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五月晦日)原文
清曉山雲霏細雨,時晴時晦盻心煩。
氤氳弗藉豐隆鼓,霶霈遂傾玉女盆。
不疾不徐歷午未,盈溝盈澮積山原。
塞田胥冀秋成卜,馳問京都可被恩。
詩詞問答
問:雨(五月晦日)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雨(五月晦日)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雨(五月晦日)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元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三十三
2. 五月晦日
參考注釋
清曉
清晨;天剛亮的時候
清曉的微風,略帶涼意
細雨
小雨。 南朝 梁簡文帝 《和湘東王首夏詩》:“冷風雜細雨,垂雲助麥涼。” 唐 劉長卿 《別嚴士元》詩:“細雨濕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 宋 陸游 《小園》詩:“點點水紋迎細雨,疎疎籬影界斜陽。” 茅盾 《子夜》十九:“現在是濛濛細雨,如煙如霧。”
時晦
順時隱晦。《詩·周頌·酌》:“於鑠王師,遵養時晦。” 朱熹 集傳:“退自循養,與時皆晦。”《花月痕》第十四回:“雨檻弄花,風窗展卷,遵養時晦,與古為徒,這也省卻多少事。”
心煩
心裡煩躁
氤氳
煙氣、煙雲瀰漫的樣子;氣或光混合動盪的樣子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唐· 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泉》
雲煙氤氳
豐隆
(1).亦作“ 豐霳 ”。古代神話中的雷神。後多用作雷的代稱。《楚辭·離騷》:“吾令 豐隆 椉雲兮,求 宓妃 之所在。”《淮南子·天文訓》:“季春三月, 豐隆 乃出,以將其雨。” 高誘 註:“ 豐隆 ,雷也。” 唐 皮日休 《霍山賦》:“叱 豐隆 ,奔列缺,轟然霹靂,天地俱裂。” 清 張尚瑗 《仙霞關》詩:“淙淙飛泉下幽壑,輣衝百道鳴豐霳。” 郭沫若 《創造者》詩:“你聽,他聲如豐隆。”
(2).豐盛隆厚。《後漢書·公孫瓚傳》:“據職高重,享福豐隆。”《宋書·禮志三》:“其優衍豐隆,無所取喻。” 宋 李之儀 《與金馬部書》之十一:“至於樽俎豐隆,祖帳華茂,傾意於俯格,而至巷無居人。”
(3).高大崇隆。《藝文類聚》卷六引 南朝 梁 蕭子范 《建安城門峽賦》:“瓌詭豐隆,質狀不同,班黃糅采,玄紫潛通。” 元 陳樵 《東陽縣學暉映樓賦》:“登茲樓以相羊兮,愛結構之豐隆。” 清 張惠言 《景福宮賦》:“豐隆穹崇,岧嶤崔巍。”
霶霈
(1).大雨。 漢 焦贛 《易林·巽之離》:“隱隱大雷,霶霈為雨。” 唐 元稹 《獻滎陽公詩五十韻啟》:“持杯棬而承澍雨,自滿而止,又安能測其霶霈之所至哉!” 清 曹寅 《望雨謠》:“幽天赫赫勢霶霈,雷公振鐸驅山碎。”
(2).比喻盛大;盛多。 唐 獨孤及 《酬皇甫侍御望天灊山見示之作》詩:“天旋物順動,德布澤霶霈。”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上坐未久,書生殺驢拔蒜備饌,酒肉霶霈,上顧而奇之。” 宋 歐陽修 《水谷夜行寄子美聖俞》詩:“有時肆顛狂,醉墨灑霶霈。”
玉女盆
見“ 玉女洗頭盆 ”。
不疾不徐
疾:急速;徐:緩慢。不急不慢。指處事能掌握適度的節律,不太快或不太慢。山原
山陵與原野。《後漢書·龐參傳》:“ 三輔 山原曠遠,民庶稀疏,故縣丘城,可居者多。” 晉 嵇喜 《答弟叔夜》詩之三:“都邑可優遊,何必棲山原。” 唐 王勃 《滕王閣詩序》:“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盱其駭矚。”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四篇四:“此以山原林木為界,一封之,二封之,三封之,作種種界標,實與今人定田界之方法了無差異。”
秋成
(1).秋季成熟。 南朝 梁 王僧孺 《吏部郎表》:“寧為天覆地長,復與雨露相滋,秋成春發,必如暄寒無爽。”
(2).收穫;收成。 唐 杜牧 《八月十二日得替後移居霅溪館因題長句四韻》:“萬家相慶喜秋成,處處樓臺歌板聲。”《元史·李元禮傳》:“時當盛夏,禾稼方茂,百姓歲計,全仰秋成,扈從經過,千乘萬騎,不無蹂躪。”《醒世姻緣傳》第三一回:“這秋成的時候尚且如此,若到了冬春,這些飢民若不設法救濟,必定半個不存。”
(3).指秋季成熟的莊稼。 隋 李播 《周天大象賦》:“薦秋成於八穀,務春採於扶筐。”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一:“ 復之 ( 胡復之 )有莊,與 馬士英 之莊鄰,田甚腴。 士英 令其子以三千金強買之……未幾國變,田仍歸 胡 ,官價半原值耳,田中秋成已熟, 馬氏 之工本也。”
京都
(1) 國都。京師
有京都聲。——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2) 始稱於 * 時,因景王(司馬師)諱師,故稱京師為京都;或指日本故都,又稱西京,在本州島西南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雨(五月晦日)原文_雨(五月晦日)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