汲。”《花月痕》第四七回:“此時各道援師,早撤防了。 顏 林 二將,部下各留千人,半年更換一班,就是 紫滄 子弟兵,也只是踐更而已。”

(4).經歷。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序》:“縱談所及,多故實舊聞,或古今嘉言善行,皆少日所傳於長老名流,及出入中朝身所踐更者。”

不解

(1).不能解開;不能分開。《楚辭·九章·哀郢》:“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 漢 枚乘 《七發》:“ 楚苗 之食,安胡之飰,摶之不解,一啜而散。” 明 李贄 《過桃園謁三義祠》詩:“誰識 桃園 三結義,黃金不解結同心。”

(2).不能解救;不能和解。 漢 孔融 《論盛孝章書》:“向使 郭隗 倒懸而王不解,臨難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高翔遠引。” 柳青 《狠透鐵》:“有時甚至因為正直更被一部分人深惡痛絕,好象結了不解之仇。”

(3).不止;不罷休。《漢書·五行志上》:“歸獄不解,茲謂追非,厥水寒, * 。” 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謂釋有罪之人而歸無辜者也。解,止也。追非,遂非也。”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十七:“男家送去一床嗶嘰被,女家不要,非得麻花被不解。”

(4).不懂,不理解。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聲。” 唐 李白 《月下獨酌》詩之一:“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四:“ 李筌 注《陰符經》,至‘禽獸之制在氣’經年不解,夢烏衣人教之,遂通其義。” 余開選 《獅子》:“‘你要幹啥?’ 王天明 不解地問。”

不懈怠。《詩·大雅·假樂》:“不解於位,民之攸塈。”《禮記·雜記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

高髻

高綰之髮髻。《後漢書·馬廖傳》:“ 長安 語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目成

眉來眼去,以目傳情

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楚辭·九歌·少司命》

昨者

昔日。 唐 杜甫 《入衡州》詩:“昨者間瓊樹,高談隨羽觴。” 唐 韓愈 《歸彭城》詩:“昨者到京城,屢陪高車馳。”

言明

講明。 郭沫若 《沸羹集·文化界時局進言》:“在野人士正日夕為此奔走呼號,政府當局最近也公開言明,準備提前結束黨治,還政於民。” 賀敬之 丁毅 等《白毛女》第一幕第二場:“當時同人言明是五分利。”

賦詩

吟詩;寫詩。《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 唐 王維 《慕容承攜素饌見過》詩:“紗帽烏皮幾,閒居懶賦詩。”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生長在 北平 的書香門第,下棋,賦詩,作畫,很自然地在他的生活里占了很多的時間。”

三類

(1).指《詩經》中之《風》、《雅》、《頌》。《左傳·昭公二十年》:“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 杜預 註:“風、雅、頌。” 孔穎達 疏:“《詩》有《風》、《雅》、《頌》,其類各別。知‘三類’是《風》、《雅》、《頌》也。”

(2).三項;三種。《宋史·選舉志六》:“ 文彥博 又奏:《唐六典》所載,以德行、才用、勞效三類察在選之士,參辨能否。”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象數一》:“星有三類:一、經星,北極謂之長;二、舍星,大火謂之長;三、行星,辰星謂之長。故皆謂之辰。”

(3).第三等,下等。如:三類田、三類苗。

鯨鏗

語本 漢 班固 《東都賦》:“於是發鯨魚,鏗華鐘。”後因以“鯨鏗”形容鏗鏘如擊巨鍾。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六:“其《玉芝堂集》淵懿鎗洋,鯨鏗春麗。”

顧慚

自顧而慚愧。 唐 杜甫 《北征》詩:“顧慚恩私被,詔許歸蓬蓽。” 仇兆鰲 註:“顧慚,自顧慚愧也。”

不腆

不豐厚,不富足。古代用作謙詞

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瑤瓊

(1).泛指美玉。語本《詩·衛風·木瓜》:“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漢 秦嘉 《留郡贈婦詩》之三:“詩人感木瓜,乃欲答瑤瓊。” 唐 儲光羲 《同諸公秋霽曲江俯見南山》詩:“羣峯懸中流,石壁如瑤瓊。” 清 唐孫華 《喜雨》詩:“兩年逢旱潦,斗米如瑤瓊。”

(2).指美石。 唐 劉禹錫 《送李策秀才還湖南》詩:“油幕似 崑丘 ,粲然疊瑤瓊。” 元 馬祖常 《登都北神山醉中題壁》詩:“過溪踏瑤瓊,入山採蒼翠。”

(3).喻指冰雪。 宋 蘇轍 《臘月九日雪》詩之一:“病士擁衾催煖酒,閉門不聽掃瑤瓊。”

(4).對他人詩文、贈禮的美稱。 晉 傅鹹 《答潘尼詩》:“貽我妙文,繁春之文……授此瓦礫,廁彼瑤瓊。” 唐 劉威 《歐陽示新詩因貽四韻》:“衝戛瑤瓊得至音,數篇清越應南金。”

自非

(1).倘若不是。《左傳·成公十六年》:“唯聖人能外內無憂;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漢書·董仲舒傳》:“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彊勉而已矣。”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四:“自非 王子晉 ,誰能常美好?”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自非有為而為,則文不妄作。”

(2).自覺其非。 唐 韓愈 《復志賦》:“欲奔走以及事兮,顧初心而自非。”

執手

握手,拉手

執手分道去。——《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執手相看淚眼,競無語凝咽。——宋· 柳永《西霖鈴》

悉索

(1).儘其所有;搜括。《新唐書·李鄘傳》:“ 鄘 素富彊,即藉府庫留一歲儲,餘盡納於朝,諸道由是悉索以獻,繄 鄘 倡之。” 明 趙信國 《虎林吊於肅公》詩:“挾要天子貨居奇,惟其所欲是悉索。” 清 劉大櫆 《偃師知縣盧君傳》:“寇賊環境,民困於悉索。” 梁啓超 《噶蘇士傳》:“悉索縱橫,殊無天日。”

(2).象聲詞。 清 潮聲 《記栗主殺賊事》:“夜半有偷兒穴壁入,摸得栗主籠,意為奇貨,攝之欲行。婦聞悉索聲,疑為栗主爭風而相鬥也。” 曹禺 《日出》第一幕:“ 白露 這時覺得背後悉索聲。”

荒傖

鄙賤粗野;鄙賤粗野之人。 六朝 時南人常用以指北人。《宋書·杜驥傳》:“直以南度不早,便以荒傖賜隔。”《南齊書·王融傳》:“招納不逞,扇誘荒傖。” 清 方兆及 《劉生》詩:“六郡良家輸浩氣, 五陵 豪士屬荒傖。”

詩詞推薦

古詩荅金谷似原文_古詩荅金谷似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