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漢宋學,具曾胡才,值國家多事以來,乃能內紓大難,外弭強鄰,勳業耀中興,遐邇共欽郭太尉; 憑一尺書,培十倍價,俾草茅抑塞之士,宛附絕海鴻毛,長途驥尾,休光垂後世,感懷莫報魏無知。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兼漢宋學,具曾胡才,值國家多事以來,乃能內紓大難,外弭強鄰,勳業耀中興,遐邇共欽郭太尉;
下聯:憑一尺書,培十倍價,俾草茅抑塞之士,宛附絕海鴻毛,長途驥尾,休光垂後世,感懷莫報魏無知。

對聯備註:

(清-陳炳煥《挽郭嵩燾聯》)

參考注釋

宋學

主要指 宋 儒理學,同漢學相對。漢學專重訓詁,宋學以義理為主,亦稱理學。《宋史》為 周敦頤 、 程頤 、 朱熹 等人特立道學傳,故又稱道學。後來 元 、 明 、 清 的理學也稱宋學。宋學以“理”為天地萬物的本源,以三綱五常為核心,雖標榜 孔 孟 之道,但亦參以佛、道之說。其代表人物有 周敦頤 、 程頤 、 程顥 、 朱熹 、 陸九淵 等。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平心而論, 王弼 始變舊説,為宋學之萌芽。” 清 江藩 《宋學淵源記》卷上:“為宋學者,不第攻 漢 儒而已也,抑且同室操戈矣。” 嚴復 《救亡決論》:“固知處今而談,不獨破壞人才之八股宜除,舉凡宋學漢學,詞章小道,皆宜且束之高閣也。”參閱 清 黃宗羲 《宋元學案》、《明儒學案》。

胡才

猶胡柴。 明 紀振倫 《聯芳記·策士》:“滿口胡才,左右的與我打將出去。”

國家

(1) [state]∶長期占有一塊固定領土,政治上結合在一個主權政府之下的人民的實體;一種特定形式的政府、政體或政治上組織起來的社會

世俗國家

福利國家

fa8西8斯國家

中國,鐵路屬於國家

國家機器

國家監獄

國家銀行

國家所有制

國家社會主義

國家資本主義

國家大事

**

我們的權利受國家保護

國家之首

國家安全

(2) [nation]∶由一個民族或多個民族組成並且具有或多或少確定的領土和一個政府的人民的共同體

中國是有成文憲法的國家

西方國家

新近獨立的國家

國家的形勢

這是個英雄的國家

(3) [country;land]∶由人民共同體所占據的土地

亞洲國家

殖民地國家

這個國家有幾條大河

在這個國家的各個角落

第三世界國家

他曾在許多國家居住過

美麗的國家

多事

(1) [eventful]∶事故或事變多的

多事之秋

(2) [interfering]∶干涉別人的事

你不必多他的事

(3) [meddlesome]∶做多餘的或不應該做的事

他總愛多事

以來

[since] 表示從過去某時與現在之間的這段時間

受命以來。——諸葛亮《出師表》

自唐顯慶以來。—— 清· 姚鼐《登泰山記》

大難

巨大的災難、禍變。《易·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 文王 以之。”《呂氏春秋·執一》:“﹝ 吳起 ﹞傾造大難,身不得死焉。” 高誘 註:“大難,車裂之難。”《後漢書·荀彧傳》:“ 密 雖小固,不足以扞大難,宜亟避之。” zhou88來 《“四·八”烈士永垂不朽》:“﹝ 王若飛 等﹞四月八日飛回 延安 ……不幸竟遭大難。”

異常艱難。《樂府詩集·瑟調曲一·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脣乾。今日相樂,皆當喜歡。”

大儺。《禮記·月令》:“﹝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難,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

強鄰

1.亦作"強鄰"。 2.強大的鄰國﹑鄰地。

勳業

功業。《三國志·魏志·傅嘏傳》:“子志大其量,而勳業難為也,可不慎哉!” 唐 李頎 《贈別張兵曹》詩:“勳業河山重,丹青錫命優。” 清 管同 《<方植之文集>序》:“由是言之:性命修於身,勳業皆其末跡也。” 阿英 《戎行兼言藝文事》:“將軍只手定 蘇北 ,勳業爭傳 大江 南。”

中興

[resurgence of a country] 通常指國家由衰退而復興

國家中興

中興機會。——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遐邇

[far and near] 遠近

太尉

官名。 秦 至 西漢 設定,為全國軍政首腦,與丞相、御史大夫並稱三公。 漢 武帝 時改稱大司馬。 東漢 時太尉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歷代亦多曾沿置,但漸變為加官,無實權。至 宋徽宗 時,定為武官官階的最高一級,但本身並不表示任何職務。一般常用作武官的尊稱。 元 以後廢。

一尺

(1).表度量。十寸為一尺。《莊子·天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漢 劉向 《說苑·辨物》:“度量衡以黍生之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水滸傳》第八四回:“原來那 天山勇 ,馬上慣使漆抹弩,一尺來長鐵翎箭,有名喚做一點油。”

(2).形容極短或極寬,多含誇張之意,非實指。《韓詩外傳》卷七:“ 子貢 曰:‘兩國搆難,壯士列陣,塵埃漲天。 賜 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糧,解兩國之難。’” 漢 趙曄 《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市吏於是與 子胥 俱入見王, 王僚 恠其狀偉,身長一丈,腰十圍,眉間一尺。” 唐 孟郊 《秋懷》詩之三:“一尺月透戶,仡栗如劍飛。”

十倍

就是一個數乘10,比如1的10倍就是10,2的十倍就是20。

草茅

亦作“ 草茆 ”。亦作“艸茅”。1.雜草。《楚辭·卜居》:“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 唐 杜甫 《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詩:“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無徑欲教鋤。” 清 唐甄 《潛書·柅政》:“雖無不肖攘民之事,而視民若忘,等於草茅。”

(2).草野;民間。多與“朝廷”相對。《儀禮·士相見禮》:“凡自稱於君,士大夫則曰下臣,宅者在邦則曰市井之臣,在野則曰草茅之臣。”《梁書·張弘策傳》:“英雄今何在?為已富貴,為在草茅?” 宋 歐陽修 《上范司諫書》:“夫布衣韋帶之士,窮居草茅,坐誦書史,常恨不見用。” 清 侯方域 《朋黨論下》:“朝廷有頑鈍無恥之大臣,而後草茅有激濁揚清之名士。”《醒世姻緣傳》第一回:“分明是草茆兒戲,到像 細柳 規模。”

(3).在野未出仕的人;平民。《新唐書·馬周傳贊》:“ 周 之遇 太宗 ,顧不異哉!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 章炳麟 《秦政記》:“建國之主,非起於艸茅,必拔於搢紳也。” 吳晗 《朱元璋傳》第二章三:“﹝ 劉基 ﹞以 賈誼 、 屈原 自比,怨 元 朝政府不用草茅,不問採薇,自艾自嘆。”

(4).比喻鄙陋微賤。 唐 陳子昂 《為宗舍人謝贈物表》之二:“自國之寵貴,未聞此榮。草茅孤臣,何以堪處!”

(5).比喻淺陋微賤的人。 宋 曾鞏 《與杜相公書》:“閤下以舊相之重,元老之尊,而猥自抑損,加禮於草茆之中,孤煢之際。” 宋 曾鞏 《福州謝到任表》:“草茆弱質,素依及物之仁;犬馬微誠,終冀因心之恕。”

抑塞

(1).壓抑;阻塞。《宋書·謝方明傳》:“而守宰不明,與奪乖舛,人事不至,必被抑塞。” 唐 元稹 《祈雨九龍神文》:“凡天降疵厲,必因於人……或予政之抑塞和令開洩閉藏耶?”《剪燈新話·秋香亭記》:“蒼頭以二物進,女怪其無書,具述生意以告,女吁嗟抑塞,不能致辭。” 劉大白 《石下的松實》詩:“一棵松樹,落下許多松實,不知何時,被壓著一塊大石。何曾沒有生機?--只是橫遭抑塞!”

(2).抑鬱,鬱悶。 唐 杜甫 《短歌行贈王郎司直》:“ 王郎 酒酣拔劍斫地歌莫哀,我能拔爾抑塞磊落之奇才。” 清 劉大櫆 《左仲孚詩序》:“抑塞之情抒,而忿憾無聊不平之氣寖以微矣。” 茅盾追求》二:“像一個受了委屈的孩子,他盼望立刻湧出一個親人在他面前,讓他盡情訴說胸中的抑塞。”

鴻毛

[a goose feather—something very light or insignificant] 鴻雁的毛,比喻極輕

長途

[long-distance] 長的距離和路途

驥尾

語出《史記·伯夷列傳》:“ 顏淵 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 司馬貞 索隱:“蒼蠅附驥尾而致千里,以喻 顏回 因 孔子 而名彰。”後用以喻追隨先輩、名人之後。 唐 李鹹用 《和彭進士感懷》:“若向雲衢陪驥尾,直須天畔落旄頭。” 明 王玉峰 《焚香記·赴試》:“若二位高才,必當首擢,既蒙提挈,願為驥尾。” 清 唐孫華 《有感明季黨事二十二韻》:“聲名驥尾附,假竊虎皮蒙。”

休光

盛美的光華。亦比喻美德或勳業。《漢書·匡衡傳》:“使羣下得望盛德休光,以立基楨,天下幸甚。”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 唐 韓愈 《與於襄陽書》:“士之能垂休光照後世者,亦莫不有後進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為之後焉。”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內閣三·宰相對聯》:“志秉純忠,正氣垂之萬世;功昭捧日,休光播於百年。” 劍農 《武漢革命始末記》:“今者時機已熟,天應人歸,一省發難,全國回響,不旬日而十八行省,徧樹義旗,誠足動各國之觀瞻,昭休光於後世。”

後世

(1) [later ages]∶所有相繼的世代

後世之謬其傳。——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後世之君。——清· 黃宗羲《原君》

(2) 又

曠後世而不聞。

後世且行之。——清· 劉開《問說》

為了後世的利益

(3) [later generations;descendant]∶後代

後世子孫

感懷

(1) [recall with emotion]∶感傷地懷念

感懷亡友

(2) [reflections]∶有所感觸。也指因感觸而產生的情緒

新春感懷

無知

[unacquaintance;ignorant] 不懂情理;缺乏知識

年幼無知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