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仙志

作者:葉元凱 朝代:明代

懷仙志原文

蘭土傷埋玉,芳詞剩綺霞。

纖腰元綰柳,潤臉昔呈花。

流盼餘青瑣,徵歌杳縫紗。

賞音懷格調,留恨怨琵琶。

詩詞問答

問:懷仙志的作者是誰?答:葉元凱
問:懷仙志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懷仙志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麻韻

2. 明張喬《蓮香集》卷二

參考注釋

埋玉

(1).埋葬有才華的人。語本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傷逝》:“ 庾文康 亡, 何揚州 臨葬云:‘埋玉樹箸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梁書·陸雲公傳》:“不謂華齡,方春掩質,埋玉之恨,撫事多情。” 唐 宋之問 《祭杜學士審言文》:“名全每困於鑠金,身沒誰恨其埋玉。” 宋 陸游 《傅正議墓志銘》:“公雖埋玉有餘馨,印授三品告諸冥。”

(2).埋葬女子。《花月痕》第二回:“亭外孤墳三尺,春時葬花於此,或傳某校書埋玉之所。”

(3).祭神的一種儀式。 唐 李嶠 《汾陰行》詩:“埋玉陳牲禮神畢,舉麾上馬乘輿出。”

芳詞

(1).優美的文詞。 明 何景明 《六子詩·邊太常貢》:“芳詞灑清風,藻思興文瀾。”

(2).對閨房書簡的美稱。 明 楊珽 《龍膏記·傳情》:“拂花箋青閨寫怨,寄芳詞黃雀傳言。”

綺霞

美麗的彩霞。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綺霞映水,蛾月生天。” 唐 唐彥謙 《牡丹》詩:“開日綺霞應失色,落時青帝合傷神。” 宋 張元乾 《蘭陵王》詞:“綺霞散,空碧留晴向晚。” 明 何景明 《十六夜月》詩:“美人越崇京,高樓結綺霞。”

纖腰

亦作“纎腰”。1.細腰。 唐 韋瓘 《周秦行紀》卷上:“見前一人纖腰修眸,容甚麗。” 宋 周邦彥 《解語花·元宵》詞:“衣裳淡雅,看 楚 女纖腰一把。”

(2).指細腰美女。 宋 蘇軾 《姝麗不肯開樽》詩:“莫嫌衰鬢聊相映,須得纖腰與共回。” 明 焦竑 《焦氏筆乘·金陵舊事上》:“宮中細草香紅濕,宮內纖腰碧窗泣。” 清 黃遵憲 《己亥雜詩》之二九:“ 窅娘 側足跛行苦, 楚國 纎腰餓死多。”

流盼

轉動眼珠兒看

左右流盼

青瑣

亦作“ 青鎖 ”。亦作“ 青璅 ”。1.裝飾皇宮門窗的青色連環花紋。《漢書·元後傳》:“ 曲陽侯 根 驕奢僭上,赤墀青瑣。” 顏師古 註:“ 孟康 曰:‘以青畫戶邊鏤中,天子之制也。’…… 孟 説是。青瑣者,刻為連環文,而青塗之也。”後華貴的宅第、寺院等門窗亦用此種裝飾。《後漢書·梁冀傳》:“ 冀 乃大起第宅……窗牖皆有綺疎青瑣。”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寧寺》:“僧房樓觀一千餘間,雕梁粉壁,青璅綺疏。” 五代 張昭 《觀德舞》詩:“氤氳龍麝交青瑣,彷佛錫鑾下蕊珠。”

(2).借指宮廷。《晉書·夏侯湛傳》:“出草苗,起林藪,御青瑣,入金墉者,無日不有。” 唐 陳子昂 《為陳舍人讓官表》:“臣聞紫機務重,青鎖任隆。” 元 鄭光祖 《王粲登樓》第一折:“則為我五行差,沒亂的難迭辦,幾能勾青瑣點朝班。” 清 姚鼐 《鄭前邨以辰州守被議授員外郎》詩:“青瑣幾人憐故侶,白頭相遇數銜桮。”

(3).泛指豪華富麗的房屋建築。 南朝 梁 沉約 《八詠詩·登台望秋月》:“散朱庭之奕奕,入青瑣而玲瓏。” 唐 楊炯 《後周青州刺史齊貞公宇文公神道碑》:“黃扉藹藹,青瑣沉沉,有若 張公 之萬戶千門。” 元 李致遠 《新水令·離別》曲:“青瑣畔,綉幃前,少箇嬋娟,酬不了少年願。”

(4).刻鏤成格的窗戶。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惑溺》:“ 韓壽 美姿容, 賈充 辟以為掾。 充 每聚會, 賈 女於青璅中看,見 壽 ,説之。”喻指籬笆。 唐 元稹 《紅芍藥》詩:“芍藥綻紅綃,巴籬織青瑣。” 南唐 張泌 《芍藥》詩:“休將薜荔為青瑣,好與玫瑰作近鄰。”

徵歌

謂徵招歌伎。 唐 李白 《宮中行樂詞》之二:“選妓隨雕輦,徵歌出洞房。”《剪燈新話·滕穆醉游聚景園記》:“徵歌調《玉樹》,閲舞按《梁州》。”《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當 元宗 天寶 改元以後……除了選色徵歌之外,一概付之不聞不問。”

賞音

知音。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之一:“夫臨博而企竦,聞樂而竊抃者,或有賞音而識道也。” 金 段成己 《望月婆羅門引》詞:“風流已置,撫遺編,三嘆賞音稀。” 清 趙翼 《王夢樓輓詩》之二:“黠痴各半無真癖,謗譽相兼有賞音。”

格調

(1) 詩歌的格律聲調。亦泛指作品的藝術風格

先定格調

格調豪放

這部影片低級庸俗,格調不高

格調高雅

(2) 人的風格或品格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唐詩紀事·秦韜玉》

(3) 格式;式樣

山勢和水勢在這裡別是一種格調,變化而又和諧。——《雨中登泰山》

恨怨

怨恨。 元 郭鈺 《狂客行》:“萬一樓頭是夫婿,百年恨怨將誰陳。”《紅樓夢》第八一回:“我在這裡當家,自然惹人恨怨,怪不得別人治我。”

琵琶

中國的一種四弦樂器,彈奏如吉他,其主要部分大如詩琴,頸部有琴柱12個以上,伸入主體部分的琵琶,是在西漢“裁箏築”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它從西漢試製,歷東漢、魏晉、至隋唐,基本定型。它在漢末魏初始獲“枇杷”名。魏晉時,因“枇杷”二字音,改名“琵琶”

詩詞推薦

懷仙志原文_懷仙志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