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象著文明,衣缽相傳,同賡鹿野; 午科多勝事,箕裘領解,接武蟾宮。

名人名家13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丙象著文明,衣缽相傳,同賡鹿野;
下聯:午科多勝事,箕裘領解,接武蟾宮。

對聯備註:

(清-梁章鉅《賀阮元重宴鹿鳴聯》)

參考注釋

文明

(1) [civilization;culture]∶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

物質文明

精神文明

(2) [civilized]∶指人類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並具有較高文化狀態

(3) [modern]∶舊指具有當時西方色彩的

文明戲

(4) [bright]∶光明,有文采

天下文明

衣缽相傳

(1). 中國 禪宗初祖至五祖師徒間傳授道法,常付衣缽為信,故稱。《舊唐書·方伎傳·神秀》:“昔 後魏 末,有僧 達摩 者,本 天竺 王子,以護國出家,入南海,得禪宗妙法,雲自 釋迦 相傳,有衣缽為記,世相付授。”

(2).泛指一般師徒間學藝上的繼承。 宋 王闢之 《澠水燕談錄·貢舉》:“ 和魯公 凝 , 梁 貞明 三年 薛廷珪 下第十三人及第, 後唐 長興 四年知貢舉,獨愛 范魯公 質 程文,語 范 曰:‘君文合在第一,暫屈居第十三人;用傳老夫衣鉢。’時以為榮。其後相繼為相。當時有贈詩者曰:‘從此廟堂添故事,登庸衣鉢盡相傳。’”《文明小史》第六十回:“將來談《文明小史》的,或者有取法諸公之處,薪火不絶,衣鉢相傳,怕不供諸君的長生祿位么?”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四節:“其所以衣鉢相傳,為 希 學之正統者,蓋有由也。”

鹿野

(1).古種族名。《呂氏春秋·恃君》:“ 大解 、 陵魚 、 其 、 鹿野 、 搖山 、 揚島 、 大人 之居,多無君。” 陳奇猷 校釋:“ 鹿野 ……當為種族名。”

(2).即 鹿野苑 。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欽 鹿野 之華苑,羨 靈鷲 之名山。”自註:“ 鹿苑 ,説《四真諦》處。” 北魏 高允 《鹿苑賦》:“追 鹿野 之在昔,興三轉之高義。” 五代 齊己 《謝高輦先輩寄新唱和集》詩:“敢謂神仙手,多懷老比丘。編聯來 鹿野 ,酬唱在龍樓。”參見“ 鹿野苑 ”。

勝事

(1).美好的事情。《南齊書·竟陵文宣王子良傳》:“ 子良 少有清尚,禮才好士……善立勝事,夏月客至,為設瓜飲及甘果,著之文教。” 唐 劉長卿 《送孫逸歸廬山》詩:“常愛此中多勝事,新詩他日佇開緘。” 清 吳偉業 《觀王石谷山水圖》詩:“世間勝事誰能識,兵戈老盡丹青客。” 茅盾 《子夜》十七:“這樣的心情尤以這一夥中的 吳蓀甫 感受得最為強烈。今晚上的行樂勝事是他發起的。”

(2).指寺、觀中法會、齋醮等。 宋 洪邁 《夷堅丙志·壽昌縣君》:“子 愉 夢母如存,且曰:‘……汝與汝父言,亟營勝事,使我得轉為男子。’” 明 邵璨 《香囊記·祈禱》:“見説僊觀修設勝事,特來赴會。”

箕裘

《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孔穎達 疏:“積世善冶之家,其子弟見其父兄世業鋾鑄金鐵,使之柔合以補治破器,皆令全好,故此子弟仍能學為袍裘,補續獸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也……善為弓之家,使乾角撓屈調和成其弓,故其子弟亦覩其父兄世業,仍學取柳和軟撓之成箕也。”良冶、良弓,指善於冶金、造弓的人。意謂子弟由於耳濡目染,往往繼承父兄之業。後因以“箕裘”比喻祖上的事業。《晉書·陳壽司馬彪等傳論》:“鹹能綜緝遺文,垂諸不朽,豈必克傳門業,方擅箕裘者哉!” 宋 樓鑰 《送張子宓分教澧陽》詩:“君家世為儒,青箱襲箕裘。” 明 楊柔勝 《玉環記·童兒暗毒》:“願爹爹百歲壽高,養童兒箕裘承紹。” 歐陽予倩 《晴雯補裘》第二場:“ 賈母 :箕裘付與兒孫輩,我自含飴樂餘年。”

領解

(1).謂辯難;辯正。 南朝 宋 慧通 《駁顧道士夷夏論》:“婁羅之辯,各出彼俗,自相領解,猶蟲諠鳥聒,何足述效!”

(2).謂了解情況並進行分析。《南史·賊臣傳·侯景》:“既而 景 至 朱雀航 ,遣 徐思玉 入啟,乞帶甲入朝,除君側之惡,請遣了事舍人出相領解,實欲觀城中虛實。”《資治通鑑·梁武帝太清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領,總録也;解,分判也;領解,言總録 景 所欲言之事而分判是非也。”

(3).領悟理解。《隋書·李德林傳》:“前者議文,總諸事意,小如混漫,難可領解。”《元史·達禮麻識理傳》:“ 達禮麻識理 幼穎敏,從師授經史,過目輒領解。” 應修人 《上海通信圖書館與讀書自由》:“大家心相見,無憂無慮,使感受得人生至上的樂趣,使領解到聯合莫大價值。”

(1).謂鄉試中舉。 明 唐寅 《絕句八首奉寄孫思和》之五:“領解皇都第一名,猖披歸臥舊茅衡。”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五·童謠》:“ 天啟 辛酉, 朱純 領解。亦有‘一牛兩尾’之謡。” 林紓 《送姚叔節歸桐城序》:“時 叔節 英英然方領解,余不得紹,無以自進於 叔節 。”

(2).押解。 明 湯顯祖 《牡丹亭·硬拷》:“領解的是 藍橋 驛,配遞乘龍。” 徐朔方 等校註:“上句領解,押解。”

接武

(1).步履相接。謂小步前進。《禮記·曲禮上》:“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鄭玄 註:“武,跡也。亦相接,謂每移足半躡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楹鼓逢逢將曙天,諸生接武 杏壇 前。”

(2).步履相接。指舞步相接。《楚辭·大招》:“二八接武,投詩賦只。” 朱熹 集註:“接,連也。武,跡也。”

(3).步履相接。形容人多擁擠。 晉 葛洪 《抱朴子·崇教》:“是以遐覽淵博者,曠代而時有;面墻之徒,比肩而接武也。”《魏書·李諧傳》:“異人相趨於絳闕,鴻生接武於儒館。” 唐 劉知幾 《史通·忤時》:“當今朝號得人,國稱多士。 蓬山 之下,良直差肩;芸閣之中,英奇接武。”《金史·崔立傳》:“當時冒進之徒,爭援 劉 齊 故事以冀非分者,比肩接武。”

(4).步履相接。形容親近;接近。 唐 權德輿 《戶部王曹長楊考功崔刑部二院長並同鍾陵使府之舊因以寄贈》詩:“外庭時接武,廣陌更連鑣。” 宋 司馬光 《與呂晦叔簡》:“自 晦叔 入都,及得共事,每與僚寀行坐不相離,未嘗得伸悃愊,雖日夕接武,猶隔闊千里也。”

(5).步履相接。前後相接;繼承。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物色》:“古來辭人,異代接武,莫不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為功。”《新唐書·上官儀傳》:“御史供奉赤墀下,接武夔龍,簉羽鵷鷺,豈 雍州 判佐比乎?” 馬宗霍 《書林藻鑒》:“ 唐 代書家之盛,不減於 晉 ,因由接武六朝,家傳世習,自易為工。”

蟾宮

(1).月宮;月亮。 唐 許晝 《中秋月》詩:“應是蟾宮別有情,每逢秋半倍澄清。” 明 朱鼎 《玉鏡台記·閨思》:“歲月易推遷,倏爾經年,又是秋之半,蟾宮幾缺圓。” 清 程麟 《此中人語·紅樓夢竹枝詞》:“鎮日蟾宮鎖不開,紫云何日上瑤臺。”

(2). 唐 以來稱科舉及第為蟾宮折桂,因以指科舉考試。 南唐 李中 《送黃秀才》詩:“蟾宮須展志,漁艇莫牽心。” 宋 張齊賢 《洛陽搢紳舊聞記·陶副車求薦見忌》:“好去蟾宮是歸路,明年應折桂枝香。” 明 沉鯨 《雙珠記·廷對及第》:“一聲霹靂乾坤撼,看蟾宮步,雁塔名,瓊林宴,八珍異饌天廚薦。”越劇《二度梅》第四場:“我與你夫妻南北離天涯,願你蟾宮著錦袍。”參見“ 蟾宮折桂 ”。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