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蔣伯瑞游北雍

作者:李之世 朝代:明代

送蔣伯瑞游北雍原文

金飆肅桂宇,噭噭征鴻呼。

之子事遠遊,馬首傃川塗。

計程八千里,抵役在帝都。

帝都何巨鹿,九域十二衢。

東閣羅英髦,西崑儲圖書。

觀光來上國,策名在修途。

大鵬負六翮,安能戀枌榆。

浮沈各異尚,何以慰區區。

願言崇令德,愛子千金軀。

詩詞問答

問:送蔣伯瑞游北雍的作者是誰?答:李之世
問:送蔣伯瑞游北雍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李之世的名句有哪些?答:李之世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參考注釋

金飆

亦作“ 金飇 ”。秋季急風。 南朝 梁 王僧孺 《與何烱書》:“素鐘肇節,金飈戒序。” 明 夏完淳 《秋郊賦》:“屆素律而厲威,搏金飆而矯勢。” 清 陳維崧 《念奴嬌·月夜看桂花》詞:“淒清庭院,乍金颷壓下一天黃雪。”

桂宇

(1).形容幽雅的屋宇。 唐 王勃 《山亭夜宴》詩:“桂宇幽襟積,松臺涼夜永。”

(2).指月宮。 明 皇甫汸 《廣寒宮登眺》詩:“月臨疑桂宇,露灑即 銅臺 。”

噭噭

(1).哭聲。《莊子·至樂》:“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文選·潘岳<楊仲武誄>》:“哀哀慈母,痛心疾首;噭噭同生,悽悽諸舅。” 劉良 註:“噭噭,哭聲。” 明 方孝孺 《祭太史公文》之五:“吾猶噭噭哭于山巔與水濆。”

(2).指悲叫聲。 清 龔自珍 《明良論》一:“廩告無粟,廏告無芻,索屋租者且至相逐,家人噭噭然呼。”

(3).笑聲。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詩》之十一:“乃悞 羨門子 ,噭噭今自蚩。”

(4).鳥獸鳴聲。 三國 魏 曹植 《雜詩》之三:“飛鳥繞樹翔,噭噭鳴索羣。” 南朝 宋 謝靈運 《登石門最高頂》詩:“活活夕流駛,噭噭夜猨啼。” 唐 陳子昂 《晚次樂鄉縣》詩:“如何此時恨,噭噭夜猿鳴。” 龔騫 《古風》之六:“冥冥雙雁俱北飛,噭噭音響一何悲。”

征鴻

即征雁。 南朝 梁 江淹 《赤亭渚》詩:“遠心何所類,雲邊有徵鴻。” 宋 陳亮 《好事近》詞:“懶向碧雲深處,問征鴻訊息。” 明 劉基 《自都回至通州》詩之二:“西風吹青冥,征鴻暮蕭蕭。” 清 龔自珍 《賀新涼》詞:“儂有詞場雲水外,但憑欄送盡征鴻字。”參見“ 征雁 ”。

之子

這個人。《詩·周南·漢廣》:“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鄭玄 箋:“於是子之嫁,我願秣其馬。” 晉 潘岳 《悼亡詩》:“之子歸窮泉,重壤永休隔。” 金 元好問 《寄贈龐漢》詩:“之子貧居久,詩文日有功。” 清 方文 《李臨淮玄素招集松筠閣》詩:“之子蓄奇懷,中宵肆良讌。”

遠遊

亦作“ 遠遊 ”。1.謂到遠方遊歷。《論語·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楚辭·遠遊》:“悲時俗之迫阨兮,願輕舉而遠遊。” 漢 班彪 《北征賦》:“遂奮袂以北征兮,超絶跡而遠遊。” 唐 杜甫 《季秋江村》詩:“遠遊雖寂寞,難見此山川。” 明 劉基 《郁離子·九難》:“慷慨辭家,踴躍遠遊。” 潘漠華 《呵》詩:“一回想念已故人,一回想念遠遊的兒子。”

(2).見“ 遠遊冠 ”。

(3).見“ 遠遊履 ”。

見“ 遠遊 ”。

馬首

(1) 馬頭

(2) 指作戰時主將的馬首所向

馬首裂。——明· 魏禧《大鐵椎傳》

瞻余馬首。——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川塗

見“ 川途 ”。

計程

(1).計算路程。《魏書·食貨志》:“ 汾州 有租調之處,去 汾 不過百里, 華州 去 河 不滿六十,並令計程依舊酬價,車送船所。” 宋 陳造 《舟行即事》詩:“留滯復一快,計程元不遲。” 清 愛新覺羅·裕瑞 《棗窗閒筆·<鏡花緣>書後》:“所表 小蓬萊山 在極南, 唐 、 林 、 多 三人因暴風無意而至,計程當一萬數千里之遠。”

(2).計算衡量。 宋 劉攽 《寄王深甫》詩:“ 固陵 好田園,往歲未疆理;菑畬無廢功,計程萬億秭。”

千里

指千里馬

先王之千里。——《呂氏春秋·察今》

帝都

帝王所居的城。也叫“帝京”

巨鹿

1.古湖澤名。在今河北省巨鹿縣北。又稱廣阿澤。

2.秦代縣名。項羽破秦軍處﹐在今河北省平鄉縣。

3.郡名。秦置﹐漢因之。唐名邢州﹐其地約當今河北省南自平鄉任縣至晉縣藁城一帶地區。

九域

九州。《文選·潘勖<冊魏公九錫文>》:“綏爰九域,罔不率俾。” 李善 註:“ 薛君 曰:九域,九州也。” 晉 陶潛 《贈羊長史》詩:“九域甫已一,逝將理舟輿。”《晉書·孫惠傳》:“今明公名著天下,聲振九域。” 清 王端履 《重論文齋筆錄》卷九:“萬年延億兆,九域並尊親。” 章炳麟 《董逃歌》:“九域尊委裘,安問 秦 與 羌 。”

十二衢

《文選·張衡〈西京賦〉》:“徒觀其城郭之制,則旁開三門,參塗夷庭,方軌十二,街衢相經。” 李善 註:“方,言九軌之塗,凡有十二也。”本指古代 長安 城內通往十二門的十二條大道,後泛指城市中眾多街道。 南朝 宋 鮑照 《詠史》詩:“京城十二衢,飛甍各鱗次。” 錢振倫 註:“《西都賦》曰:‘立十二之通門。’” 唐 白居易 《村居寄張殷衡》詩:“唯看《老子》五千字,不蹋 長安 十二衢。” 明 何景明 《大梁行》:“高樓歌舞三千戶,夾道煙花十二衢。”參見“ 十二街 ”。

東閣

(1).東廂的居室或樓房。古樂府《木蘭詩》:“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間牀。” 唐 任希古 《和長孫秘監伏日苦熱》:“北林開逸徑,東閣敞閒扉。”

(2).古代稱宰相招致、款待賓客的地方。 唐 李商隱 《九日》詩:“郎君官貴施行馬,東閣無因再得窺。”一本作“ 閤 ”。 宋 蘇軾 《九日次韻王鞏》:“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折:“今日個東閣玳瑁筵,煞強如西廂和月等。” 清 龔自珍 《乙酉臘見紅梅一枝思親而作時客崑山》詩:“南天初返棹,東閣正留賓。”按,此義本作“東閤”,後世閤、閣形近音同混用。參見“ 東閤 ”。

(3). 明 清 兩代大學士殿閣之一。 洪武 十五年始置。 清 仍之。參閱《明史·職官志一》、《清史稿·職官志一》。

(4).閣名。指 東亭 。故址在今 四川省 崇慶縣 東。 唐 杜甫 《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詩:“ 東閣 官梅動詩興,還如 何遜 在 揚州 。” 仇兆鰲 註:“ 東閣 ,指 東亭 。”一說謂款待賓客之所。參閱 宋 張邦基 《墨莊漫錄》卷一。

東閤:東向的小門。《漢書·公孫弘傳》:“ 弘 自見為舉首,起徒步,數年至宰相封侯,於是起客館,開東閤以延賢人。” 王先謙 補註引 姚鼐 曰:“此閤是小門,不以賢者為吏屬,別開門延之。”《後漢書·周黃徐等傳序》:“ 東平王 蒼 為驃騎將軍,開東閤延賢俊。”後因以稱宰相招致款待賓客之所。 唐 孟浩然 《題長安主人壁》詩:“久廢南山田,謬陪東閤賢。” 唐 李商隱 《哭遂州蕭侍郎二十四韻》:“早歲思東閤,為邦屬故園。”

英髦

亦作“ 英旄 ”。俊秀傑出的人。 漢 枚乘 《柳賦》:“儁乂英旄,列襟聯袍。” 南朝 梁 劉孝標 《辨命論》:“昔之玉質金相,英髦秀達,皆擯斥於當年。” 宋 歐陽修 《齋宮尚有殘雪思作學士時攝事於此有感》詩之三:“兩京平日接英髦,不獨詩豪酒亦豪。” 清 唐孫華 《送門人時期五貢入太學》詩:“徵書忽下選英髦,鷺羽西雍飛始振。”

西崑

(1).指 崑崙山 。多借指仙境。 南朝 梁 王僧孺 《贈顧倉曹》詩:“ 洛陽 十二門,樓闕似 西崑 。” 唐 王績 《遊仙》詩:“心疑游北極,望似陟 西崑 。” 宋 范成大 《浮丘亭》詩:“ 西崑 巉絶不可至,東望 蓬萊 愁 弱水 。”

(2).指 崦嵫山 。《文選·沉約<和謝宣城>》:“牽拙謬東汜,浮惰及西崑。” 李善 註:“西崑謂 崦嵫 ,日之所入也。” 清 吳偉業 《朝日壇次韻》:“即今東汜西崑處,盡入銅壺倒景殊。”

(3).指西方 崑崙群玉 之山。相傳是古代帝王藏書之地。 唐 上官儀 《為朝臣賀涼州瑞石表》:“詳觀帝籙,披冊府於 西崑 。”

(4).見“ 西崑體 ”。

圖書

(1) 泛指書籍

圖書目錄

(2) 圖籍。指疆域版圖與戶籍等簿冊

(3) 指圖章或圖章的印記

刻兩方圖書。——《儒林外史》

(4) 指河圖洛書

(5) 圖冊

觀光

現在稱遊覽觀賞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教、文物、習俗、風光等為觀光

到這裡來的所謂香客,很多是遊覽觀光的,不全是真正燒香拜佛的香客。——《聽潮》

觀光代表團

上國

(1).指國都以西的地區。《左傳·昭公十四年》:“夏, 楚子 使 然丹 簡上國之兵於 宗丘 。” 杜預 註:“上國,在國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謂之上國。”

(2). 春秋 時稱中原各諸侯國為上國,與 吳 楚 諸國相對而言。《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吳子 ﹞使 延州來 季子 聘於上國,遂聘於 晉 ,以觀諸侯。” 孔穎達 疏引 服虔 曰:“上國,中國也。蓋以 吳 辟在東南,地勢卑下,中國在其上流,故謂中國為上國也。”《國語·吳語》:“ 越 滅 吳 ,上征上國。” 韋昭 註:“上國,中國也。” 三國 魏 陳琳 《檄吳將校部曲文》:“﹝ 夫差 ﹞抗衡上國,與 晉 爭長。” 清 劉大櫆 《送張福清序》:“昔在自古, 閩 粵 不齒於上國。”

(3).外藩對帝室或朝廷的稱呼。《後漢書·陳蕃傳》:“夫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下應分土,藩屏上國。” 李賢 註:“上象四七,謂二十八宿各主諸侯之分野,故曰下應分土,言皆以輔王室也。”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吾雖德薄,位為蕃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 唐 白居易 《祭迴鶻可汗文》:“撫有九姓,制臨一方,氣吞諸戎,名播上國。”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惟 布達拉 一區,其土膏衍,其人秀好,其音 華夏 ,故 吐番贊普 都之,以鞭撻四夷,抗衡上國。”

(4).指京師。 南朝 梁 江淹 《四時賦》:“憶上國之綺樹,想 金陵 之蕙枝。”《資治通鑑·唐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內無事,自上國來者,皆言天子聰明英武,志欲致太平,深不欲諸侯子孫專地。” 胡三省 註:“時藩鎮竊據,自比古諸侯,謂京師為上國。”《紅樓夢》第四回:“ 薛蟠 素聞得都中乃第一繁華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機會,一來送妹待選,二來望親,三來親自入部銷算舊賬,再計新支,--其實只為遊覽上國風光之意。”

策名

(1).“策名委質”之省。《後漢書·蔡邕傳》:“吾策名 漢 室,死歸其正。” 唐 獨孤及 《癸卯歲赴南豐道中聞京師失守寄繇韓幼深》詩:“種田不遇歲,策名不遭時。” 明 張煌言 《答唐枚臣書》:“某生也晚,不及見盛 明 之典型,始策名而輒遭國難,故署名削牘之儀,益為闕焉。”《花月痕》第一回:“上既不能策名於朝,下又不獲力於家。”參見“ 策名委質 ”。

(2).謂科試及第。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夢》:“ 鍾輻 , 虔州 南康 人也,始建山齋為習業之所,因手植一松於庭際,俄夢朱衣吏白云:‘松圍三尺,子當及第。’ 輻 惡之。爾來三十餘年, 輻 方策名,使人驗之,松圍果三尺矣。”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平日春闈較才藝,策名屢獲科甲。”

(3).謂報名參加科舉考試。 唐 白行簡 《李娃傳》:“二歲而業大就,海內文籍,莫不該覽,生謂 娃 曰:‘可策名試藝矣。’ 娃 曰:‘未也,且令精熟,以俟百戰。’”

修途

亦作“ 修塗 ”。長途。 晉 張華 《情詩》之四:“懸邈極修途,山川阻且深。” 宋 梅堯臣 《靈鳥賦》:“麟不時而出,駒流汗兮擾擾於修塗。” 清 黃鷟來 《甲戌夏至武威》詩之一:“駑足蹶修途,青雲杳難攀。”

大鵬

鵬。傳說中的大鳥。 漢 王符 《潛夫論·釋難》:“是故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莊子·逍遙遊》“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唐 成玄英 疏:“大鵬既得適南溟,不可決然而起,所以舉擊兩翅,動盪三千,踉蹌而行,方能離水。” 清 黃遵憲 《蘇彝士河》詩:“他日南溟疏闢後,大鵬擊水足扶搖。”

六翮

(1).謂鳥類雙翅中的正羽。用以指鳥的兩翼。《戰國策·楚策四》:“奮其六翮而凌清風,飄搖乎高翔。” 宋 蘇軾 《與胡祠部游法華山》詩:“君猶鸞鶴偶飄墮,六翮如雲豈長鎩。” 明 劉基 《戲為雪雞篇寄詹同文》詩:“雪鶴排雲舒六翮,長鳴遠逐 浮丘伯 。”

(2).指鳥。 唐 高適 《別董大》詩之二:“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 京洛 十餘年。” 宋 陸游 《臨別成都帳飲萬里橋贈譚德稱》詩:“今年一戰馘餘子,風送六翮凌青霄。”《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六翮飛身,爭投棲於樹杪;五花畫舫,盡返棹於湖邊。”

枌榆

(1).木名。《說文·木部》:“枌,榆也。” 段玉裁 註:“各本少‘枌’,淺人以為復字而誤刪之。枌榆者,榆之一種。”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渭水三》:“ 高祖 王 關中 ,太上皇思東歸,故象舊里,制茲新邑,立城邑,樹枌榆,令街庭若一。” 唐 皇甫冉 《太常魏博士遠出賊庭江外相逢因敘其事》詩:“里社枌榆毀,宮城騎吏非。”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五》:“枌榆養老之珍,今荒饉始食其皮。”

(2). 漢高祖 故鄉的里社名。《史記·封禪書》:“ 高祖 初起,禱 豐 枌榆社 。” 裴駰 集解引 張晏 曰:“社在 豐 東北十五里。或曰: 枌榆 ,鄉名, 高祖 里社也。”

(3).指 漢高祖 即位後,於 秦 故 驪邑 移置的 新豐縣 枌榆社 。見《西京雜記》卷二。後借指帝鄉或皇宮。 明 張居正 《宮殿紀》:“迨我皇上膺運龍飛,入踐皇極,固已化國為天下,猶以 枌榆 故里,王跡所興,睠懷不置。” 清 唐孫華 《夏日園居雜詠》之一:“樓通 花萼 連藩邸,地接 枌榆 總舊勛。”

(4).泛指故鄉。《南齊書·沉文季傳》:“惟桑與梓,必恭敬止,豈如明府亡國失土,不識 枌榆 。”《太平廣記》卷三四七引 唐 裴鉶 《傳奇·趙合》:“知君頗有義心,儻能為歸骨於 奉天城 南 小李村 ,即某家 枌榆 耳。”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喻坦之》:“同時 嚴維 、 徐凝 、 章八元 , 枌榆 相望,前後唱和,亦多詩集。” 清 鄭江 《西溪草堂圖》詩:“仙源在 枌榆 ,余胡久淹留?”

浮沈

亦作“ 浮沉 ”。1.古代一種祭河川的儀式。《爾雅·釋天》:“祭川曰浮沉。” 郭璞 註:“投祭水中,或浮或沉。”

(2).在水中或空中忽上忽下。 唐 李紳 《溯西江》詩:“孤棹自遲從蹭蹬,亂帆爭疾競浮沉。” 艾青 《魚化石》詩:“在浪花里跳躍,在大海里浮沉。”

(3).隨波逐流。謂追隨世俗。《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袁盎 病免居家,與閭里浮沉,相隨行,鬭雞走狗。”《舊唐書·裴度傳》:“﹝ 度 ﹞及晚節,稍浮沉以避禍。” 宋 司馬光 《右班殿直傅君墓志銘》:“然不能與世浮沉,平視貴要。” 清 龔自珍 《對策》:“其仕也,餘力及之而已,浮沉取容,求循資序而已。”

(4).喻升降、盛衰、得失。 漢 班倢伃 《搗素賦》:“佇風軒而結睇,對愁雲之浮沉。” 三國 魏 曹植 《七哀詩》:“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文選·王僧達<答顏延年>詩》:“結游略年義,篤顧棄浮沉。” 李善 註:“ 高誘 《淮南子》注曰:‘浮沉,猶盛衰也。’” 唐 劉復 《出東城》詩:“一為浮沉隔,會合殊未央。”《明史·文苑傳四·李維楨》:“﹝ 維楨 ﹞浮沉外僚,幾三十年。” 茅盾 《子夜》八:“好計策!不是十年宦海浮沉,磨老了的,就想不出來。”

(5).埋沒;沉淪。 宋 蘇軾 《與人書》之二:“君自名臣子,才美漸著,豈復久浮沉里中?” 明 宋濂 《故紹興路總管府金府君墓碣》:“吾掌腴且厚如此,肯浮沉田閒乎?” 清 陸嵩 《贈龔藍生》詩:“浮沉下位不得志,眼看時事動憤懣。”

(6).出現和消失。 漢 陸賈 《新語·道基》:“天氣所生,神靈所治,幽閒清浄,與神浮沉。” 周立波 《第一夜》:“蒙矓里,許多的幻影在前面浮沉。”

(7).指書信未送到。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 殷羨 作 豫章郡 太守。臨去,都下人因寄百計函書。既至 石頭 ,悉擲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 殷洪喬 不能作致書郵!’”後稱書信未送到為“浮沉”。 清 孫枝蔚 《淮瀆廟樓寓作》詩:“ 揚州 雖咫尺,書信易浮沉。”

何以

(1) 用什麼

何以教我

(2) 為什麼

何以出爾反爾

區區

(1) 小;少。形容微不足道

區區之薛。——《戰國策·齊策四》

區區之地。——漢· 賈誼《新書·過秦論上》

何乃太區區。——《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區區百人。——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區區之數

區區五毛錢

區區小事,何足掛齒

(2) 猶方寸。形容人的心

區區之心

(3) 舊時謙辭,我

區區嚮往之至。——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4) (語氣不莊重)

此人非他,就是區區

(5) 誠摯

感君區區懷。——《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願言

思念殷切貌。《詩·衛風·伯兮》:“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鄭玄 箋:“願,念也。我念思伯,心不能已。” 晉 謝混 《游西池詩》:“逍遙越城肆,願言屢經過。” 宋 華岳 《早春即事》詩:“願言相約花前醉,莫放春容過海棠。” 清 顧炎武 《江上》詩:“願言隨飛龍,一上 單于臺 。”

令德

(1).美德。《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子產 寓書於 子西 ,以告 宣子 曰:‘子為 晉國 ,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 僑 也惑之。’”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定謚》:“昔 周公 , 文王 之子,諡曰 文公 。苟有令德,不嫌同諡。” 清 劉大櫆 《程府君墓志銘》:“奕奕 程 宗,世繼其美,傳序及君,令德愷悌。”

(2).指有高尚道德的人。 漢 蔡邕 《上封事陳政要七事》:“太子官屬,宜搜選令德,豈有但取丘墓凶醜之人?”

愛子

(1).寵愛的兒子。《左傳·宣公二年》:“ 趙盾 請以 括 為公族,曰:‘ 君姬氏 之愛子也,微 君姬氏 ,則臣 狄 人也。’” 南朝 梁 江淹 《別賦》:“攀桃李兮不忍別,送愛子兮霑羅裙。” 清 唐甄 《潛書·五形》:“王之愛子好紙鳶。”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寫於深夜裡》:“只有他那雙目失明的母親,我知道她一定還以為她的愛子仍在 上海 翻譯和校對。”

(2).愛護子女。《戰國策·趙策四》:“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 燕後 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漢 劉向 《說苑·政理》:“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

千金軀

極言身體之寶貴。 晉 陶潛 《飲酒》詩之十一:“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 唐 杜甫 《哀王孫》詩:“豺狼在邑龍在野,王孫善保千金軀。” 清 葉廷琯 《鷗波漁話·劉書樵晉游詩選》:“善保千金軀,長視同心結。”

詩詞推薦

送蔣伯瑞游北雍原文_送蔣伯瑞游北雍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