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策過江來,拔下走於宦途廢棄之餘,經歲未酬知,撫己倍增遲暮感; 論功征史在,喪我公於國事紛紜之日,防秋雖罷戰,鞠躬難了盡勤心。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執策過江來,拔下走於宦途廢棄之餘,經歲未酬知,撫己倍增遲暮感;
下聯:論功征史在,喪我公於國事紛紜之日,防秋雖罷戰,鞠躬難了盡勤心。

對聯備註:

(清-顧長齡《挽左宗棠聯》)

參考注釋

執策

(1).持鞭。《儀禮·聘禮》:“司馬執策立於其後。” 明 高啟 《寓感》詩之十三:“駑馬放田野,志本在豐章。偶遇執策人,驅上千里道。”

(2).執持簡冊。《穆天子傳》卷六:“內史執策。” 郭璞 註:“所以書贈賵之事。內史,主冊命者。”

過江

(1).過 長江 。特指 西晉 和 北宋 王室東渡事。《晉書·王導傳》:“過 江 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 新亭 飲宴。”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雅量》:“過 江 初,拜官,輿飾供饌。”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中:“自過 江 來,或有思京饌者,命倣傚製造,終不如意。”

(2).指代 東晉 。 清 沉德潛 《<古詩源>例言》:“ 越石 景純 ,聯鑣接軫;過 江 末季,挺生 陶公 。” 清 王士禛 《讀史雜感》詩之一:“過 江 名義共推 袁 , 宋 室孤臣念愍孫。”

下走

(1).走卒;供奔走役使的人。 南朝 齊 孔稚珪 《上新定法律表》:“將恐此書,永墜下走之手矣。” 宋 葉適 《司馬溫公祠堂記》:“至於深衣幅巾,退然山澤之間,誠意至義,不敢一豪於嬰兒下走。” 清 吳熾昌 《客窗閒話·呆官》:“為大令親隨,何等親密,反求管門,是下走之職。”

(2).自稱的謙詞。《漢書·蕭望之傳》:“若 管晏 而休,則下走將歸 延陵 之皋。” 顏師古 註:“下走者,自謙言趨走之役也。”《宋書·何尚之傳》:“若止於四銖五銖,則文皆古篆,既非下走所識,加或漫滅,尤難分明。” 唐 柳宗元 《答元饒州論政理書》:“ 祁大夫 不見 叔向 ,今而預知斯舉,下走之大過矣。” 徐特立 《國文教授研究》:“下走濫竽教育事業,常病教授無方。”

宦途

[official career] 仕途;做官的經歷、路徑

晏閭閻凡伍,少無特操,階緣人乏,班齒宦途。——《南齊書·王晏傳》

廢棄

(1) [discard]∶拋棄不用

廢棄陳規舊習

(2) [cast aside]∶拋在一邊不用

撫己

省察自己;自問。 晉 陶潛 《歲暮和張常侍》:“撫己有深懷,履運增慨然。” 元 柯丹邱 《荊釵記·奸詰》:“學生失於龍蛇之辨,致有鼠雀之牙,撫己多慚,見公甚愧。”

倍增

(1) [multiply]∶成倍增加

來訪者倍增

(2) [redouble]∶變為兩倍大

人口倍增

遲暮

[past one’s prime;late in one's life] 黃昏;比喻晚年,暮年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楚辭·離騷》

遲暮少寢食,清曠喜荊扉。——杜甫《甘林》

遲暮之感

國事

[national(or state)affairs] 國家重要的事務。尤指與政治有關的事

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紛紜

(1) [diverse and confused]

(2) [言論、事情等] 眾多而雜亂

眾說紛紜

彼此錯雜,紛紜拿斗,敵槍終不能發。——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3) 眾多的樣子,引申為羅唆,找麻煩

新婦謂府吏:“勿復重紛紜。”——《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防秋

古代西北各遊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馬肥時南侵。屆時邊軍特加警衛,調兵防守,稱為“防秋”。《舊唐書·陸贄傳》:“又以 河 隴 陷 蕃 已來,西北邊常以重兵守備,謂之防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移防》:“ 黃河 曲里防秋將,好似英雄末路時。”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二節:“ 唐 用主要兵力到京西防秋(防 吐蕃 秋季入侵),對藩鎮不得不從姑息轉為忍辱退讓,對其他野心節度使的控制力也大為削弱,到處出現半獨立的割據者。”

罷戰

停戰;停止爭鬥。 元 貢奎 《和袁伯長冬至燕集韻》:“香銷神用舒,棊覆心罷戰。”《古今小說·沉小霞相會出師表》:“兩下息兵罷戰,各享安樂。” 清 陳玉樹 《乙酉春有感》詩:“一紙中樞催罷戰,也應休見 霍嫖姚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南北議和史料》:“罷戰之事,凡各方民軍,均在其列。”

鞠躬

(1) [bow]∶請安、低頭,彎腰或屈膝以表示尊敬、屈從或羞愧

(2) [salute]∶在跳方形舞時(向舞伴)行禮

了盡

淨盡。 晉 乾寶 《搜神記》卷二:“又取書紙及繩縷之屬,投火中,眾共視之,見其燒爇了盡。”

勤心

(1).謂用心苦思。《後漢書·陳寵傳》:“ 寵 常非之,獨勤心物務,數為 昱 陳當世便宜。”《漢武帝內傳》:“此子勤心已久,而不遇良師。” 清 蒲松齡 《聊齋誌異·鏡聽》:“於是二 鄭 感憤,勤心鋭思,亦遂知名。”

(2).殷勤心意。 宋 梅堯臣 《杜挺之贈端溪園硯》詩:“強持慰勤心,歸以示朋戚。”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