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證一真法界三惑盡而二死亡德超十地 普令九類聖凡五蘊空而六度具道繼大雄
對聯全文
上聯:徹證一真法界三惑盡而二死亡德超十地
下聯:普令九類聖凡五蘊空而六度具道繼大雄
對聯備註:
(印光大師:佛聯)
參考注釋
法界
佛教語。梵語意譯。通常泛稱各種事物的現象及其本質。《華嚴經·十通品》:“入於真法界,實亦無所入。” 宋 范成大 《再次喜雨詩韻以表隨車之應》:“一念故應周法界,萬神元不隔明庭。” 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夫此圓成實自性雲者,或稱真如,或稱法界,或稱涅槃。”
三惑
(1).指酒、色、財三種惑人之物。《後漢書·楊震傳贊》:“ 震 畏四知, 秉 去三惑。”《隋書·韋世康傳》:“志除三惑,心慎四知。” 唐 許渾 《金谷園》詩:“三惑沉身是此園,古藤荒草野禽喧。”參見“ 三不惑 ”。
(2).佛教天台宗所說的三種妄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法苑珠林》卷十:“居茲三惑,示畫篋之非真;出彼四門,厭浮雲之易滅。” 明 徐復祚 《一文錢》第六出:“立三觀、破三惑,成三德,捐思絶議,自證菩提。”
死亡
十地
梵語意譯。或譯為“十住”。佛家謂菩薩修行所經歷的十個境界。大乘菩薩十地為: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另有三乘共十地,四乘十地,真言十地等,名目各有不同。 南朝 宋 謝靈運 《辨宗論附答問》:“一合於道塲,非十地之所階, 釋 家之唱也。” 唐高宗 《謁慈恩寺題奘法師房》詩:“蕭然登十地,自得會三歸。” 清 吳偉業 《庚戌梅信日雨過鄧尉哭剖石和尚遇大雪夜宿還元閣》詩:“自居十地莊嚴上,道出三峰玄要間。”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二講:“《華嚴經》的思想,後來又有所開展,所謂‘十地’本是由之達到成佛的思想。”參閱《華嚴經》卷二三、《成唯識論》卷九。
五蘊
[skandhas] 佛教指人的色、受、想、行、識五種剎那變化的成分,由這五種成分的暫時結合而形成了個我
六度
(1).謂天、地、春、夏、秋、冬乃萬物之制度。《淮南子·時則訓》:“制度,陰陽大制有六度:天為繩,地為準,春為規,夏為衡,秋為矩,冬為權。繩者,所以繩萬物也;準者,所以準萬物也;規者,所以員萬物也;衡者,所以平萬物也;矩者,所以方萬物也;權者,所以權萬物也。”
(2).佛教語。又譯為“六到彼岸”。“度”是梵文pāramitā(波羅蜜多)的意譯。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槃(寂滅)之彼岸的六種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精慮(禪定)、智慧(般若)。 南朝 梁 王屮 《頭陁寺碑文》:“彼岸者,引之於有,則高謝四流,推之於無,則俯弘六度。” 唐 姚合 《贈王山人》詩:“既能施六度,了悟達雙林。” 清 錢謙益 《陸孟鳧墓志銘》:“方外之友 石林源 公合掌太息曰:君儒者也,於吾師之六度有合焉。”
具道
備述。《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 賈生 因具道所以然之狀。”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三》:“ 德宗 以問 炎 , 炎 具道所以。”
大雄
(1).梵文Mahavīra(摩訶毗羅)的意譯。原為古 印度 耆那教對其教主的尊稱。佛教亦用為 釋迦牟尼 的尊號。《法華經·從地踴出品》:“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 唐 王勃 《<梓州慧義寺碑銘>序》:“仁義沸騰,則 大雄 拯橫流之弊。”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 大雄 涅槃,不聞轉世。”
(2).稱大智大勇的人。 清 唐甄 《潛書·明鑑》:“有大雄以倡之,則長智增勇,撼山沸河,數百年厚建之社稷,如椎卵矣。”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
對聯推薦
對聯:駿業已開休駐馬 鴻圖再展莫亡羊
春聯,羊年,7字春聯對聯:看看世事搖搖手 想想人情點點頭
名勝,江蘇,7字對聯對聯:開軒面場圃; 課俗重農商。
名人名家,6字對聯對聯:壯志挽宗邦,劇時猶帶吳鉤看;
輓聯,名人名家,14字對聯對聯:學海寬千里 書山高萬尋
圖書館,5字對聯對聯:巧逢七月初七日 壽祝千春又千秋
壽聯,分月男壽,七月壽,7字壽聯對聯:文吏何曾重刀筆 英雄孰不慣戎衣
其它,7字對聯對聯:四圍紫氣捧心香,結成勝地蓬壺,正屏麓雲開,劍池月上;
名人名家對聯:巧奪天工日益求精尤須印物窮理
名勝,台灣,14字對聯對聯:聯精墨魄 筆骨詩神
題贈,4字對聯對聯:天賜五材金剛並用 地寬萬里琛贐偕來
五交化店,8字對聯對聯:品質崇高保障民權續遺志
輓聯,名人名家,11字對聯對聯:扮女裝男虛情節 說書唱戲明勸人
戲院,7字對聯對聯:郎君風度三春柳 淑女才思元旦椒
婚聯,切姓婚聯,7字婚聯對聯:藻鑒仰掄才,倖邀通籍成名,不盡文章知己感;
輓聯,名人名家
詩詞推薦
- 菊殘堪作枕,荷老不成衣楊公遠《三用韻十首》
- 交予怎不悲傷馬鈺《滿庭芳》
- 儲君起靈武,事亦從權宜鍾興嗣《浯溪》
- 雨漲西塘金堤斜,碧草芊芊晴吐芽
- 煙翠薄情攀不得,星芒浮艷采無因高蟾《相和歌辭。長門怨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