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雨四首·其四

作者:王漸逵 朝代:明代

苦雨四首·其四原文

石渠紆遠澗,水溢舟楫通。

乘之欲何為,駕言思我朋。

入市豈不遄,所憂在積陰。

風伯自詒阻,豐隆亦驕橫。

旱潦多荐臻,咎徵復何從。

安得寫我憂,杖策舒眺登。

詩詞問答

問:苦雨四首·其四的作者是誰?答:王漸逵
問:苦雨四首·其四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王漸逵的名句有哪些?答:王漸逵名句大全

注釋

1. 葉

參考注釋

石渠

(1).石築的水渠。 漢 劉楨 《公宴》詩:“清川過石渠,流波為魚防。” 唐 孟浩然 《病癒過龍泉寺精舍呈易業二公》詩:“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

(2).見“ 石渠閣 ”。

水溢

亦作“ 水泆 ”。水泛濫。《禮記·王制》:“雖有凶旱、水溢,民無菜色。” 孔穎達 疏:“水溢,謂水之汎溢。”《管子·山權數》:“農夫敬事力作,故天毀埊,凶旱、水泆,民無入於溝壑乞請者也。”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游恆山日記》:“不知何年兩崖俱鑿石坎,大四五尺,深及丈,上下排列,想水溢時,插木為閣道者。”

舟楫

(1) 船和槳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荀子·勸學》

(2) 水上船隻

江河湖澤給我們以舟楫之利

舍鞍馬仗舟楫。——《資治通鑑》

幸有舟楫遲。——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何為

為什麼,何故。《國語·魯語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眾未敗,何為還?”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江河百穀,從何處生?東流到海,何為不溢?” 唐 韓愈 《琴操·履霜操》:“兒罪當笞,逐兒何為?” 清 侯方域 《壯悔堂記》:“余向為堂,讀書其中,名之曰‘雜庸’。或曰:‘昔 司馬相如 賣酒 成都 市,身自滌器,與庸保雜作。子何為其然?’”

(1).乾什麼,做什麼。用於詢問。《後漢書·齊武王縯傳》:“﹝ 劉稷 ﹞聞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圖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為者邪?’” 唐 韓愈 《汴泗交流贈張僕射》詩:“新秋朝涼未見日,公早結束來何為?”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子產》:“ 子產 立 公孫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孫 何為?’ 子產 曰:‘説也。’”

(2).是什麼。《後漢書·何進傳》:“大將軍稱疾不臨喪,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為?” 唐 徐夤 《人事》詩:“平生生計何為者?三逕蒼苔十畝田。”

駕言

(1).駕,乘車;言,語助詞。語本《詩·邶風·泉水》:“駕言出遊,以寫我憂。”後用以指代出遊,出行。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三一:“駕言發 魏 都,南向望 吹臺 。” 晉 陶潛 《歸去來兮辭》:“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鄭澤 《贈鈍根游海上》詩:“長帆翼金風,駕言拾海月。”

(2).傳言;託言。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穀水》:“石經淪缺,存半毀幾;駕言永久,諒用憮焉。” 明 文秉 《先撥志始》卷上:“ 李可灼 敢以無方無製之藥,駕言金丹,夕進御而朝賓天。” 明 姚士粦 《見只編》卷上:“然一旦成此大釁者,良由降虜 哱拜 久懷異圖,駕言云雲。” 清 蒲松齡 《上孫給諫書》:“凡以膚受來愬者,直笑曰,我不曾目見;有駕言毀駡主翁者,直笑曰,我不曾耳聞。”

入市

古代常在市曹行刑,故稱綁赴刑場 * 為“入市”。 明 張居正 《又答大同巡撫賈春宇》:“彼計沮氣衰,將自斂矣。近聞已就羈紲,入市有日,未知究竟如何?”

豈不

難道不…?怎么不…?

豈不容易?

積陰

(1).謂陰氣聚集。《文子·上仁》:“積陰不生,積陽不化;陰陽交接,乃能成和。”《淮南子·天文訓》:“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

(2).指酷寒之氣。《漢書·晁錯傳》:“夫胡貉之地,積陰之處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飲酪,其人密理,鳥獸毳毛,其性能寒。” 唐 韓偓 《火蛾》詩:“陽光不照臨,積陰生此類。” 清 金農 《題方氏池上壁》詩:“憑欄送遠目,積陰生陂塘。”

(3).猶久陰。 宋 蘇軾 《答仲屯田次韻》:“清風捲地收殘暑,素月流天掃積陰。”《宋史·五行志一下》:“﹝ 隆興 ﹞二年六月,積陰彌月。”

(4).謂積陰德。 楊朔 《雪花飄飄》:“ 百歲媽 急忙爬上去攔住說:‘老總,你抬抬手,給留下這點吃的吧!權當積陰積德,賞給我們娘兒倆一口飯。’”

風伯

神話傳說中稱主司颳風的天神

豐隆

(1).亦作“ 豐霳 ”。古代神話中的雷神。後多用作雷的代稱。《楚辭·離騷》:“吾令 豐隆 椉雲兮,求 宓妃 之所在。”《淮南子·天文訓》:“季春三月, 豐隆 乃出,以將其雨。” 高誘 註:“ 豐隆 ,雷也。” 唐 皮日休 《霍山賦》:“叱 豐隆 ,奔列缺,轟然霹靂,天地俱裂。” 清 張尚瑗 《仙霞關》詩:“淙淙飛泉下幽壑,輣衝百道鳴豐霳。” 郭沫若 《創造者》詩:“你聽,他聲如豐隆。”

(2).豐盛隆厚。《後漢書·公孫瓚傳》:“據職高重,享福豐隆。”《宋書·禮志三》:“其優衍豐隆,無所取喻。” 宋 李之儀 《與金馬部書》之十一:“至於樽俎豐隆,祖帳華茂,傾意於俯格,而至巷無居人。”

(3).高大崇隆。《藝文類聚》卷六引 南朝 梁 蕭子范 《建安城門峽賦》:“瓌詭豐隆,質狀不同,班黃糅采,玄紫潛通。” 元 陳樵 《東陽縣學暉映樓賦》:“登茲樓以相羊兮,愛結構之豐隆。” 清 張惠言 《景福宮賦》:“豐隆穹崇,岧嶤崔巍。”

驕橫

傲慢專橫

此人驕橫,自以為是

荐臻

接連地來到;一再遇到。《墨子·尚同中》:“飄風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罰也。”《國語·楚語下》:“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禍災荐臻,莫盡其氣。”《北史·魏紀三·孝文帝》:“數州災水,飢饉荐臻,致有賣鬻男女者。” 清 陳壽祺 《再與總督汪尚書書》:“ 福州 連歲水潦荐臻,今年晚穫未豐,雜糧大損。”

接連到來;屢次降臨。薦,通“ 洊 ”。《詩·大雅·雲漢》:“天降喪亂,飢饉荐臻。”《漢書·孔光傳》:“如貌、言、視、聽、思失,大中之道不立,則咎徵荐臻,六極屢降。”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六:“ 唐 自 安 史 以來,兵難荐臻,天子播越,親衛戎柄,皆付大閹。”《明史·王竑傳》:“比年飢饉荐臻,人民重困。”

咎徵

過失的報應;災禍應驗。《書·洪範》:“曰咎徵:曰狂,恆雨若;曰僭,恆暘若。” 蔡沉 集傳:“某事失,則某咎徵應。” 晉 袁宏 《後漢紀·順帝紀下》:“懼羣臣奢泰,昬迷典式,自下逼上,用速咎徵。” 唐 李邕 《贈歙州刺史葉公神道碑》:“入自臥內,問以咎徵。” 嚴復 《<原富>按語》:“閲今而考古,格物而致知,必求真實而後已者……夫非妖祥咎徵之謂也。”

何從

(1).猶怎么辦。多用於對問題的抉擇。《史記·大宛列傳》:“﹝ 宛 貴人﹞約曰:‘ 漢 毋攻我。我盡出善馬,恣所取,而給 漢 軍食。即不聽,我盡殺善馬,而 康居 之救且至…… 漢 軍熟計之,何從?’”

(2).從何處,從哪兒。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然經怪此意,尚未熟悉於足下,何從便得之也?”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四》:“不知仕之所以見理明白,灼知千古治亂者,何從而得之?” 魯迅 《書信集·致曹聚仁》:“ 中國 文字如此之難,工農何從看起?”

(3).猶何嘗,何曾。《白雪遺音·馬頭調·又是想來》:“一片的假意,哄奴到如今,何從有真心。”《紅樓夢》第一百回:“我這個丫頭,在家忒瞧不起我,我何從還是個娘?”

杖策

亦作“ 杖筴 ”。1.拄杖。《莊子·讓王》:“﹝ 大王亶父 ﹞因杖筴而去,民相連而從之。遂成國於 岐山 之下。” 成玄英 疏:“因拄杖而去。” 唐 杜甫 《別常徵君》詩:“兒扶猶杖策,臥病一秋強。” 明 夏完淳 《秋懷》詩之二:“駕舟凌洪波,杖策窮崇山。” 清 王韜 《淞濱瑣話·李延庚》:“生於讀書之暇,杖策出遊,信足所至。”

(2).執馬鞭。謂策馬而行。《後漢書·鄧禹傳》:“及聞 光武 安集 河 北,即杖策北渡,進及於 鄴 。” 唐 魏徵 《述懷》詩:“杖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 明 李夢陽 《徐子將適湖湘》詩:“英雄杖策集軍門, 金華 數子真絶倫。” 清 吳偉業 《又詠古》之四:“弱冠拜司徒,杖策功名收。”

(3).謂追隨;順從。《魏書·張袞傳》:“昔 樂毅 杖策於 燕昭 , 公達 委身於 魏武 ,蓋命世難可期,千載不易遇。” 清 陳夢雷 《絕交書》:“逆賊分曹授官……顧乃翻然勃然,忘廉恥之防,循貪冒之見,輕身杖策,其心殆不可問。”

標籤:雨

詩詞推薦

苦雨四首·其四原文_苦雨四首·其四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