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呂翁山作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經呂翁山作原文

袞衣經略屢更人,足識君無定見真。

莫怪生降背厥義,要知能養在乎仁。

明亡緣自生多議,國史應為列貳臣。

然亦其間具優劣,更教甲乙等差陳。

詩詞問答

問:經呂翁山作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經呂翁山作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經呂翁山作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真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五十二

2. 我太宗皇帝擒洪承疇處也見皇祖詩中而通志訛為呂洪山茲經過其處命更正之爾時武烈已見於全韻詩中松山杏山之作特以洪承疇被擒於此復以其事詠之

參考注釋

袞衣

(1).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繪有卷龍的禮服。《逸周書·世俘》:“壬子,王服袞衣,矢琰格廟。”《詩·豳風·九罭》:“我覯之子,袞衣繡裳。” 毛 傳:“袞衣,卷龍也。” 陸德明 釋文:“天子畫升龍於衣上,公但畫降龍。”《舊唐書·后妃傳下·代宗睿真皇后》:“上太皇太后諡冊,造神主,擇日祔於 代宗 廟。其褘衣備法駕奉迎於 元陵 祠,復置於 代宗皇帝 袞衣之右。” 明 鄭若庸 《玉玦記·對策》:“日華浮動袞衣新,願竭草茆忠悃。” 郭沫若 《行路難》下篇一:“啊,小鳥是用不著鼎食的,麋鹿是用不著袞衣的。”

(2).借指帝王或上公。 南朝 梁 沉約 《梁三朝雅樂歌·俊雅》:“袞衣前邁,列辟雲從。” 明 陸采 《明珠記·巡陵》:“立傍袞衣,滿身香氣;回瞻寶座,一朵紅雲。”《再生緣》第四九回:“ 酈明堂 ,離坐三呼謝袞衣。”

經略

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掌管一路或數路軍、政事務,職位高於總督

經略洪承疇。(洪承疇,字亨九,南安即今福建省南安縣人。崇禎末年任薊遼總督,與清軍戰於松山,兵敗降清,隨多爾袞入關打敗李自成,又幫多鐸攻打江南,做清軍的開路先鋒。此時洪承疇任七省經略,駐在南京。)—— 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經略北來。

更人

打更巡夜的人。 南朝 梁 何遜 《與沉助教同宿湓口夜別》詩:“華燭已消半,更人數唱籌。” 唐 黃麟 《郡中客舍》詩:“蟲響亂啾啾,更人正數籌。”

定見

確定的見解或主張

心無定見

生降

投降。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 李陵 既生降,隤其家聲。” 清 顧炎武 《塞下曲》之二:“一從都尉生降去,夜夜魂隨塞雁蘆。” 清 惲敬 《西楚都彭城論》:“若其以百戰之燼,生降之虜,寄仇讎之號令,驅鄉黨之儔匹,一有擾動, 西楚 廢其主,刈其民,若燎毛射縞耳。”

知能

智慧才能。《管子·制分》:“道術知能,不為愛官職。” 尹知章 註:“有道術智慧型,則以官職加之。” 漢 王充 《論衡·量知》:“人之學問知能成就,猶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 宋 王安石 《上執政書》:“而某得以此時備使畿內,交遊親戚知能才識之士莫不為某願,此亦區區者思自竭之時也。” 魯迅 《熱風·隨感錄四十三》:“我們所要求的美術品,是表記 中國 民族知能最高點的標本,不是水平線以下的思想的平均分數。”

在乎

(1) 在於

進步完全在乎自己努力

(2) 放在心上;介意

對這一點,他倒不十分在乎

國史

(1).原指當代人修纂的本朝實錄和本朝歷史,後泛指一個朝代的歷史。《後漢書·班固傳》:“既而有人上書 顯宗 ,告 固 私改作國史者,有詔下郡,收 固 繫 京兆 獄。”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諸侯亦各有國史。” 唐 司空圖 《商山》詩之一:“國史數行猶有志,只將談笑繼英塵。”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國史者,君民比並之史。”

(2).國之史官。《詩大序》:“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誌·流業》:“文章之材,國史之任也。” 宋 朱淑真 《芍藥》詩:“到底只留為謔贈,更勞國史刺民風。”

貳臣

由舊朝投降後,在新朝又擔任官職的人

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左傳·隱公元年》。注:“貳,兩屬也。”

誓死不為貳臣

其間

(1) 在中間

兩幢房子及夾在其間的院子

頹然其間者。——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北與寇往來其間。——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袍敝衣處其間。——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時出於其間焉。——蔡元培《圖畫》

(2) 指某一段時間

參加這項工作已有半年了,這其間,他學到不少新的知識

優劣

(1).優和劣。指強弱、大小、好壞、工拙等。 漢 班固 《 * 通·號》:“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別優劣也。”《後漢書·南匈奴傳》:“其餘日逐、且渠、當戶諸官號,各以權力優劣、部眾多少為高下次第焉。”《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嶷傳》:“才有優劣,位有通塞,運有富貧,此自然理,無足以相陵侮。” 宋 蘇軾 《寄周安孺茶》詩:“何嘗較優劣,但喜破睡速。” 明 胡應麟 《詩藪·內編·古體中》:“而 漢 詩自然, 魏 詩造作,優劣俱見。” 魯迅 《書信集·致方善境》:“蓋同是鋅版,亦大有優劣。”

(2).謂評定高下好壞等。 宋 王讜 《唐語林·品藻》:“ 祜 又有《觀獵》四句及《宮詞》, 白公 曰:‘ 張三 作獵詩以擬 王右丞 ,予則未敢優劣也。’”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二詞至今人不能優劣。”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太史則鑽揅經史,譔著裒然,楛菀一時,優劣千古。”

甲乙

(1).指春季。《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其日甲乙。” 孔穎達 疏:“其當孟春、仲春、季春之時,日之生養之功,謂為甲乙。”《管子·四時》:“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發五政。” 尹知章 註:“甲乙統春之三時也。”《史記·天官書》:“察日、月之行以揆歲星順逆。曰東方木,主春,日甲乙。” 唐 武則天 《唐明堂樂章·角音》:“扇條風,乘甲乙。”

(2).次第;等級。《關尹子·四符》:“有死立者,有死坐者,有死臥者,有死病者,有死藥者,等死,無甲乙之殊。”《後漢書·馬融傳》:“校隊案部,前後有屯,甲乙相伍,戊己為堅。” 李賢 註:“甲乙謂相次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三回:“恰好這回遇了官課,照例當堂繳卷之後,匯送到衙門裡,憑官用評定甲乙的。”

(3).評定優劣。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八:“或言高下定於考試官,編排第受成而甲乙之,無預與奪。”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專愚》:“公讀書未識字,每附會知文,見制義,輒胡亂甲乙之。”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三:“﹝ 浣青 等五人﹞各呈詩請政,公欣然為甲乙之。”

(4).比並;相屬。 宋 陸游 《跋<中興間氣集>》:“議論凡鄙,與近世《宋百家詩》中小序可相甲乙。” 宋 沉作喆 《寓簡》卷一:“ 帝乙 歸妹者,言人君之德與帝者相甲乙,故能正人倫也。”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筆墨研冠天下》:“ 韓偉升 所製,久藏膠力皆不乏精采,與新製敵,可與 李氏 父子甲乙者。”

(5).猶言數一數二。 唐 韓愈 《苗氏墓志銘》:“夫人年若干,嫁 河南 法曹 盧府君 ,諱 貽 ,有文章德行,其族世所謂甲乙者。”

(6).引申為稱譽,讚揚。 宋 葉適 《奉議郎鄭公墓志銘》:“君見弟益自力,鄉論多甲乙。”

(7).謂一一列舉。《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嶷傳》:“事事甚多,不復甲乙。”

(8).甲科、乙科的並稱。 唐 蕭穎士 《江有歸舟》詩序:“今茲春連茹甲乙,淑問休闡,為時之冠。” 清 方苞 《祭張母吳夫人文》:“嗚呼!世俗之人,願望子舉甲乙,歷科第,而死不恨者眾矣。” 清 魏源 《<明代食兵二政錄>敘》:“無論甲乙一第,未有終身不沾一祿者。”

(9).甲帳、乙帳的並稱。 漢 張衡 《西京賦》:“大駕幸乎 平樂 ,張甲乙而襲翠被。” 唐 長孫佐輔 《古宮怨》詩:“草染文章衣下履,花黏甲乙床前帳。”詳“ 甲乙帳 ”。

(10).指初更、二更。 明 唐寅 《唐長民壙志》:“讀書夜必踰甲乙,其興亦未嘗至漏盡也。”

(11).代詞。猶某某。《宋書·禮志二》:“某曹關太常甲乙啟辭。押。”

等差

(1) 等級差別

(2) 差數相等

詩詞推薦

經呂翁山作原文_經呂翁山作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