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抽淪掇沉(得微字五言八韻補覆己酉鄉試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直士貴敦行,賢君要表微。

似珠蓄川媚,擬玉隱山輝。

淺近誰能識,幽潛肯自希。

淪抽瑜不掩,沉掇蚌堪幾。

漫慮披泥倦,當思致國肥。

是應具元鑒,自可挹清徽。

更以真惟亟,如其假必揮。

寄言蹌濟者,守正戒依違。

詩詞問答

問:《賦得抽淪掇沉(得微字五言八韻補覆己酉鄉試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微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五十三

2. 得微字五言八韻補覆己酉鄉試題

參考注釋

直士

正直、耿直之士。《荀子·不苟》:“身之所長,上雖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雖不知,不以取賞;長短不飾,以情自竭,若是則可謂直士矣。”《漢書·梅福傳》:“折直士之節,結諫臣之舌。” 宋 歐陽修 《答西京王相公書》:“不量輕重之勢,不度貴賤之位,必爭以理而後止者,此直士也。” 清 唐甄 《潛書·主進》:“世尚文辭,則為名士;世尚氣節,則為直士;世尚功業,則為才士。”

敦行

篤行。《逸周書·小明武》:“敦行王法,濟用金鼓。” 明 歸有光 《平和李氏家規序》:“君從 晉江 蔡介夫 先生受學,敦行古道。”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科第·種德》:“﹝ 張映葵 ﹞好學能文,敦行不怠。”

賢君

(1).賢明的君主。《國語·越語上》:“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之歸下也。” 宋 秦觀 《國論》:“若以功業言之,則 始皇 之英偉傑特,又非 武帝 之可比也,然而萬世之下,號 始皇 為暴主,稱 武帝 為賢君。”《清史稿·禮志三》:“且 蜀 漢 至初 唐 不乏賢君,安可闕略!”

(2).指封建時代賢明的貴族或地方官。 漢 王充 《論衡·定賢》:“ 信陵 、 孟嘗 、 平原 、 春申 ,食客數千,稱為賢君。”《三國志·魏志·賈逵傳》:“ 絳 吏民聞將殺 逵 ,皆乘城呼曰:‘負要殺我賢君,寧俱死耳!’” 宋 孔平仲 《孔氏雜說》卷一:“人臣得稱聖君、賢君, 晉 曹攄 一縣號曰聖君。《薛宣傳》‘屬縣各得賢君’是也。”

表微

(1).謂表明微細的事。《禮記·檀弓下》:“君子表微。” 鄭玄 註:“表,猶明也。” 孔穎達 疏:“若失禮微細,唯君子乃能表明之。” 清 侯方域 《書練貞吉日記後》:“以此二謔語觀之,是 鉅公 碑傳之所不盡者,而賴以表微也。”

(2).謂闡揚衰微之學。《漢書·禮樂志》:“衰微之學,興廢在人。宜領屬雅樂,以繼絶表微。” 顏師古 註:“表,顯也。”

淺近

容易理解或執行的,不造成困難的

業甚淺近。——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淺近的文字

幽潛

(1).隱伏;隱居。 漢 王褒 《九懷·通路》:“鯨鱏兮幽潛,從蝦兮游陼。” 宋 歐陽修 《有美堂記》:“此幽潛之士、窮愁放逐之臣之所樂也。” 清 戴名世 《慧慶寺玉蘭記》:“今 虎丘 之玉蘭意象漸衰,而在 慧慶 者如故,亦以見虛名之不足恃而幽潛者之可久也。”

(2).隱微玄奧的道理。 元 吾丘衍 《與鄰寓人隔屋對月夜話》詩:“憑君縱玄論,未怪發幽潛。” 清 吳敏樹 《與梅伯言先生書》:“而深明文理者,因而著之,發揮幽潛,震動耳目。”

(3).深水。 唐 韓愈 《苦寒》詩:“虎豹僵穴中,蛟螭死幽潛。”

思致

(1).指人的思想意趣或性情、才思。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品藻》:“時人道 阮思曠 骨氣不及 右軍 ,簡秀不如 真長 ,韶潤不如 仲祖 ,思致不如 淵源 ,而兼有諸人之美。” 南朝 梁 任昉 《為蕭揚州薦士表》:“﹝ 王僧孺 ﹞理尚棲約,思致恬敏。”《新唐書·劉禕之傳》:“方是時,詔令叢繁, 禕之 思致華敏,裁可占授,少選可待也。”

(2).指文學作品的意趣或意境。 唐 皎然 《詩式·詩有二廢》:“雖欲廢巧尚直,而思致不得置;雖欲廢詞尚意,而典麗不得遺。” 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卷一:“ 陶潛 、 謝朓 詩皆平淡有思致,非後來詩人怵心劌目琱琢者所為也。” 清 王韜 《淞濱瑣話·畫船紀艷》:“雖是小詩,頗有思致。”

自可

(1).本來可以;自然可以。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夙惠》:“ 太丘 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 宋 葉適 《寄呂巽伯換酒亭》詩:“ 瑯琊 初址未完牢,猶倚虛名用我曹。自可全將醒前了,何因偏向醉中逃。”

(2).猶自許。 唐 韓愈 《許國公神道碑銘》:“為人魁偉沉塞,以武勇游仕 許 汴 之間,寡言自可,不與人交,眾推以為鉅人長者。”

清徽

(1).猶清操。《晉書·宗室傳論》:“﹝ 安平 ﹞清徽至范,為 晉 宗英。” 唐 錢起 《酬陶六辭秩歸舊居見柬》詩:“ 靖節 昔高尚,令孫嗣清徽。” 明 歸有光 《河南策問對二道》:“ 深源 之清徽雅量,固自為眾議所歸,而 桓溫 尤忌之。”

(2).清美的音聲;高雅的談吐。 晉 潘尼 《答楊士安》詩:“俊德貽妙詩,敷藻發清徽。” 宋 司馬光 《同范景仁寄修書諸同舍》詩:“願名思友操,播之清徽琴。” 清 黃景仁 《詠懷》:“好風入懷抱,可以發清徽。”

如其

(1)

(2) 表示假設,正句中往往有“必”、“就”等跟它呼應,相當於“如果”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資治通鑑》

(3) 連詞,表示提出另一話題,用在下句或下段開頭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論語·先進》

寄言

(1).猶寄語、帶信。《楚辭·九章·思美人》:“願寄言於浮雲兮,遇 豐隆 而不將。” 唐 元稹 《遣興》詩之五:“寄言抱志士,日月東西跳。” 明 袁宏道 《祝雨》詩:“寄言行雨兒,莫下山頭去。”

(2).謂把某種思想感情寄托在詩文之中。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序:“是故復之不足,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宋書·謝靈運傳論》:“自 建武 暨乎 義熙 ,歷載將百,雖綴響聯辭,波屬雲委,莫不寄言上德,託意玄珠,遒麗之辭,無聞焉耳。”

蹌濟

亦作“ 蹌躋 ”。行走安舒而有禮的樣子。 清 曹仁虎 《恭紀皇上肇建辟雍釋奠講學禮成一百二十韻》:“徵鼓來蹌濟,摳衣效肅愭。” 清 顧嗣立 《峽山行》:“閭閻老幼步蹌躋,太平雞犬無諠譁。” 徐念慈 《余之小說觀·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宜乎以 中國 疆土之廣袤,衣冠之蹌濟,而所推為傑作者,其印數亦不足萬,較之他國庸碌之作家,亦瞠乎後也。”

守正

(1).恪守正道。《史記·禮書》:“循法守正者見侮於世,奢溢僭差者謂之顯榮。” 唐 皮日休 《鄙孝議下》:“有守正者,雖大孝不録;為非者,雖小道必旌。則聖人之制,後何法焉?” 宋 曾鞏 《責帥制》:“有苟簡姑息之心,無守正奉公之誼,閫外之事朕孰賴哉!” 清 龍啟瑞 《陳平周勃論》:“ 高帝 之與 呂氏 論相也,首 王陵 ,次 平 勃 ,豈不陰識 陵 之守正,而欲二子有以佐之歟!”

(2).指防守城門的官員。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橋西錄》:“﹝賊﹞突至城下急攻西南二門,箭集城垛如飛蝗。公與東門守正戶部主事 耿應昌 、南門守正廩員 盧爾惇 、巡簡司 郭上學 砲矢並發。”

依違

(1).遲疑。 漢 劉向 《九嘆·離世》:“餘思舊邦,心依違兮。” 明 馬愈 《馬氏日抄·徐尚書》:“婦依違未應,公色愈厲,起解驢欲行。”

(2).謂模稜兩可。《公羊傳·襄公二年》“ 齊姜 與 繆姜 ,則未知其為 宣 夫人與? 成 夫人與” 漢 何休 註:“ 齊姜 者, 宣公 夫人;九年 繆姜 者, 成公 夫人也。傳家依違者, 襄公 服 繆姜 喪未踰年,親自伐 鄭 ,有惡,故傳從內義,不正言也。”

(3).依順;依仗。《宋書·鄭鮮之傳》:“﹝ 高祖 ﹞為宰相,頗慕風流,時或言論,人皆依違之,不敢難也。”《資治通鑑·齊明帝建武三年》:“此國之大事,宜君臣各盡所見,勿以朕先言而依違於前,同異於後也。” 明 陳汝元 《金蓮記·焚券》:“此輩依違權勢,賊害忠良。”

(4).形容樂聲抑揚動聽。《文選·曹植<七啟>》:“飛聲激塵,依違厲響。” 劉良 註:“依違,乍合乍離也。”

詩詞推薦

賦得抽淪掇沉(得微字五言八韻補覆己酉鄉試原文_賦得抽淪掇沉(得微字五言八韻補覆己酉鄉試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