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食得鱸

作者:王士禎 朝代:清代

午食得鱸原文

蜃齏雁醢百不愛,縷鱠愛斫松江鱸。

年來絕有步兵興,江船難致途且紆。

今朝忽訝食指動,四腮登饌加蒲菹。

京師最重灤河鯽,侯鯖下箸矜膚腴。

貴人不識鱸鱠味,盡輸蓑笠垂竿徒。

吾鄉魯陂亦產此,鱸豸稍別方言殊。

釋名爾雅未及錄,會資好事箋蟲魚。

廿年仕宦去鄉里,走避舊隱如逃逋。

昌歜形鹽享備物,何如鄉味炊雕胡。

他年歸臥錦湖岸,日拋𥶠槴臨清渠。

詩詞問答

問:午食得鱸的作者是誰?答:王士禎
問:午食得鱸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王士禎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士禎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出處:漁洋山人精華錄卷三

2. 齊人呼鱸曰豸

參考注釋

松江鱸

見“ 松江鱸魚 ”。

步兵

(1) 以徒步作戰進行訓練、武裝和裝備的兵種

(2) 徒步行軍和打仗的士兵

今朝

(1) 今天

(2) 現在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食指動

預兆將有口福。語出《左傳。宣公四年》:“ 楚 人獻黿於 鄭靈公 。 公子宋 與 子家 將見。 子公 之食指動,以示 子家 ,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入,宰夫將解黿,相視而笑。公問之, 子家 以告。及食大夫黿,召 子公 而弗與也。 子公 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 宋  朱松 《答保全江師送米》詩:“朝來食指動,忽接送米書。”

京師

帝王的都城

自京師來。——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元濟詣京師。——《資治通鑑·唐紀》

赴舉京師。——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自京師乘風雪。——清· 姚鼐《登泰山記》

侯鯖

精美的葷菜。鯖,魚和肉合烹而成的食物。 唐 陳陶 《冬日暮旅泊廬陵》詩:“棄置侯鯖任羇束,不勞龜瓦問窮通。” 明 史謹 《高唐驛》詩:“慷慨具殽酒,侯鯖雜梨栗。” 清 黃景仁 《余伯扶少雲昆仲施大雪帆消寒夜集分賦》:“薄具當侯鯖,錯列只蔬蓏。”參見“ 五侯鯖 ”。

下箸

指用筷子夾食物

膚腴

肌膚豐滿。 宋  陸游 《夜讀兵書》詩:“嘆息鏡中面,安得長膚腴。” 元  麻革 《送杜仲梁東遊》詩:“望君嶄嶄病以癯,酌之食之可以還膚腴。”

貴人

(1) 傑出人物的一員

君子子者,貴人之子也。——《儀禮·喪服》

(2) 地位高的人

夫怒,因嬉笑曰:“將軍貴人也,畢之!”——《漢書·灌夫傳》

(3) 古代皇帝妃子的稱號。位次皇后,漢光武帝始置,歷代多沿用,但位尊卑不一

不識

(1).不知道,不認識。《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閔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魯迅 《<集外集>序言》:“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識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指誤殺。《周禮·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識。” 鄭玄 註:“識,審也。不審,若今仇讎當報甲,見乙,誠以為甲而殺之者。”

鱸鱠

見“ 鱸膾 ”。

蓑笠

蓑衣與笠帽。《儀禮·既夕禮》:“道車載朝服,稾車載蓑笠。” 鄭玄 註:“蓑笠,備雨服。”《後漢書·蔡邕傳下》:“故當其有事也,則蓑笠並載。” 清  唐甄 《潛書·明鑑》:“茅舍無恙,然後寳位可居;蓑笠無失,然後袞冕可服。”

垂竿

垂釣。 南朝  齊  謝朓 《始出尚書省》詩:“乘此終蕭散,垂竿深澗底。” 唐  韓愈 《獨釣》詩之一:“ 侯 家林館勝,偶入得垂竿。” 清  孫枝蔚 《善哉行》:“河冰三尺,枉用垂竿。”

鱸豸

鱸魚。 清  曹寅 《江口網魚夜歸》詩:“鱸豸也隨時令美,網罛須趁夜潮收。”

方言

一種語言中跟標準語有區別,主要用在口語上或口頭上的地區性或區域性的語言變體

爾雅

中國古代最早解釋詞義的專著,漢代學者綴輯而成。《漢志·爾雅》30篇,傳至今只有19篇。後世經學家多用以考證解釋儒家經典的 義意,遂成為《十三經》之一,注釋《爾雅》的有晉人郭璞(注)、宋人邢昺(疏)、清人邵晉涵(爾雅正義)、郝懿行(爾雅義疏)

未及

(1) 來不及

老師未及說完,下課鈴響了

(2) 並未涉及

他所說的只是事,而未及你本人

好事

喜歡多事。愛參與他人事務的

蟲魚

(1).泛指微小的動物。《詩·小雅·鴛鴦序》“思古明王,交於萬物有道” 唐  孔穎達 疏:“思古明王交接於天下之萬物,鳥獸蟲魚皆有道,不暴夭也。”《金史·樂志下》:“威震遐邇,化漸蟲魚。”

(2). 孔子 認為讀《詩》可以多識草木鳥獸蟲魚之名; 漢 代古文經學家注釋儒家經典,注重典章制度及名物的訓釋、考據。後遂以“蟲魚”泛指名物和典章制度。有時含譏其繁瑣之意。 唐  韓愈 《讀皇甫湜 * 園池詩書其後》詩之一:“《爾雅》注蟲魚,定非磊落人。” 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自序》:“而多生習氣,尚牽蠹簡,雖不能如 毛萇 、 鄭康成 泥蟲魚之注,又不能如 虞卿 、 李德裕 著窮愁之書。”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自序》:“雕鎪物類,探討蟲魚,穿鑿愈工,《風》《雅》愈遠。”

(3).指訓詁考據之學。 郁達夫 《三月十八夜寄木津老師》詩:“日抱蟲魚伏 茂陵 ,旁人爭笑客無能。”

仕宦

指做官

汝是大家子,仕宦於台閣 。——《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鄉里

(1) 家鄉(指小城鎮或農村)

(2) 同一城鎮或鄉村的人

為鄉里所患。——《世說新語·自新》

(3) 又

鄉里皆謂已死。

走避

躲避;逃避。 晉  葛洪 《抱朴子·金丹》:“以此丹書凡人目上,百鬼走避。”《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以後便留他同坐,漸不推辭,不像前日走避光景了。” 清  朱琦 《朱副將戰歿》詩:“ 寧波 三鎮新失利,大帥倉皇欲走避。” 何香凝 《回憶廖仲愷》:“ 袁世凱 明天就要到處捕人了,名單中有你的名字,你還是馬上走避一下好。”

舊隱

(1).舊時的隱居處。 唐  項斯 《送歸江州友人初下第》詩:“新春城外路,舊隱水邊村。”

(2).昔日的隱士。 唐  吳融 《蕭縣道中》詩:“草堂舊隱終歸去,寄語巖猿莫曉驚。”

逃逋

猶逋逃。 宋  王庭珪 《送駱仲武》詩:“鞭且勿施安用蒲,三年竟亦無逃逋。” 清  梅曾亮 《禮部侍郎陳公墓志銘》:“﹝ 陳用光 ﹞未幾病,夢 陳州公 曰:‘求吾木於家,以是藥汝,疾其逃逋。’”《六部成語註解·兵部》:“緝捕無逃逋之患。拿賊的時候兒,一個也不能逃脫,沒有留下後患的事情。”

昌歜

(1).菖蒲根的醃製品。又稱昌菹。昌,通“ 菖 ”。古以饗他國之來使,以示優禮。

(2).菖蒲根的醃製品。又稱昌菹。昌,通“ 菖 ”。傳說 周文王 嗜昌歜, 孔子 慕 文王 而食之以取味。後以指前賢所嗜之物。 唐  韓愈 《送無本師歸范陽》詩:“來尋吾何能?無殊嗜昌歜。” 唐  皮日休 《郢州孟亭記》:“既慕其名,亦覩其貌,蓋 仲尼 思 文王 ,則嗜昌歜。” 宋  蘇軾 《仁宗皇帝御飛白記》:“存昌歜以追嗜好,不若因褒貶以想見其所與之人。” 宋  陸游 《夜坐觀小兒作擬毛詩欣然有賦》:“即今見汝尚懽欣,此癖真同嗜昌歜。”

(3).菖蒲根的醃製品。又稱昌菹。昌,通“ 菖 ”。端午節有食菖蒲菹與飲菖蒲酒之俗。 宋  范成大 《代兒童作端午貼門詩》之三:“黍筒小費名田課,昌歜多浮樂聖杯。” 清  宮鴻歷 《長安午日》詩:“綵結靈符聊辟鬼,盤堆昌歜故愁吾。”

形鹽

特製成虎形的鹽。供祭祀用。《周禮·天官·籩人》:“朝事之籩,其實麷、蕡、白、黑、形鹽,膴、鮑、魚、鱐。” 鄭玄 註:“形鹽,鹽之似虎者。”《左傳·僖公三十年》:“王使 周公閲 來聘,饗有昌歜、白、黑、形鹽。” 杜預 註:“形鹽,鹽形象虎。” 唐  陳至 《薦冰》詩:“形鹽非近進,玉豆為潛英。”

備物

(1).備辦各種器物。《易·繫辭上》:“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孔穎達 疏:“謂備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建立成就天下之器以為天下之利。”《國語·楚語下》:“夫神以精明臨民者也,故求備物,不求豐大。”《後漢書·隗囂傳》:“雖未備物,神明其舍諸。”

(2).指儀衛、祭祀等所用的器物。《左傳·定公四年》:“備物典策,官司彝器。” 孔穎達 疏引 服虔 云:“當謂國君威儀之物,若今繖扇之屬。” 王引之 《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下》“備物典策”:“備物即服物也。經傳多言服物……‘服’與‘備’古字通。”《文選·乾寶<晉紀總論>》:“始當非常之禮,終受備物之錫。” 張銑 註:“備物,謂祭器之物。”《梁書·皇后傳·高祖丁貴嬪》:“遺備物乎營寢,掩重閽於窒息。”《資治通鑑·晉成帝鹹康七年》:“備物典策,皆從殊禮。” 胡三省 註:“余謂車輅、旂章、弓矢、斧鉞,皆可以言備物。”

何如

(1) 如何,怎么樣

今日之事何如。——《史記·項羽本紀》

誠好惡何如。——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則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2)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勝過或不如

與其強攻,何如智取

鄉味

指家鄉特有的食品。 唐  元稹 《春分投簡陽明洞天作》詩:“鄉味尤珍蛤,家神愛事烏。” 宋  陳造 《對客再次韻》:“客來一笑同鄉味,便粉秋菰刷藕泥。” 清  朱彝尊 《寓居天寧僧舍同魏坤作》詩之四:“黃雀兼鄉味,金瀾勸客杯。”

炊雕

煮菰米飯。雕即雕胡,菰米。 南朝  梁簡文帝 《大堤》詩:“炊雕留上客,貰酒逐神仙。”

他年

(1).猶言將來,以後。《左傳·成公十三年》:“ 曹 人使公子 負芻 守…… 負芻 殺其大子而自立也,諸侯乃請討之。 晉 人以其役之勞,請俟他年。” 唐  杜牧 《寄題甘露寺北軒》詩:“他年會著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 清  龔自珍 《乙酉十二月十九日得漢鳳紐白玉印一枚喜極賦詩》:“引我飄搖思,他年能不能?”

(2).往年;以前。 唐  杜甫 《千秋節有感》詩之二:“聖主他年貴,邊心此日勞。” 唐  韓愈 《祭虞部張員外文》:“他年諸人,莫有能比。” 唐  薛能 《雕堂》詩:“他年誰識我,心跡在 徐州 。”

歸臥

謂辭官還鄉。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二》:“﹝ 賈耽 、 鄭珣瑜 ﹞二相皆天下重望,相次歸臥。” 唐  李山甫 《山中寄梁判官》詩:“歸臥東林計偶諧,柴門深向翠微開。”

詩詞推薦

  • 嬴惠庵十景詩為鄧元宇將軍賦·其九·層岩晚眺

    王弘誨明代〕遊魂嬴惠兩相依,徙倚層巒吊落暉。千載彭殤一抔土,牛山何必淚沾衣。
  • 次安溪趙簿雲津閣韻

    陳宓宋代〕兼旬積雨截晴虹,洗出溪出罨畫中。別浦漁歌來暝色,長橋人語半秋空。吏閒剩得三更月,民阜多逢五日風。作計
  • 和史魏公荔枝韻

    釋寶曇宋代〕炎州草木誠可憐,荔枝六月生蠻煙。瞿聃不出盛明世,星斗一粲黃昏天。憧憧翠蓋下平地,井井絳幘羅群仙。囊封
  • 舟過彭澤

    董嗣杲宋代〕柳移彭澤縣,江泛木蘭橈。遠水初凝暮,青山獨去遙。沙明回斷雁,月黑起寒潮。愛酒侔元亮,而今懶折腰。
  • 游巾山得晴字

    高斯得宋代〕巾山何亭亭,拔地蹲中城。蒼龍擢雙角,盤空半孤撐。崇雉儼環抱,兼如在滌牲。有時霽霧搴, * 堂東榮。雖勞
  • 秋吟

    沈光文明代〕爽氣橫飛野況佳,溯回對水漫興懷。芙蓉露濕紅妝冷,江海風生白浪排。敵愾深同袍澤誼,招舟廣訂弟兄儕。即今
  • 題延春堂

    乾隆清代〕堂以延春額,延春亦此堂。誰賓復誰主,如幻實如常。乘暇親書史,隨時樂景光。咄哉言近失,無逸合猶蘉。
  • 行田詩(一作白石岩)

    張又新唐代〕白石岩前湖水春,湖邊舊境有清塵。欲追謝守行田意,今古同憂是長人。
    午食得鱸原文_午食得鱸的賞析_古詩文
  • 再題盧鴻草堂十志圖·其二·倒景台

    乾隆清代〕太室崇隆走南麓,傑峰倒景聳成台。幽人獨立雲霞表,不為聽呼萬歲來。
  • 覺際閒坐紀所見

    鄭清之宋代〕蛛網雨中時恤緯,蜂屯衙後自嬰城。竹根得土筍爭長,紙隙受風窗善鳴。
    午食得鱸原文_午食得鱸的賞析_古詩文
  • 一落索

    王灼宋代〕昨夜封枝寒雪。暗堆殘葉。佳人醉里插釵梁,更不問、眠時節。繡被重重夜徹。燭光明滅。枕旁爭聽落檐聲,更不
    午食得鱸原文_午食得鱸的賞析_古詩文
  • 【仙呂】襖神急

    白賁元代〕綠陰籠小院,紅雨點蒼苔。誰想東君也是人間客,縱分連理枝,謾解合歡帶,傷春早是心地窄。愁山和悶海,暢會
  • 懷南鄭舊遊

    陸游宋代〕南山南畔昔從戎,賓主相期意氣中。渴驥奔時書滿壁,餓鴟鳴處箭凌風。千艘粟漕魚關北,一點烽傳駱谷東。惆悵
    午食得鱸原文_午食得鱸的賞析_古詩文
  • 張太傅

    李以龍明代〕魯連初蹈海,唐帝猶在房。中流空有楫,夕浪已無航。華夏千篙水,興亡一瓣香。乾坤信翻覆,終古任綱常。
  • 題楊叔雅水墨百花圖

    方回宋代〕梅梢前後兩枝春,春世中間各寫真。忽見花王大如斗,始知天地有君臣。
    午食得鱸原文_午食得鱸的賞析_古詩文
  • 貽潘邠老:

    張耒宋代〕有屋可以讀書,有竹可以忘憂。采庭之菊香有餘,烹園之蔬甘且柔。賢哉二子,又復何求。鬼不爾責,人不爾仇。
  • 次韻吳子益

    於石宋代〕四野杳無車馬喧,竹陰籬落半開門。牛歸落葉逕邊逕,犬吠斜陽村外村。老樹不搖波弄影,扁舟已去岸留痕。悠然
    午食得鱸原文_午食得鱸的賞析_古詩文
  • 至泉林二首疊舊作韻·其一

    乾隆清代〕無多室宇淳而朴,咫尺泉林秀且明。芳勒杏花春未放,素皴杞樹雪初晴。窗欞好景隨心會,壁額前題向客迎。民氣
  • 窗間

    杜耒宋代〕秋香爛熳入屏帷,金粟樓台富貴時。曉起旋收花上露,窗間閒寫夜來詩。
  • 成都大閱

    陸游宋代〕千步球場爽氣新,西山遙見碧嶙峋。令傳雪嶺蓬婆外,聲震秦川渭水濱。旗腳倚風時弄影,馬蹄經雨不沾塵。屬櫜
午食得鱸原文_午食得鱸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