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何山人原文
煙策西歸背九衢,錦城春色遍平蕪。
它年定有乘槎客,知是嚴君隱蜀都。
詩詞問答
問:送何山人的作者是誰?答:張方平
問:送何山人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送何山人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虞韻
參考注釋
煙策
(1).傳說仙人巡天時驅使坐騎的鞭子。 唐鮑溶 《途中旅思》詩之一:“心期 周太子 ,下馬拜虛碧,鶴駕如可從,他年執煙策。” 唐 顧雲 《華清詞》:“九色真龍上漢時,願把霓幢引煙策。”
(2).登山用的竹杖。 唐 蘇子華 《竹如意賦》:“眾媚彩而求益,我求真而自適;點珠翠之華筵,宜幽棲之煙策。”
西歸
(1).向西歸還;歸向西方。《詩·檜風·匪風》:“誰將西歸,懷之好音。” 南朝 梁 何遜 《臨行與故游夜別》詩:“復如東注水,未有西歸日。” 唐 孟郊 《感懷》詩之五:“去去荒澤遠,落日當西歸。”
(2).用作人死亡的婉詞。如:跨鶴西歸;鸞馭西歸。
九衢
(1).縱橫交叉的大道;繁華的街市。《楚辭·天問》:“靡蓱九衢,枲華安居。” 王逸 註:“九交道曰衢。” 游國恩 纂義:“靡蓱九衢,即謂其分散如九達之衢也。” 唐 韋應物 《長安道》詩:“歸來甲第拱皇居,朱門峨峨臨九衢。” 明 劉基 《秋興》詩之一:“九衢車馬如流水,儘是 邯鄲 夢裡人。”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席方平》:“飛揚跋扈,狗臉生六月之霜;隳突叫號,虎威斷九衢之路。”
(2).草名。《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九衢之草千計,四照之花萬品。” 劉良 註:“九衢草其枝交錯,相重九出也。” 南朝 梁元帝 《為妾弘夜姝謝東宮賚合心花釵啟》:“ 夜姝 昔往 陽臺 ,雖逢四照。曾游 澧浦 ,慣識九衢。”
錦城
見“ 錦官城 ”。
春色
(1) 春天的景色
(2) 指臉上的喜色
平蕪
草木叢生的平曠原野。 南朝 梁 江淹 《去故鄉賦》:“窮陰匝海,平蕪帶天。” 唐 李山甫 《劉員外寄移菊》詩:“秋來緣樹復緣牆,怕共平蕪一例荒。” 明 許承欽 《過李家口》詩:“棗香來野徑,麥秀滿平蕪。” 清 龔自珍 《最錄中論》:“平蕪生之,灌木叢之,剔而薙之,乃覿瑤草。” 郭沫若 《蜀道奇》詩:“海水傾泄出平蕪,土壤膏腴成天府。”
它年
以後的某年或某一時期。《秦併六國平話》卷上:“講武儲糧圖再舉,它年六國一齊休。” 明 高啟 《九日與客登虎丘》詩:“它年何必問誰健,但令不負持螯手。”
乘槎
亦作“ 乘楂 ”。乘坐竹、木筏。傳說天河與海通,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見有浮槎去來,不失期,遂立飛閣於查上,乘槎浮海而至天河,遇織女、牽牛。此人問此是何處,答曰:“君還至 蜀 郡訪 嚴君平 則知之。”後至 蜀 , 君平 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正是此人到天河時。見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十。《藝文類聚》卷八引“查”作“楂”。 南朝 梁 宗懍 《荊楚歲時記》也載有類似的傳說: 漢 張騫 奉命出使 西域 等 河 源,乘槎經月,到一城市,見有一女在室內織布,又見一男子牽牛飲河,後帶回織女送給他的支機石。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序》:“況復舟楫路窮,星漢非乘槎可上;風飇道阻, 蓬萊 無可到之期。” 宋 蘇軾 《次韻正輔同游白水山》:“豈知乘槎天女側,獨倚雲機看織紗。” 清 孔尚任 《岸桴記》:“予乘槎三年,江淮湖海,住若里巷。”後用以比喻奉使。 唐 杜甫 《有感》詩之一:“乘槎斷訊息,無處覓 張騫 。” 清 汪懋麟 《得舟次二隻琉球使還訊息》詩之一:“聞道乘槎客,安流實快哉。” 清 黃遵憲 《遠歸》詩:“且圖傍岸牽舟住,競説乘槎犯斗還。”參見“ 星槎 ”、“ 浮槎 ”。
嚴君
(1).父母之稱。《易·家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後漢書·張湛傳》:“矜嚴好禮,動止有則,居處幽室,必自修整,雖遇妻子,若嚴君焉。”
(2).指父親。 晉 潘尼 《乘輿箴》:“國事明王,家奉嚴君。” 宋 梅堯臣 《任廷平歸京》詩序:“君之嚴君以太子少保致仕西都。” 清 沉復 《浮生六記·坎坷記愁》:“嚴君怒猶未息,兄宜仍往 揚州 。”參閱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嚴君三稱》。
(3). 秦 樗里子 受封於 嚴 ,因號 嚴君 。參閱《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
蜀都
古代 蜀國 的都城。即今 四川省 成都市 。 漢 司馬相如 《難蜀父老》:“至於 蜀 都,耆老大夫搢紳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儼然造焉。” 晉 左思 《蜀都賦》:“夫蜀都者,蓋兆基於上世,開國於中古。” 元 虞集 《張令鹿門圖》詩:“老我不樂思 蜀 都,人言 嵩 陽好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