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無忤,與世無爭,木訥自甘,葆真而去; 如金在鎔,如玉在璞,元善所庇,有子必昌。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與人無忤,與世無爭,木訥自甘,葆真而去;
下聯:如金在鎔,如玉在璞,元善所庇,有子必昌。

對聯備註:

(清-薛時雨《挽李祝三》)

參考注釋

與人

合乎民意取得人心。《國語·越語下》:“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 韋昭 註:“與人,取人之心也。”《管子·形勢》:“持滿者與天,安危者與人。” 尹知章 註:“能安危者,則與人合。”

無忤

不牴觸;不違逆。《晉書·摯虞傳》:“若推之於物則無忤,求之於身則無尤。” 唐 裴耀卿 《太子賓客贈竇希求神道碑》:“公私游聚,小大無忤。”《新繁縣誌·人物誌·費密傳》:“天性和平,與人無忤,終身未嘗言人過失;有機相向者,淡然處之。”

與世無爭

[bear no ill will against any body] 不誇耀;在處世態度、行動上不爭勝於人

一種平靜的與世無爭的克己生活

木訥

(1).指人質樸而不善辭令。《論語·子路》:“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何晏 集解引 王肅 曰:“木,質樸;訥,遲鈍。”《後漢書·韋彪傳》:“宜鑒 嗇夫 捷急之對,深思 絳侯 木訥之功也。” 宋 黃庭堅 《古意贈鄭彥能八音歌》:“木訥赤子心,百巧令人老。”《明史·傅珪傳》:“ 珪 居閒類木訥者。及當大事,毅然執持,人不能奪。”

(2).泛指質樸,無文飾。 唐 顏真卿 《尚書刑部侍郎贈尚書右僕射孫逖文公集序》:“文勝質,則綉其鞶帨;質勝文,則野於禮樂而木訥不華。”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一:“我聽著他那木訥而低抑的聲音……曉得他的內心是虔誠地在替 德甫 哀悼著的。”

(3).指木訥的人。 唐 林滋 《木人賦》:“既無喪無得,亦不識不知。跡異草萊,其言也無莠;情同木訥,其行也有枝。”

自甘

心甘情願。《清史稿·張煌言傳》:“聖賢學問,故每氈雪自甘,膽薪深厲,而卒以成事。” 魯迅 《<故事新編>序言》:“我是不薄‘庸俗’,也自甘‘庸俗’的。”

葆真

保持純真的本性。葆,通“ 保 ”。《莊子·田子方》:“緣而葆真,清而容物。” 明 吳承恩 《壽儉庵楊公序》:“既生材以資時須,復葆真以收身效。”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二·滄溟蔡姬》:“竊見 李滄溟 先生 攀龍 ,葆真履素,取則先民,鎔古鑄今,蔚為代寳。”

元善

大善。 宋 范仲淹 《體仁足以長人賦》:“法元善之功,可處域中之大;奉博施之德,宜為天下之君。”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