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應西乾度眾生以印證菩提故感天龍常擁護 法流東土開文化而震發聾瞶致令賢智盡歸宗

佛教

對聯全文

上聯:佛應西乾度眾生以印證菩提故感天龍常擁護
下聯:法流東土開文化而震發聾瞶致令賢智盡歸宗

對聯備註:

(印光大師:釋迦聯)

參考注釋

西乾

西天。後用以指從西域傳入的佛教。 清 方以智 《物理小識·氣論》:“西乾止會通於惟心,彼離氣執理,與掃物尊心,皆病也。”

眾生

(1) [all living creatures]∶一切有生命的,也指人和動物

芸芸眾生

(2) [domestic animal] 〈方〉∶畜生

印證

(1) [corroborate;confirm]∶證明與事實相符合

(2) [verify]∶肯定或肯定事實,證明是真的

菩提

[梵Bodhi] 佛教音譯名,指覺悟境界

天龍

(1).天上的龍。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五》:“ 葉公 子高 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 宋 王安石 《化城閣》詩:“ 楞伽 海中山,杳出霄漢上。中有不死庭,天龍盡四向。”

(2).佛教語。謂諸天與龍神。《法華經·序品》:“天龍恭敬,不以為喜。”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八一:“遙知法會 靈山 在,八部天龍禮我言。”

(3).房宿第三星之名。《星經》卷上:“三名天龍,四名天馬。”

(4).山名。在 山西省 太原縣 境。產硫磺。山壁有 北魏 拓跋氏 所造凹形佛像,是美術雕刻史上有價值的傑作。

(5).蜈蚣的別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虫部·蜈蚣》。

擁護

(1) [protect]∶扶助;保護

擁護百姓

(2) [cluster round]∶簇擁

花榮等擁護著宋江

(3) [support]∶對領袖、黨派、政策、措施等表示贊成並全力支持

擁護改革

(4) [take care of]∶照料;護理

魯惠分付楚娘好生擁護。——《八洞天》

(5) [bodyguard]∶衛士;侍從

我和你只做得個擁護,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這些苦惱,也取不得經來。——《西遊記》

法流

(1).佛教語。相續不絕的佛法。 南朝 梁元帝 《謝敕送齊王瑞像還啟》:“身持淨戒,心抃法流。” 唐 王維 《為舜闍黎謝御題大通大照和尚塔額表》:“宿修梵行,願在法流者,覆以慚媿之衣,落其煩惱之髮。”

(2).佛教語。佛法流傳。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序》:“然法流東土,蓋由傳譯之勛。”

東土

(1).古代指 陝 以東某一地區或封國。《書·康誥》:“乃寡兄勗,肆汝小子封,在茲東土。”《國語·鄭語》:“ 桓公 為司徒,甚得 周 眾與東土之人。” 韋昭 註:“東土, 陝 以東也。” 宋 劉克莊 《代毛穎謝表》:“伏念臣 中山 舊族,東土寒生。” 清 姚鼐 《乾隆戊子科山東鄉試策問》之一:“矧東土為聖人父母之邦,名儒繼踵,多士仰慕,師法尤易興起者乎!”

(2). 東晉 、 南朝 時也特指 蘇南 、 浙江 一帶。《晉書·庾翼傳》:“時東土多賦役,百姓乃從海道入 廣州 ,刺史 鄧岳 大開鼓鑄,諸夷因此知造兵器。”《宋書·自序》:“初, 錢唐 人 杜子恭 通靈有道術,東土豪家及京邑貴望並事之為弟子,執在三之敬。”

(3).古代稱 中國 。對西方而言。《穆天子傳》卷十五:“ 西王母 為天子謡……天子答之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西遊記》第八回:“ 菩薩 不敢久停,曰:‘今領 如來 法旨,上東土尋取經人去。’” 清 馬建忠 《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課書》:“而 巴黎 新聞紙傳揚殆遍,謂 日本 、 波斯 、 土耳基 人負笈 巴黎 者,固有考取格治秀才及律例舉人,而東土之人,獨未有考取文詞秀才者,有之則自 忠 始也。” 茅盾 《雨天雜寫之二》:“佛法始來東土,排場實在相當熱鬧。”

文化

(1) [culture]∶考古學上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

仰韶文化

(2) [civilization]∶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

中國文化

(3) [literacy]∶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

文化水平

震發

奮發,奮起。《國語·周語上》:“陽癉憤盈,土氣震發。” 韋昭 註:“震,動也。發,起也。”《新唐書·藝文志序》:“而怪奇偉麗,往往震發於其閒。” 宋 梅堯臣 《冬雷》詩:“震發固有時,曷常事憑怒。”

聾瞶

耳聾眼瞎。喻愚昧無知。 宋 司馬光 《謝胡文學惠水牛圖二卷》詩:“有如歌《九韶》,鐘鼓樂聾瞶。” 明 楊慎 《藝林伐山·視聽》:“汨沒於聲之中者,謂之聾瞶;超脫於聲色之表者,謂之聰明。” 清 黃遵憲 《雜感》詩:“ 秦皇 焚詩書,乃使民聾瞶。” 別士 《刊印xian1政初綱緣起》:“於是天下之人,皆謂專制之政,不足復存於天下;而我之大夫,亦不能如向日之聾瞶矣。”

賢智

(1).有賢德有才智。《韓非子·難勢》:“由此觀之,賢智未足以服眾,而勢位足以詘賢者也。”《後漢書·文苑傳下·邊讓》:“竊見令史 陳留 邊讓 ,天授逸才,聰明賢智。” 清 先著 《述懷》詩:“雖有賢智人,惟與憂患並。”

(2).賢人智士。《慎子·威德》:“官不足,則道理匱;道理匱,則慕賢智。”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養生》:“何賢智操行,若此之難;婢妾引決,若此之易,悲夫!”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此朝廷所以多不肖之人,而雖有賢智,往往困於無助,不得行其意也。” 清 魏源 《默觚上·學篇十二》:“賢智之過,有時與愚不肖相去唯阿,況以利慾濟其氣質,但有不及無太過乎?”

歸宗

(1).古代謂出嫁婦女,父母雖亡,也得回家省問,以示不絕於宗族。《儀禮·喪服》:“婦人雖在外,必有歸宗。” 鄭玄 註:“父雖卒,猶自歸宗……不自絶於其族類也。”

(2).古時已出嫁的婦女因夫死而回到娘家,或年限女婿(招女婿的一種)回至本家。《詩·邶風·燕燕》“之子于歸,遠送於野” 毛 傳:“歸,歸宗也。” 唐 韓愈 《盧君墓志銘》:“母夫人既終,育幼弟與歸宗之妹,經營勤甚,未暇進仕也。” 元 無名氏 《冤家債主》第三折:“我無兒不使婦,你兩個可也有爺和娘在家裡,不如收拾了一房一臥,各自歸宗去罷。”《元典章·戶部三·籍冊》:“﹝年限女婿﹞歸宗與父兄同家住坐。”

(3).出嗣異姓別支或流落在外的人,還歸本宗。《新唐書·許王素節傳》:“因詔外繼嗣王者皆歸宗。”《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你﹞認定我是你失去的妹子,我認定你是哥哥,兩口同聲當官去告理,一定斷還歸宗。”《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九回:“只要你果然官做大了,可以呈請歸宗的。”

(4).物歸原主。《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環為舊物,箭亦歸宗。”

(5).猶歸結。 謝覺哉 《三三制的理論與實際》:“一切都歸宗於一點:民主習慣,遵守決議,不以私害公。” 郭沫若 《答教育三問》:“一句話歸宗,讓青年自由自在的發展便是最好的領導。”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