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可再示次韻

作者:張守 朝代:宋代

王承可再示次韻原文

為寮東越肯忘年,南越相逢兩皓然。

杜守謬容居召後,楊文那敢在王前。

誰能狡兔營三窟,深羨神龍襲九淵。

便合從公下吳會,濟時無術擬求田。

詩詞問答

問:王承可再示次韻的作者是誰?答:張守
問:王承可再示次韻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王承可再示次韻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張守的名句有哪些?答:張守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先韻

參考注釋

東越

(1).古族名。古代 越 人的一支。相傳為 越王 勾踐 的後裔。 秦 漢 時分布在今 浙江省 東南部、 福建省 北部一帶。 漢武帝 元鼎 六年(公元前111年) 東越王 餘善 反 漢 ,旋被其部屬所殺。部分族人被迫遷入 江 淮 地區。參閱《史記·東越列傳》。

(2).指 閩 東或 浙 東地區。 南朝 梁 江淹 《詣建平王上書》:“ 子陵 閉關於東 越 , 仲蔚 杜門於西 秦 。” 唐 柳宗元 《哭連州凌員外司馬》:“輶軒下東 越 ,列郡蘇疲羸。”

忘年

(1).忘記年月。《莊子·齊物論》:“忘年忘義,振於無竟。” 成玄英 疏:“夫年者,生之所稟也,既同於生死,所以忘年也。” 唐 元結 《無為洞口作》詩:“洞旁山僧皆學禪,無求無欲亦忘年。” 清 李世熊 《獨松》詩:“上友不羈雲,下友忘年石。”

(2).不拘年齡、行輩、以德才相敬慕。《初學記》卷十八引 晉 張隱 《文士傳》:“ 禰衡 有逸才,少與 孔融 交。時 衡 未滿二十,而 融 已五十,敬 衡 才秀,忘年殷勤。”《北史·序傳》:“ 寬 當時位望,又與 大師 年事不侔,初見,言未及終,便改容加敬……每於私室接遇,恆盡忘年之歡。” 宋 蘇轍 《追和張 * 道贈別絕句一首》引:“是時, 張公 安道 守 成都 ,一見以國士相許,自爾遂結忘年之契。”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我願意永遠和你做一個忘年的朋友。”

越相

指 春秋 時 越 大夫 范蠡 。他曾輔助 越王 勾踐 滅 吳 雪恥。功成後以一葉扁舟逸去,經商致富。 唐 許渾 《賀少師相公致政》詩:“門臨二室 留侯 隱,櫂倚三川 越 相歸。” 宋 范仲淹 《蘇州十詠·靈岩寺》:“ 越 相煙波空去雁, 吳王 宮闕半啼猿。”

皓然

亦作“皜然”。1.潔白貌。《列子·湯問》:“火浣之布,浣之必投於火。布則火色,垢則布色,出布而振之,皓然疑乎雪。”《後漢書·吳良傳》:“ 顯宗 以示公卿曰:‘前以事見 良 ,鬚髮皓然,衣冠甚偉。’”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已而會雪下,未甚寒。諸道人問在道所經, 壹公 曰:‘風霜固所不論,乃先集其慘澹;郊邑正自飄瞥,林岫便已皓然。’” 宋 陳師道 《元日雪》詩之一:“半夜風如許,平明雪皓然。”《儒林外史》第一回:“來到 秦老 門首,見 秦老 八十多歲,鬚鬢皓然,手扶拄杖。”

(2).形容年老發白。 宋 范仲淹 《養老乞言賦》:“待以常珍,用貴皓然之士;裨其闕政,是詢哿矣之言。”

(3).顯明貌;光明貌。《大戴禮記·文王官人》:“質色皓然固以安,偽色縵然亂以煩。”《金史·韓玉傳》:“此去冥路,吾心皓然,剛直之氣,必不下沉。” 劉半農 《阿爾薩斯之重光》:“是日氣候極熱,南方蔚藍深處,旭日一輪,皜然自放奇采,盡逐天上雲滓,令清明如洗。”

容居

容身,安身。 漢 東方朔 《答客難》:“同胞之徒,無所容居,其故何也?”

三窟

三個洞穴。《戰國策·齊策四》:“ 馮諼 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後以喻多種圖安避禍的方法。 三國 魏 吳質 《答東阿王書》:“深蒙 薛公 折節之禮,而無 馮諼 三窟之效。” 宋 蘇軾 《再用前韻寄莘老》:“君不見 夷甫 開三窟,不如 長康 號痴絶。” 魯迅 《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但他得救之後,無非以為占了便宜,何嘗改悔;並且因為是早已營就三窟,又善於鑽謀的,所以不多時,也就依然聲勢赫奕,作惡又如先前一樣。”

神龍

(1).謂龍。相傳龍變化莫測,故有此稱。《韓詩外傳》卷五:“如神龍變化,斐斐文章,大哉,《關雎》之道也!”《文選·張衡<西京賦>》:“若神龍之變化,章後皇之為貴。” 薛綜 註:“龍出則昇天,潛則泥蟠,故云變化。”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烏仗那國》:“我所仗劍,神龍見授,以誅後伏,以斬不臣。”

(2). 三國 吳 都 建業 正殿名。《文選·左思<吳都賦>》:“抗 神龍 之華殿,施榮楯而捷獵。” 劉逵 註:“ 神龍 , 建業 正殿名。”

九淵

(1).深淵。語出《莊子·列禦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 漢 賈誼 《吊屈原文》:“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 晉 葛洪 《抱朴子·清鑒》:“掇懷珠之蚌於九淵之底,指含光之珍於積石之中。” 清 唐甄 《潛書·抑尊》:“於斯之時,雖有善鳴者,不得聞於九天;雖有善燭者,不得照於九淵。”

(2).古樂歌名。《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 唐 賈公彥 疏:“ 少昊 之樂曰《九淵》。”按,其辭早失傳, 唐 元結 曾採用其名補作樂歌。

合從

亦作“ 合縱 ”。1.謂連線直行。《荀子·賦》:“日夜合離,以成文章。以能合從,又善連衡。”

(2).指 戰國 時, 蘇秦 遊說六國諸侯聯合拒 秦 。 秦 在西方,六國地處南北,故稱合從。《戰國策·秦策三》:“天下之士合從,相聚於 趙 ,而欲攻 秦 。” 唐 劉知幾 《史通·言語》:“若《史記》載 蘇秦 合縱, 張儀 連衡, 范雎 反間以相 秦 , 魯連 解紛而全 趙 是也。” 金 元好問 《解劍行》:“又不見敝裘 蘇季子 ,合從歸來印纍纍。” 郭沫若 《女神·棠棣之花》:“這幾年來今日合縱,明日連衡,今日征 燕 ,明日伐 楚 ,爭城者 * 盈城,爭地者 * 盈野。”參閱《史記·蘇秦列傳》。

(3).泛指聯合。《史記·呂太后本紀》:“具以 灌嬰 與 齊 楚 合從,欲誅諸 呂 告 產 ,迺趣 產 急入宮。”《舊唐書·李密傳》:“﹝ 李密 ﹞乃致書呼 高祖 為兄,請合從以滅 隋 。” 康有為 《大同書》乙部第二章:“且昔者 俄 之攻 突厥 也,始則 英 法 二國合縱拒之,後則 英 、 法 、 德 、 奧 、 意 五國合兵拒之, 俄 即不能得志。”

吳會

(1). 秦 漢 會稽 郡治在 吳縣 ,郡縣連稱為 吳會 。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吳會》:“ 西漢 時 會稽 郡治本在 吳縣 ,時俗以郡縣連稱,故云 吳會 。”

(2). 東漢 分 會稽郡 為 吳 會稽 二郡,並稱 吳 會 。後亦泛稱此兩郡故地為 吳會 。《後漢書·蔡邕傳》:“ 邕 慮卒不免,乃亡命江海,遠跡 吳 會 。”《三國志·吳志·孫賁傳》:“時 策 已平 吳 會 二郡。” 宋 蘇軾 《喜劉景文至》詩:“平生所樂在 吳 會 ,老死欲葬 杭 與 蘇 。”《金史·完顏綱傳》:“僭稱位號,偷生 吳 會 。”

唐 以後,俗亦稱 平江府 (今 江蘇 蘇州 )為 吳會 。 元 陸友仁 《吳中舊事》:“府署之南名 吳會坊 。” 清 納蘭性德 《淥水亭雜識》卷一:“世多稱 平江 為 吳會 ,意謂 吳 為東南一都會也。自 唐 以來如此,今郡中有 吳會亭 ,府治前有 吳會坊 。”

濟時

猶濟世,救時。《國語·周語中》:“寬,所以保本也;肅,所以濟時也。”《舊唐書·隱逸傳序》:“退無肥遁之貞,進乏濟時之具。” 明 高明 《琵琶記·高堂稱壽》:“經世手,濟時英, 玉堂 金馬 豈難登。” 周詠 《感懷》詩之三:“舉目 新亭 揮掬淚,刦餘誰是濟時才?”

無術

沒有辦法。《管子·治國》:“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夫以粥子者,上無術以均之也。” 宋 王安石 《和吳御史汴渠》:“救世詎無術,習傳自先王。” 康有為 《大同書》緒言:“生民之禍烈而救之之無術也。”

求田

見“ 求田問舍 ”。

詩詞推薦

王承可再示次韻原文_王承可再示次韻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