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原文
問山何以分高下,宜在引人詩興者。
遙瞻濯濯青芙蓉,南嶂猶平堪跋馬。
登峰造極覽全吳,卻步鳥道尋蘭若。
左右泉聲上下雲,間以疏梅秀而野。
歷險即夷小憩留,別室數宇致瀟灑。
琅玕千個綠雲叢,笙築百道銀雪瀉。
我游名山亦已多,謂當無過田盤也。
此間松石遜怪奇,梅竹彼應讓都雅。
兩山何用費校量,夢寐他時總心寫。
詩詞問答
問:華山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華山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馬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二十四
參考注釋
何以
(1) 用什麼
何以教我
(2) 為什麼
何以出爾反爾
高下
指高低、優劣(用於比較雙方的水平)
兩個人的技術不分高下
引人
(1).古代宮廷的門使。《周禮·天官·宮正》“幾其出入” 唐 賈公彥 疏:“有門籍及引人,皆得出入也。”
(2).攀供別人。《唐律·斷獄》:“諸囚在禁,妄引人為徒侶者,以誣告罪論。”
(3).指受牽連的人。《太平廣記》卷一一九引 北齊 顏之推 《還冤記·太樂伎》:“ 李龍 等夜行掠刼……遂擒 龍 等,引人是太樂伎。”
(4).吸引人。參見“ 引人入勝 ”。
詩興
做詩的興致
詩興大發
這種奇景,古時侯的文人墨客看到了,往往忍不住詩興大發。——《海市》
遙瞻
向遠方看;凝目遠視
濯濯
清新;明淨
春陽潛沮洳, 濯濯吐深秀。——韓愈《南山》
芙蓉
(1) 芙蓉花。中國的錦葵植物( Hibiscus mutabilis ),花美麗,白色或粉紅色,在夜間變深紅色
(2) 荷花的別名。睡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木
跋馬
(1).勒馬使迴轉。《資治通鑑·唐高祖武德九年》:“ 建成 、 元吉 至 臨湖殿 ,覺變,即跋馬東歸宮府。” 胡三省 註:“跋馬者,搖駷馬銜,偏促一轡,又以兩足搖鼓馬腹,使之迴走。”
(2).騎馬馳逐。 唐 嚴武 《巴嶺答杜二見憶》詩:“跋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勝悲。” 宋 王安石 《金明池》詩:“跋馬未堪塵滿眼,夕陽偷理釣魚絲。” 宋 韓元吉 《六州歌頭·桃花》詞:“草軟莎平跋馬,垂楊渡,玉勒爭嘶。”
登峰造極
登上頂峰,到達最高點。比喻精絕的造詣
便終身不脫依傍二字,斷不能登峰造極。——清· 顧炎武《與人書》
卻步
(1) 退縮,躲閃後退
即使最堅強的拓荒者也可能會在死亡之谷前面卻步
(2) 撤退
鳥道
只有鳥才能飛越的路,比喻狹窄陡峻的山間小道
蘭若
寺廟,即梵語“阿蘭若”的省稱
蘭若山高處,煙霞障幾重。——杜甫《謁真諦寺禪師》
左右
(1) ∶左和右兩方面
主席台左右,紅旗迎風飄揚
(2) 附近;兩旁
余立侍左右。——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3) 身邊
在帝左右
(4) 近臣;隨從
太后明謂左右。——《戰國策·趙策》
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帥左右登牙城拒戰。——《資治通鑑·唐紀》
左右擁至尹前。——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5) 對人不直稱其名,只稱左右,以表示尊敬;信札亦常用以稱呼對方
是故不敢匿意隱情,先以聞於左右。——《史記》
(6) 反正
我左右閒著沒事,就陪你走一趟吧
(7) 用在數量詞後面表示概數
在六點或六點左右到的家
斷斷續續在上海住了三十年左右
(8) 支配;控制
他的行動為她所左右
(9) 身邊辦事的人,侍從
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上下
(1) 高處和低處;上面和下面;職位上較高的和較低的人
上下同欲者勝。——《孫子·謀攻》
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范仲淹《岳陽樓記》
(2) 輩分上較高的和較低的人
全家上下都很高興
(3) 從上面到下面
上下打量著這位陌生人
(4) 指程度上高低、優劣
不分上下
(5) 用在數量詞後,表示概數;左右
今年一畝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
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
(6) 稱衙門中的差役
這般炎熱,上下只得擔待一步!——《水滸傳》
歷險
經歷危險
山中歷險記
小憩
亦作“ 小憇 ”。短暫休息。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權智》:“遠行之人,若小憩,則足痹不能立,人氣亦闌。” 清 王士禛 《娑羅坪》詩:“小憩 娑羅坪 ,手扶娑羅樹。” 清 李靜山 《增補都門雜詠·十剎海》:“柳塘蓮浦路迢迢,小憩渾然溽暑消。”《花城》1981年第5期:“我想靠著馬背小憇一會,我實在太疲勞了。”
別室
(1).正室以外的房間。《後漢書·明帝紀》:“遺詔無起寑廟,藏主於 光烈皇后 更衣別室。”《新五代史·雜傳·劉守光》:“躍馬而擒之,又囚之於別室。”《東周列國志》第四九回:“ 昭姬 痛其子死於非命,日夜悲啼, 懿公 惡之,乃囚於別室。”
(2).妾;側室。《北史·后妃傳下·彭城太妃》:“ 彭城太妃 尒朱氏 , 榮 之女, 魏孝莊後 也, 神武 納為別室。”《新五代史·唐明宗家人傳·淑妃王氏》:“ 明宗 夏夫人 已卒,方求別室,有言 王氏 於 安重誨 者, 重誨 以告 明宗 而納之。”
瀟灑
(1) 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神情瀟灑)
畫法瀟灑
(2) 不拘謹的或無拘束的;不矯揉造作的
衣著瀟灑文雅
琅玕
(1) 似玉的美石
美人贈我金琅玕,何以報之雙玉盤。——漢· 張衡《四愁詩》
(2) 傳說和神話中的仙樹,其實似珠;比喻珍貴、美好之物
服常樹,其上有三頭人,伺琅玕樹。——《山海經》
(3) 翠竹的美稱
剖劈青琅玕,家家蓋牆屋。——唐· 白居易詩
綠雲
比喻女子黑而長的頭髮:綠雲擾擾,梳曉鬟也。借指年輕女子:雪鬢蒼蒼配綠雲。笙築
笙和築。築,古弦樂器。似琴,十三弦,用竹尺擊弦發音。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品藻》“ 謝公 雲 金谷 中 蘇紹 最勝” 劉孝標 注引 晉 石崇 《金谷詩敘》:“余與眾賢共送往澗中,晝夜遊宴,屢遷其坐,或登高臨下,或列坐水濱,時琴瑟笙築,合載車中,道路並作。”
百道
(1).猶百股。極言其多。 唐 沉佺期 《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莊應制》:“雲間樹色千花滿,竹里泉聲百道飛。”
(2).想盡一切辦法。 明 徐復祚 《一文錢》第一折:“小生又百道營求,千方省儉,遂至財帛如山,門庭如市。”
無過
(1).沒有過失。《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史記·蒙恬列傳》:“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文獻通考·經籍五》:“詩發乎情者也,而情之所發,其辭不能無過。”
(2).沒有超過。《史記·蘇秦列傳》:“夫挾彊 秦 之勢以內劫其主,罪無過此者。”《法苑珠林》卷七:“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苦無過婬欲。”《金史·樂志上》:“所以承天,無過乎質。天其祐之,惟精惟一。”
(3).不外乎,只不過。 唐 白居易 《白髮》詩:“不肯長如漆,無過總作絲。最憎明鏡里,黑白半頭時。” 元 無名氏 《馮玉蘭》第一折:“你把那行裝整頓,無過是一琴一鶴緊隨身。”《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五:“﹝ 陳德甫 ﹞無過在解舖里上些帳目,管些收錢舉債的勾當。”
(4).猶不如,比不上。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勸農》:“俺天生的快手賊無過。衙舍里消消沒的睃,扛酒去前坡。”
此間
此地
此間已有傳聞
松石
(1).松與石。 南朝 宋 顏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松石峻垝,蔥翠陰煙。” 唐 宋之問 《初至崖口》詩:“錦繢織苔蘇,丹青畫松石。” 唐 李白 《九日》詩:“地遠松石古,風揚絃管清。”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四節:“ 李德裕 在 洛陽 南置 平泉莊 。莊周圍十餘里,台榭百餘所,有奇花異草與松石。”
(2).借指山林。 唐 宋之問 《使至嵩山尋杜回不遇》詩:“與君闊松石,於茲二十年。”
(3).松的化石。 宋 沉括 《夢溪筆談·異事》:“ 婺州 金華山 有松石,又如核桃、蘆根、魚鹽之類皆有成石者。”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三·不灰木》﹝附錄﹞引 蘇頌 曰:“今 處州 出一種松石,如松乾而實石也,或雲松久化為石。”
(4).寶石。呈綠色,又稱綠松石。《詩刊》1978年第5期:“草地里拾得 卓瑪 的松石耳環。”
怪奇
怪異奇特。 漢 王充 《論衡·奇怪》:“帝王之生,必有怪奇,不見於物,則效於夢矣。” 唐 林滋 《望九華山》詩:“茲山突出何怪奇,上有萬狀無凡姿。” 清 吳敏樹 《書毛西垣<黔苗竹枝詞>後》:“觀是詞者……又以謂荒裔生野,睢盱怪奇,可喜愕之態,人所希聞見,今皆若見其人,跳舞叫嘯於前。”
都雅
美好閒雅。《三國志·吳志·孫韶傳》:“身長八尺,儀貌都雅。”《隋書·韋沖傳》:“ 沖 容貌都雅,寬厚得眾心。”《明史·蜀王椿傳》:“性孝友仁慈,博綜典籍,容止都雅,常嘗呼為‘蜀秀才’。”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馬介甫》:“兄弟候試郡中,見一少年,容服都雅。”
何用
(1).為什麼。《詩·小雅·節南山》:“國既卒斬,何用不監?” 孔穎達 疏:“何以不監察之而令相伐也?”《穀梁傳·莊公六年》:“何用弗受也?為以王命絶之也。”
(2).憑什麼;用什麼。《穀梁傳·僖公元年》:“是 齊侯 與? 齊侯 也。何用見其是 齊侯 也?” 漢 王充 《論衡·骨相》:“人曰命難知。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體。” 唐 韓愈 《食曲河驛》詩:“殺身諒無補,何用答生成?”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用、不須。《後漢書·孔融傳》:“ 文舉 舍我死,吾何用生為?” 唐 王泠然 《題河邊枯柳》詩:“今日摧殘何用道!數里曾無一株好。”《續資治通鑑·帝顯德元年》:“今皆國家臣子也,何用致疑!”《二刻拍案驚奇》第十七卷:“﹝ 景小姐 ﹞遂也回他一首,和其末韻雲……知音已有新裁句,何用重挑焦尾琴。” 魯迅 《故事新編·奔月》:“如果那時不去射殺它,留到現在,足可以吃半年,又何用天天愁飯菜?”
校量
(1).衡量;考查。 唐 李靖 《李衛公問對》卷下:“ 太宗 曰:‘然。吾謂不伐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戰百勝者中也;深溝高壘以自守者下也。以是校量, 孫武 著書,三等皆具焉。’”《隱居通議·雜錄》引 宋 鄭克 《折獄龜鑑》:“ 滋 乃於市肆借金依塊形狀鎔寫校量,始稱其半,已及三百斤,盡計大數,非二人以竹擔可舉。”《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頌聲作” 清 陳立 義疏:“因凡校量勤惰之處,亦謂之校。”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蜥蜴的殘夢》:“他們對於這些史料不加重視,或則兢兢於古器物尺度輕重的校量,或則根據後來的曆法推譜所謂‘ 殷 歷’,真可以說是捧著金飯碗討飯了。”
(2).較量,計較。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匡贊》:“陛下聖德含光,規模弘遠……何用臨朝對眾與其校量?” 宋 張師正 《括異志·張龍圖》:“ 張 起視之,乃一老道士也。疑其狂且醉,不復與之校量。”
夢寐
睡夢;夢中
壯士臨陣,不死帶傷,理之自然也。何故以夢寐之事疑心乎?——《三國演義》
他時
(1).昔日;往時。《史記·秦始皇本紀》:“他時 秦 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 唐 杜甫 《九日》詩:“他時一笑後,今日幾人存?” 唐 杜甫 《社日兩篇》詩之二:“今日 江南 老,他時 渭 北童。”
(2).將來,以後。 宋 徐鉉 《送郝郎中為浙西判官》詩:“若許他時作閒伴,殷勤為買釣魚船。”《太平廣記》卷一四○引《廣德神異錄·僧一行》:“ 唐 開元 十五年, 一行禪師 臨寂滅,遺表云:‘他時慎勿以宗子為相,蕃臣為將。’”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四:“﹝ 辰 、 沅 、 靖 州﹞諸蠻惟犵狑頗強習戰鬭,他時或能為邊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