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心田須息息以善惡分明為念 神留腦海思事事皆因果報應所關

佛教14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佛在心田須息息以善惡分明為念
下聯:神留腦海思事事皆因果報應所關

對聯備註:

(安徽九華山十王殿)

參考注釋

心田

(1) [heart]∶內心;良心

澤雨無偏,心田受潤。——梁簡文帝《上da1法頌表》

心田灑掃無塵。——《白居易《犯吟》

只因一句話上說得不好,昧了心田。——《西湖二集》

(2) [intention]∶心思;心意

息息

(1).呼吸;氣息出入。《山海經·海外北經》:“ 鐘山 之神,名曰 燭陰 ……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 宋 蘇軾 《謫居三適·午窗坐睡》詩:“身心兩不見,息息安且久。” 清 黃景仁 《大雨宿青山僧寺》詩:“勞魂與清氣,息息共吁吶。”

(2).猶言時時刻刻。 清 葉燮 《原詩·內篇下》:“夫自《三百篇》而下,三千餘年之作者,其間節節相生……衰旺相循而生物而成物,息息不停,無可或間也。” 魯迅 《野草·死火》:“當我幼小的時候,本就愛看快艦激起的浪花,洪爐噴出的烈焰。不但愛看,還想看清,可惜他們都息息變幻,永無定形。”

(3).歇一歇。 潘漠華 《遊子》詩:“浮浪無定的遊子,在門前草地上息息力,徐徐起身抹著眼淚走過去。”

(4).象聲詞。 冰心 《寄小讀者》二六:“爐里的木柴,爆裂得息息的響著,火花飛上裙緣。”

善惡

好壞;褒貶。《楚辭·離騷》:“世幽昧以眩曜兮,孰雲察余之善惡。” 三國 魏 李康 《運命論》:“善惡書於史冊,毀譽流於千載。” 唐 韓愈 《答劉秀才論史書》:“後之作者,在據事跡實録,則善惡自見。” 朱熹 註:“褒貶。” 宋 曾鞏 《史館申請》之三:“善惡可勸戒,是非後世當考者,書之,其細故常行,更不備書。”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五經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惡,示訓戒。”

分明

(1) [clearly]∶清楚(明白)狀

此七月望日之事也,汝在九原,當分明記之。——清· 袁枚《祭妹文》

(2) [plainly]∶簡單明了地

這分明不對

(3) [clearly demarcated]∶清楚地劃開界限

腦海

[brain;mind] 頭腦中;腦際

腦海中浮現出她動人的笑容

事事

(1) [act]∶做事

無所事事

(2) [at every turn;everything]∶各種事情;每件事

委員會將發現它事事都有人掣肘

因果報應

佛教語。佛教依據未作不起、已作不失的理論,認為事物有起因必有結果,作善作惡,必各有報應。 唐 慧立本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七:“唯談玄論道,問因果報應。”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上:“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則因果報應之説,亦未嘗廢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四回:“這裡還像有點因果報應在裡面呢。”亦省作“ 因報 ”。《後漢書·西域傳論》:“精靈起滅,因報相尋。” 李賢 註:“因報相尋,謂行有善惡,各緣業報也。”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