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寺荒涼夕照前,空餘石壁瀉流泉。
行穿宿莽千迷道,卻望懸崖一線天。
澗底有蒲堪服食,山中無榻可安禪。
依稀似識曾游地,莫是前身白鶴仙。
詩詞問答
問:《同甘存之區君玉游蒲澗次長公韻》的作者是誰?答:李之世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李之世的名句有哪些?答:李之世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先韻
參考注釋
荒涼
荒蕪冷落。形容曠野無人的景況
一個荒涼的村莊
夕照
傍晚的陽光
石壁
有相當高度、表面呈垂直或懸垂的懸崖或峭壁
流泉
(1).流動的泉水。《詩·大雅·公劉》:“相其陰陽,觀其流泉。”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潘庭堅王實之》:“ 庭堅 被酒豪甚,竟脫巾髽髻,裸立流泉之衝,且高唱《濯纓》之章。” 碧野 《雪路雲程》:“這石潭是由群山上的雪水流泉匯成的。”
(2).古代錢幣名。泛指錢幣。《隋書·刑法志》:“公平難遇其人,流泉易啟其齒。”
宿莽
(1).經冬不死的草。《楚辭·離騷》:“朝搴 阰 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王逸 註:“草冬生不死者, 楚 人名曰宿莽。” 唐 獨孤及 《垂花塢醉後戲題》詩序:“道士 張太和 伐薪為堰,封土以壅澮,余亦命薙氏治蕪穢而剗宿莽。” 清 史震林 《高陽台》詞:“壟頭宿莽堪哀,有青青細草,禁得霜摧。”
(2).特指墓前野草。 明 鄭若庸 《玉玦記·觀潮》:“不見射弩英雄,玉匣又陳宿莽。”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梅》:“至座有良朋,車裘可共;迨宿莽既滋,妻子陵夷,則車中人望望然去之矣。”
(3).借指死亡。 明 屠隆 《綵毫記·仙翁指教》:“今朝握手江湖上,勸蚤晚拋塵網,朱顏暗裡銷,白髮愁中長,你看今古英雄俱宿莽。”
(4).卷施草。《爾雅·釋草》“卷施草拔心不死” 晉 郭璞 註:“宿莽也。” 郝懿行 義疏:“凡草通名莽,惟宿莽是卷施草之名也。”《太平御覽》卷九九八引《南越志》:“ 寧鄉縣 草多卷施, 江 淮 間謂之宿莽。”
迷道
(1).迷失道路。 唐 裴鉶 《傳奇·崔煒》:“ 煒 因迷道失足,墜於大枯井中。” 許地山 《集外·女兒心三》:“不是迷道,這么晚一個小姑娘夾著包袱,在這樣的道上走,莫不是私逃的小丫頭?”
(2).指迷失佛道。《三論玄義》卷下:“所以然者,以其迷道,此是一失。”
卻望
亦作“卻望”。回頭遠看。 唐 杜甫 《暫如臨邑率爾成興》詩:“暫游阻詞伯,卻望懷 青關 。” 唐 盧綸 《長安春望》詩:“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閒。” 宋 蘇軾 《興龍節集英殿宴教坊詞·放女童隊》:“龍樓卻望,鼉鼓屢催,再拜天階,相將好去。”
懸崖
陡峭山崖
懸崖之顛。——明· 顧炎武《復庵記》
一線天
(1).一線天空。 宋 文天祥 《周蒼厓入吾山作圖詩贈之》:“烏猿白鶴無根樹,淡月疎星一線天。”
(2).洞窟中或兩崖之間僅可見一縷天光者。如 浙江 金華 北山 、 雁盪山 合掌峰 , 杭州 西湖 飛來峰 等處皆有,且甚著名。線,亦作“ 綫 ”。 宋 方鳳 《金華游錄》:“有天池深廣,四畔峻壁不可下;池之里有崖如兩扉,而啟其一;極黑暗中遠望,石扉啟處,天光下燭。蓋洞天漏明,而人莫知其處,名‘一線天’。” 清 梁章鉅 《游雁盪日記》:“ 靈峯洞 以中有 應真 像,故稱為羅漢洞。洞口兩石相依,為‘一綫天’。” 清 沉復 《浮生六記·浪遊記快》:“余兩人從石罅中入,名‘一線天’,循級盤旋,直造其巔。”
服食
(1).衣著食物。《書·旅獒》:“畢獻方物,惟服食器用。”
(2).服用丹藥。道家養生術之一。《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三國 魏 嵇康 《養生論》:“呼吸吐納,服食養身。”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 長安 風俗,自 貞元 侈於游宴……或侈於卜祝,或侈於服食,各有所蔽也。” 清 黃景仁 《池陽寫望》詩:“服食未能遂,名理亮可窮。” 龔爾位 《己酉九日麓山待鈍庵不至》詩:“昏人累塵想,服食不長生。”
安禪
佛教語。指靜坐入定。俗稱打坐。 南朝 梁 張纘 《南征賦》:“尋太傅之故宅,今築室以安禪。” 唐 王維 《過香積寺》詩:“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宋 陸游 《病退》詩:“美睡三竿日,安禪半篆香。” 清 讀徹 《送郎癯入匡山》詩:“偶向 匡 廬去,安禪第幾重?” 清 黃景仁 《題上方寺》詩:“試問安禪者,能忘入世情?”
依稀
含糊不清地,不明確地
依稀掩映。——清· 林覺民《與妻書》
莫是
莫非是;或許是。 唐 竇常 《奉寄辰州房使君郎中》詩:“何妨密旨先符竹,莫是除書誤姓名。”《朱子語類》卷十九:“ 孟子 所謂求放心,集義所生,莫是立根本處否?” 宋 劉克莊 《水調歌頭·八月上浣解印別同官席上賦》詞:“莫是散場 優孟 ,又似下棚傀儡,脫了戲衫還。”《水滸傳》第十二回:“你莫是綽號喚做 青面獸 的?”
前身
(1) 佛教用語。指輪迴前的生命
(2) 事物的上一個狀態
白鶴仙
玉簪花的別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六·玉簪》:“白鶴仙,並以花象命名。”《事物異名錄·花卉·玉簪》引 明 王象晉 《 * 》:“玉簪,一名白鶴仙,一名季女,又鶴或作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