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原文
望雪繼求雨,甫沾復慮多。
三時恆怵惕,一歲又蹉跎。
金篆㷒梅殿,玉華沃麥坡。
明年當此夕,授政普天歌。
詩詞問答
問:除夕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除夕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除夕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歌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九十二
2. 上冬京畿雪澤未優侵尋至今春以後始則望雪繼乃望雨無日不虔誠叩禱自正月至五月中雖屢得雨澤總未沾透日引月長倍加殷切
參考注釋
求雨
舊時祈求龍王降雨的迷信活動
三時
(1).指春、夏、秋三季農作之時。《左傳·桓公六年》:“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 杜預 註:“三時,春、夏、秋。” 唐 元稹 《茅舍》詩:“我欲他郡長,三時務耕稼。”《新唐書·劉蕡傳》:“願陛下廢百事之用,以廣三時之務,則播植不愆矣。”
(2).夏至後半個月。 北周 庾信 《奉和夏日應令》詩:“五月炎蒸氣,三時刻漏長。” 明 周之璵 《農圃六書·占候·五月占》:“夏至後半月為三時,頭時三日,中時五日,三時七日。”
(3).早、午、晚。 唐 高適 《燕歌行》:“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大內規制紀略》:“各有佛堂以供香火,三時鐘磬,宛如梵宮。” 清 龔自珍 《尊隱》:“日有三時,一曰蚤時,二曰午時,三曰昏時。”
(4). 印度 分一年為熱、雨、寒三時。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 如來 聖教,歲為三時: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熱時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時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時也。”
(5).佛教謂 釋迦牟尼佛 逝世後,佛法將經歷的 * 、像法和末法三大時期。一般認為 * 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見 南朝 陳 慧思 《立誓願文》。 唐 窺基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佛滅度後,法有三時,謂正、像、末。具行教、行、證三,名為 * ;但有教、行,名為像法;有教無餘,名為末法。”
怵惕
恐懼警惕
怵惕不寧
蹉跎
(1) 時間白白地去;虛度光陰
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晉書·周處傳》
白日忽蹉跎,驅馬復來歸。——三國 魏· 阮籍《詠懷詩》
日月蹉跎
(2) 失足
金篆
(1).鐘鼎上所鑄的篆文。也泛指篆書、篆刻。 南朝 梁元帝 《請於州置學校表》:“洎乎 秦 焚金篆, 周 亡玉鏡,羣言爭亂,諸子相騰。” 唐 長孫無忌 《進律疏表》:“大夫之述三言,金篆騰其高軌。” 此山貰冶子 釋文:“金篆者, 秦 以前未有隸、楷,故字皆用篆,言篆字而以金鑄之鐘鼎而紀其功也。” 唐 皮日休 《魯望戲題書印囊奉和次韻》:“金篆方圓一寸餘,可憐銀艾未思渠。”
(2).篆文彎曲如煙,因比喻繚繞之香菸。 元 馬祖常 《試院雜題》詩之五:“畫閣薰香金篆鬱,銀臺燒燭玉蟲齊。” 元 李唐賓 《風入松》曲:“重重簾幕閒清晝,金篆小煙縷初長。” 明 單本 《蕉帕記·采真》:“等待月明金篆裊,定教風送玉人來。”
玉華
(1).最精美的玉。《楚辭·劉向<九嘆·遠逝>》:“杖玉華與朱旗兮,垂明月之玄珠。” 王逸 註:“言己修善彌固,手乃杖執美玉之華,帶明月之珠。” 隋 盧思道 《勞生論》:“艷姬美女,委如脫屣;金銑玉華,棄同遺跡。”
(2).指最美的玉佩。《穆天子傳》卷一:“天子嘉之,賜以左佩玉華。” 郭璞 註:“玉華之佩,佩之精也。”
(3).指純潔如玉的白花,多指菊、梅等。 三國 魏 曹植 《辯道論》:“瓊蕊玉華,不若玉圭之潔也。” 唐 張賁 《和魯望白菊》:“雪彩冰姿號玉華,寄身多是地仙家。” 宋 方岳 《夢尋梅》詩:“一生煙雨蓬茅底,不夢金貂侍玉華。”
(4).指道家謂服之可以長生的玉屑。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玉格》:“ 鹿皮公 吞玉華而流蟲出屍。” 清 周亮工 《今夕歌宿郎山呂正始天咫樓作》:“吞玉華兮舞翠翹,服霜散兮上雲霄。”
(5).仙女名。 唐 李康成 《玉華仙子歌》:“ 紫陽仙子 名 玉華 ,珠盤承露餌丹砂。”《雲笈七籤》卷四六:“玉童侍衛, 玉華 扶生。”
(6).比喻才德。 隋 盧思道 《遼陽山寺願文》:“六宮眷屬,諸王昆弟,皆智慧莊嚴,玉華松茂。”
(7).比喻秀出的子弟。 宋 張孝祥 《醜奴兒·張仲欽生日》詞:“ 伯鸞 德耀 賢夫婦,見説宜家。見説宜家,庭砌森森長玉華。” 清 金農 《人日寄小侄》詩:“千里歸情覺晏眠,何時接手玉華前。”
(8).道教語。稱鬢髮。《黃庭內景經·若得章》:“雲儀玉華俠耳門。” 梁丘子 註:“雲儀、玉華、鬢髮之號。”
明年
今年的下一年
越明年。——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明年復攻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明年陵降。——《漢書·李廣蘇建傳》
授政
授予帝位。《史記·伯夷列傳》:“ 堯 將遜位,讓於 虞舜 , 舜 禹 之間,岳牧鹹薦,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後授政。”
普天
(1).整個天空。 漢 揚雄 《長楊賦》:“普天所覆,莫不沾濡。”
(2).遍天下。亦指遍天下的人。《三國志·吳志·胡綜傳》:“上定洪業,使普天一統。”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二·孔廟廢塑像》:“至 嘉靖 初, 永嘉 用事,而普天塑像被毀矣!” 魯迅 《而已集·答有恆先生》:“他不但不被普天同憤,且可以大呼‘打倒……嚴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