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出軍十首·其八

作者:王立道 朝代:明代

觀出軍十首·其八原文

邊警先秋報,重興六月師。

簡書傳鳳闕,兵陣動魚離。

吹律風初應,揮戈日乍低。

一軍齊灑泣,為感採薇詩。

詩詞問答

問:觀出軍十首·其八的作者是誰?答:王立道
問:觀出軍十首·其八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觀出軍十首·其八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詞韻第三部

參考注釋

邊警

亦作“ 邊儆 ”。邊境的警報。 宋 劉克莊 《再和實之》之二:“與君未得便安閒,邊警偏能惱澗槃。” 明 朱國禎 《涌幢小品·唐先生》:“然世廟實以邊儆懷怒,托此為詞。” 鄭觀應 《盛世危言·鐵路上》:“偶有邊警,徵兵籌餉,朝發夕至,則糧臺可省,兵額亦可酌裁。”

秋報

(1).古代秋日祭祀社稷,以報神祐。《詩·周頌·良耜序》:“良耜,秋報社稷也。” 漢 班固 《 * 通·社稷》:“歲再祭之何?春求秋報之義也。”

(2).秋季得到的報答。指收穫。 宋 黃庭堅 《按田》詩:“春秧百頃秔,秋報十倉穫。”

六月

《詩·小雅》篇名。序云:“《六月》, 宣王 北伐也。”《國語·晉語四》:“ 秦伯 賦《六月》。” 韋昭 註:“《六月》,道 尹吉甫 佐 宣王 征伐,復 文 武 之業。《小雅》其詩云:‘王於出征,以匡王國。’二章曰:‘以佐天子。’三章曰:‘共武之服,以定王國。’此言 重耳 為君,必霸諸侯以匡佐天子。”後多用以指衛國定亂的正義之師。《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七·梁郊祀樂章》:“白日體無私,皇天輔有德。七旬罪已服,六月師方克。” 明 夏完淳 《大哀賦》:“於是竿木羣興,風雲畢會,興六月之師,振九天之鋭。”

書傳

(1).著作;典籍。《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括 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後漢書·班超傳》:“﹝ 班超 ﹞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新唐書·方技傳·王遠知》:“ 遠知 少警敏,多通書傳,事 陶弘景 ,傳其術,為道士。” 況周頤 《蕙風詞話續編》卷二:“ 成岫 ,字 雲友 , 錢塘 人,略涉書傳。手談齒句,鬭茗彈絲,並皆精妙。”

(2).有關《尚書》經義的傳述解釋。如 明 劉三吾 等撰有《書傳會選》、 胡廣 等撰有《書傳大全》。

謂以文字書札傳述;傳遞書信。《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王稽 遂與 范雎 入 鹹陽 。已報使,因言曰:‘ 魏 有 張祿 先生,天下辯士也。曰“ 秦王 之國危於累卵,得臣則安,然不可以書傳也。”臣故載來。’” 唐 杜荀鶴 《夏日留題張山人林亭》詩:“求猿句寄山深寺,乞鶴書傳海畔洲。”

鳳闕

(1). 漢 代宮闕名。《史記·孝武本紀》:“其東則 鳳闕 ,高二十餘丈。” 司馬貞 索隱引《三輔故事》:“北有圜闕,高二十丈,上有銅鳳皇,故曰 鳳闕 也。”《漢書·東方朔傳》:“陛下以城中為小,圖起 建章 ,左 鳳闕 ,右 神明 ,號稱千門萬戶。” 顏師古 註:“ 鳳闕 ,闕名。”《藝文類聚》卷六二引 晉 潘岳 《關中記》:“ 建章宮 圓闕,臨北道,鳳在上,故曰 鳳闕 也。”

(2).皇宮、朝廷。 晉 王嘉 《拾遺記·魏》:“青槐夾道多塵埃,龍樓鳳闕望崔嵬。” 唐 楊炯 《從軍行》:“牙璋辭鳳闕,鐵騎遶龍城。” 清 陳維崧 《南柯子·蝶庵花下送蘇生仲補游京師》詞:“挾瑟龍池上,鳴鞭鳳闕前。”

兵陣

見“ 兵陳 ”。

魚離

同“ 魚麗 ”。 唐 韓愈 《喜雪》詩:“陣勢魚離遠,書文鳥篆奇。”一本作“ 魚麗 ”。 錢仲聯 集釋引 孫汝聽 曰:“ 桓 五年《左氏》:‘ 鄭 人為魚麗之陳。’魚麗者,如魚貫之狀。”

吹律

(1).吹奏律管。律為陽聲,故傳說可以使地暖。《藝文類聚》卷九引 漢 劉向 《別錄》:“ 鄒衍 在 燕 , 燕 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穀, 鄒子 居之,吹律而溫氣至,而穀生,今名 黍谷 。” 唐 錢起 《中書王舍人輞川舊居》詩:“誦經連谷響,吹律減雲寒。” 唐 劉禹錫 《與刑部韓侍郎書》:“春雷一振,必歆然翹首與生為徒,況有吹律者召東風以薰之,其化也益速。”

(2).指吹奏管樂。 明 楊慎 《鳳賦》:“遂乃命 伶倫 斷 嶰谷 之竹,吹律寫鳳之音; * 調三舌之簧,炙笙象鳳之翼。”

揮戈

揮動武器,形容勇猛進軍

揮戈躍馬

灑泣

揮淚。《晉書·溫嶠傳》:“有眾七千,灑泣登舟。”《魏書·鹹陽王禧傳》:“其歌遂流至 江 表,北人在南者,雖富貴,絃管奏之,莫不灑泣。”《明史·馬永傳》:“喪過 蘇州 ,州人亦灑泣。”

採薇

殷 末, 孤竹君 二子 伯夷 、 叔齊 ,反對 周武王 伐 紂 ,曾叩馬而諫。 周 代 殷 而有天下後,他們“義不食 周 粟”,隱於 首陽山 ,採薇蕨而食,及飢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 神農 、 虞 、 夏 忽焉沒兮,我安適歸兮?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 首陽山 。”見《史記·伯夷列傳》。後以“採薇”指歸隱。其歌稱《採薇歌》,後人譜為琴曲,稱《採薇操》,亦省稱《採薇》。見《樂府詩集·瑟曲歌辭一·<採薇操>序》引《琴集》及《樂府解題》。 晉 葛洪 《抱朴子·任命》:“願先生委龍蛇之穴,升利見之塗……採薇何足多慕乎?” 唐 王維 《送別》詩:“遂令 東山 客,不得顧採薇。” 宋 王禹偁 《賢人不家食賦》:“當年 漢 殿,猶聞索米之言;今日 商山 ,不見採薇之老。”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梁生》:“而今一發窮無告,不久西山唱《採薇》。”

(1).《詩·小雅》篇名。《〈詩〉序》:“ 文王 之時,西有 昆夷 之患,北有 玁狁 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卒,以守衛中國,故歌《採薇》以遣之。”後遂以“採薇”作調遣士卒的典故。 清 姚鼐 《吳戍橋》詩:“上相歌《採薇》,嚴軍入懸瓠。”

(2).《史記·伯夷列傳》載, 周武王 滅 殷 之後,“ 伯夷 、 叔齊 恥之,義不食 周 粟,隱於 首陽山 ,採薇而食之。”後因以“採薇”指歸隱或隱遁生活。 三國 魏 嵇康 《幽憤詩》:“採薇山阿,散髮巖岫,永嘯長吟,頤性養壽。” 唐 杜甫 《別董頲》詩:“當念著皂帽,採薇青雲端。”《歸潛志》卷十四引 元 劉肅 詩:“二 陸 不可作,故山歸採薇。”

(3).指亡國。 黃人 《<清文匯>序》:“播佳種於龍野,存國粹於滄桑,以塞麥秀,採薇之痛。”

詩詞推薦

觀出軍十首·其八原文_觀出軍十首·其八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