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七十二峰之英奇帶江襟湖突兀陣雲開豈唯見天柱高撐石廩騰擲 為三千萬人所瞻仰舜巡禹奠蕭條冠蓋異猶得考太康故址貞觀殘碑

名勝衡山

對聯全文

上聯:挺七十二峰之英奇帶江襟湖突兀陣雲開豈唯見天柱高撐石廩騰擲
下聯:為三千萬人所瞻仰舜巡禹奠蕭條冠蓋異猶得考太康故址貞觀殘碑

對聯備註:

(衡山:謝國光題南嶽廟。天柱、石廩:衡山)

參考注釋

十二

古以為天地陰陽五行之成數。亦用以表示數量多。《史記·封禪書》:“古者封 泰山 禪 梁父 者七十二家,而 夷吾 所記者十有二焉。”《玉台新詠·古樂府詩<相逢狹路間>》:“入門時左顧,但見雙鴛鴦。鴛鴦七十二,羅列成行。” 唐 李白 《梁甫吟》:“東下 齊 城七十二,指揮 楚 漢 如旋蓬。” 清 魏源 《三湘棹歌·蒸湘》:“水復山重行未盡,壓來七十二峰影。”

英奇

(1).才智特岀。《三國志·魏志·呂布傳評》:“ 呂布 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 宋 許顗 《彥周詩話》:“ 唐高宗 《御群臣宴賞雙頭牡丹》詩, 上官昭容 一聯云:‘勢如連璧友,情若臭蘭人。’計之必一英奇女子也。”《再生緣》第二回:“一到青春十五歲,天生的英奇瀟灑令人敬。”

(2).才智特出的人。 漢 邊讓 《章華台賦》:“舉英奇於仄陋,拔髦秀於 蓬萊 。” 南朝 梁 范雲 《古意贈王中書》詩:“ 岱山 饒靈異, 沂水 富英奇。” 明 唐順之 《條陳海防經略事疏》:“誅逐偷惰,拔用英奇。” 陶曾佑 《中國文學之概觀》:“英奇濟濟,更僕難終。”

(3).指優美傑出的文章。 南朝 梁 劉孝標 《答劉之遴借類苑書》:“搦管聯冊,纂茲英奇。”

突兀

(1) [abrupt]∶突然變化的

平原過去了,面前山巒世界突兀而起

(2) [towering;lofty]∶高聳的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突兀而已。——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蒼然突兀。——明· 顧炎武《復庵記》

突兀的山石

(3) [sudden]∶突然

事情來得這么突兀,使她不知所措

(4) [unexpected]∶出乎意料

陣雲

(1).濃重厚積形似戰陣的雲。古人以為戰爭之兆。《史記·天官書》:“陣雲如立垣。” 南朝 梁 何遜 《學古》詩之一:“陣雲橫塞起,赤日下城圓。” 唐 高適 《燕歌行》:“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葉葉 《夢吳江行》:“千騎萬騎夾危堞, 吳江 城外陣雲疊。”

(2).比喻擁擠的人群。 茅盾 《子夜》十一:“忽然一個四十多歲圓臉兒的男子從前面那投機者的陣雲中擠出來,跌跌撞撞擠進了這‘後方病院’區域。”

豈唯

亦作“ 豈惟 ”。亦作“ 豈維 ”。難道只是;何止。《左傳·襄公二年》:“吾子之請,諸侯之福也,豈唯寡君賴之。”《莊子·逍遙遊》:“豈惟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也有之。”《楚辭·離騷》:“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後漢書·張衡傳》:“夫情勝其性,流遯忘反,豈唯不肖,中才皆然。”《新唐書·突厥傳上》:“誠能復兩渠之饒,誘農夫趣耕,擇險要,繕城壘,屯田蓄力, 河 隴 可復,豈唯自守而已。” 宋 蘇軾 《和東方有一士》:“豈惟舞獨鶴,便可躡飛鸞。還將嶺茅瘴,一洗月闕寒。” 明 王守仁 《大學問》:“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

天柱

(1).古代神話中的支天之柱。《淮南子·墬形訓》:“昔者 共工 與 顓頊 爭為帝,怒而觸 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維絶。”《神異經·中荒經》:“ 崑崙 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周圓如削。”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詩:“黨徒們呀,快把你們頭顱借給我來!快把這北方的天柱碰壞!碰壞!”

(2).比喻負重任者。 田漢 《關漢卿》第五場:“可是自從讀了 文丞相 的《正氣歌》,才知道現在也還有這樣不愧前人的地維、天柱,這就大大增加了我的勇氣了。”

(3).耳的別名。《太平御覽》卷三六六引《長沙耆舊傳》:“太尉 劉壽 少遇相師,相師曰:‘耳為天柱,今君耳城郭,必典家邦。’”

(4).山名。在 山東 平度縣 北。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山東七·萊州府》:“ 天柱山 ,州( 平度州 )北五十里,絶頂巉巖,聳立如柱。”

(5).山名。又名 霍山 。在今 安徽 。 西漢 元封 五年(公元前106年) 武帝 南巡,登其山,號為南嶽,即此。《史記·孝武本紀》:“上巡 南郡 ,至 江陵 而東,登禮 潛 之 天柱山 。” 裴駰 集解引 應劭 曰:“ 潛縣 屬 廬江 , 南嶽 霍山 也。”

(6).山名。在 浙江省 餘杭縣 北。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浙江二·杭州府》:“﹝ 大滌山 ﹞其右為 天柱山 ,高六百六十丈……為第五十七福地。”

(7).山名。 陝西 岐山 的別名。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陝西四·鳳翔府》:“ 岐山 亦曰 天柱山 。”

(8).星名。屬於東方七宿中的角宿。《晉書·天文志上》:“三台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經》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宮內,近東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氣也。”

石廩

山峰名。 衡山 五峰之一。因形似倉廩而得名。 唐 韓愈 《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詩:“ 紫蓋 連延接 天柱 , 石廩 騰擲堆 祝融 。” 宋 樂史 《太平寰宇記·江南道十二·湘潭縣》:“ 衡山 石廩峰 最高,巨木千尋,蛟井連屬。”

騰擲

(1).向上飛起貌。 唐 韓愈 《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詩:“ 紫蓋 連延接 天柱 , 石廩 騰擲堆 祝融 。”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三:“蓋泉自石門而下……或如飛練千尺騰擲不收,又如珠簾百幅聯翩下墜。” 清 陳維崧 《繞佛閣·由劍池循石磴上至平遠堂側佇眺久之》詞:“古苔繡蝕,騰擲直上,霜磴如拭,高處奇絶。”

(2).騰跳。《太平廣記》卷四四引《河東記·蕭洞玄》:“俄然有虎狼猛獸十餘種類,哮叫騰擲,張口向 無為 , 無為 亦不動。” 清 吳偉業 《松鼠》詩:“攀援所絶處,排空自騰擲。”《中國近代思想史參考資料簡編·駁革命可以生內亂說》:“何嘗有擾攘騰擲,人人奮臂以奪政權之幻觀耶?”

三千

(1).《書·呂刑》:“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剕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二百。五刑之屬三千。”後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罰。《三國志·魏志·陳群傳》:“夫三千之屬,雖未可悉復,若斯數者,時之所患,宜先施用。”《晉書·謝尚傳》:“夫無後之罪,三千所不過。”《南史·孔琳之傳》:“若三千行於叔世,必有踴貴之尤,此五帝不相循法,肉刑不可悉復者也。”

(2).泛言數目之多。 三國 魏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3).指三千大千世界。 南朝 宋 謝靈運 《與諸道人辨宗論》:“三世長於百年,三千廣於 赤縣 ;四部多於戶口,七寶妙於石沙。”

瞻仰

(1) [look at with reverence]∶恭敬地觀看

瞻仰遺容

(2) [look up at]∶仰視

瞻仰昊天

蕭條

[depression] 經濟成長退縮

經濟蕭條

冠蓋

(1).泛指官員的冠服和車乘。冠,禮帽;蓋,車蓋。《史記·魏公子列傳》:“ 平原君 使者冠蓋相屬於 魏 。” 南朝 梁 沉約 《少年新婚為之詠》:“自顧雖悴薄,冠蓋曜城隅。”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第一折:“他辛勤十年書劍 洛陽 城,決崢嶸一朝冠蓋 長安 道。” 清 蒲松齡 《聊齋誌異·青梅》:“nv1一1奴數輩,捧一麗人出,僕從煊赫,冠蓋甚都。”

(2).指仕宦,貴官。 漢 班固 《西都賦》:“冠蓋如雲,七相五公。” 唐 杜甫 《夢李白》詩之二:“冠蓋滿京華斯人獨顦顇。”《儒林外史》第三六回:“我因謝絶了這些冠蓋,他雖是小官,也懶和他相見。” 葉楚傖 《陶然亭》詩:“瘡痍滿 京 洛 ,冠蓋自翩翩。”

(3).特指使者。《後漢書·章帝紀》:“吾詔書數下,冠蓋接道,而吏不加理,人或失職,其咎安在?” 元 耶律楚材 《和冀先生韻》:“開夷逾 漢武 ,平叛跨 周宣 。冠蓋通窮域,車書過古埏。” 陳毅 《感事》詩:“國慶十五周,萬國冠蓋來。”

(4).猶冠族。官宦之家。《後漢書·酷吏傳·陽球》:“ 陽球 字 方正 , 漁陽 泉州 人也。家世大姓冠蓋。” 宋 王讜 《唐語林·豪爽》:“顧其言語清楚,宛有冠蓋風儀,遂於賓榻中,選士嫁之。”

(5).象帽子樣蓋著。 晉 葛洪 《抱朴子·暢玄》:“其高則冠蓋乎九霄,其曠則籠罩乎八隅。”

太康

社會平安寧。 三國 魏 曹叡 《野田黃雀行》逸句:“四夷重譯貢,百姓謳吟詠太康。” 唐 李白 《流夜郎聞酺不預》詩:“北闕聖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竄遐荒。”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一》:“亂不生於亂,而生於太康之時。”

故址

[old site] 以前的地址

貞觀

(1).謂以正道示人。貞,正,常。觀,示。《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韓康伯 註:“天地萬物莫不保其貞以全其用也。” 孔穎達 疏:“天覆地載之道以貞正得一,故其功可為物之所觀也。” 陳夢雷 淺述:“觀,示也。天地常垂象以示人,故曰貞觀。” 晉 陸機 《演連珠》之二五:“臣聞託闇藏形,不為巧密;倚智隱情,不足自匿。是以重光發藻,尋虛捕景;大人貞觀,探心昭忒。” 晉 陸雲 《歲暮賦》:“於是 顓頊 御時, 玄冥 統官,天廟既定,日月貞觀。”

(2).指正大的道理。《文選·班固<幽通賦>》:“朝貞觀而夕化兮,猶諠己而遺形。” 李善 注引 張晏 曰:“言朝聞大道而夕死可也。” 北周 道安 《二教論·歸宗顯本》:“余聞善齊天下者,以不齊而齊天下者也。何須夷岳實淵,然後方平,續鳧截鶴,於焉始等:此蓋狷夫之野議,豈達士之貞觀。”

(3).澄清天下,恢宏正道。《後漢書·黨錮傳·李膺》:“以為天子當貞觀二五,利見大人,不謂夷之初旦,明而未融,虹蜺揚煇,棄和取同。” 唐 李華 《含元殿賦》:“王臨於朝,天地貞觀。”

(4).指澄清天下,恢宏正道的職責。 章炳麟 《與龔未生書》:“然曩時所以不去者,亦慕 宋 賢 程伯淳 言:‘一命之士,必思有以濟物。’況僕身當貞觀,豈敢忘百姓之憂。”

(5).正可觀賞。

殘碑

殘缺的碑石。 宋 王安石 《破冢》詩:“埋沒殘碑草自春,旋風時出地中塵。” 明 王偁 《黃陵廟》詩:“剝盡殘碑無可問,春山唯有鷓鴣啼。”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