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內三相淪亡,真假革殊途,一老一病一冤枉; 兩月間四夷賓服,戰守和異議,半推半就半含糊。

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五日內三相淪亡,真假革殊途,一老一病一冤枉;
下聯:兩月間四夷賓服,戰守和異議,半推半就半含糊。

對聯備註:

(清-《譏評時事聯》)

參考注釋

日內

[in a few days;in a day or two;in a couple of days] 近日;這幾天

三相

(1).三位丞相。指 漢代 朱博 、 平當 、 王嘉 。《漢書·孔光傳》:“ 光 退閭里,杜門自守。而 朱博 代為丞相,數月,坐承 傅太后 指妄奏事zi9殺。 平當 代為丞相,數月薨。 王嘉 復為丞相,數諫爭忤指。旬歲間閲三相,議者皆以為不及 光 。” 南朝 齊 謝朓 《秋夜講解》詩:“六龍且無借,三相寧久長。”

(2).三位丞相。指 唐代 張嘉貞 、 張延賞 、 張弘靖 。 唐 李綽 《<尚書故實>序》:“賓護尚書 河東 張公 ,三相盛門,四朝雅望。”參見“ 三相張家 ”。

(3). 唐 代指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首腦。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一》:“ 玄宗 時,以 林邑國 進白鸚鵡,慧利之性特異常者,因暇日以金籠飾之,示於三相。上再三美之。”

淪亡

(1) [be annexed; subjugation of a country]∶國家被併吞、滅亡

(2) [lose]∶淪喪;喪失

道德淪亡

殊途

見“ 殊塗 ”。

一老

(1).指年高德劭之人。《詩·小雅·十月之交》:“不憖遺一老,俾守我王。”《左傳·哀公十六年》:“ 孔子 卒,公誄之曰:‘旻天不弔,不憖遺一老。’”

(2).泛稱老者。 唐 王維 《酬諸公見過》詩:“仰厠羣賢,皤然一老。” 宋 陳師道 《還里》詩:“向來千里聚,一老尚徜徉。”

(3).指元老。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昔 湯 入 夏 ,付國於 文祀 ; 西伯 之 殷 ,委國於一老。” 王闓運 《哀江南賦》:“既傷一老,申命元臣。”

冤枉

(1) [wrong;treat unjustly]∶沒有事實根據,給人加上惡名

你冤枉他了,他的興趣比那廣泛得多

(2) [wrongful treatment;injustice]∶無辜的人被誣指為有罪,無過錯的人受到指責

冤枉好人

(3) [not worthwhile]∶不值得;吃虧

為一件小事而來回奔波,真冤枉

月間

指每個月裡。《紅樓夢》第二三回:“依我的主意,不如將他們都送到家廟 鐵檻寺 去,月間不過派一個人拿幾兩銀子去買柴米就是了。”

四夷

(1).古代華夏族對四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含有輕蔑之意。《書·畢命》:“四夷左衽,罔不鹹賴。” 孔 傳:“言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被髮左衽之人,無不皆恃賴三君之德。”《後漢書·東夷傳》:“凡蠻、夷、戎、狄總名四夷者,猶公、侯、伯、子、男皆號諸侯雲。”

(2).泛指外族、外國。 清 魏源 《<聖武記>敘》:“不憂不逞志於四夷,而憂不逞志於四境。”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 中國 之在天下,見夫四夷之則效上國,革面來賓者有之;或野心怒發,狡焉思逞者有之;若其文化昭明,誠足以相上下者,蓋未之有也。”

賓服

[comply with;obey] 服從

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莊子·說劍》

守和

謂行協和之職。《禮記·表記》:“邇臣守和,宰正百官,大臣慮四方。” 鄭玄 註:“和,謂調和君事者也。”

異議

(1) [objection;dissent]∶不同的意見

每有四方異議,輒召入問籌策。——《後漢書·耿列傳》

異議蜂起,高談不息。——唐· 盧照鄰《南陽公集序》

持異議

(2) [opinion]∶法律用語。指法官對案件判斷有不同意

提出異議

半推半就

[accept while pretending to refuse;half yield and half deny;half willing(at heart)and half unwilling(in appearence)] 推:抵拒、推辭;就:湊近、靠近。又推辭又靠近。形容假意推辭拒絕的樣子

想來九公必實意要收的,與其學那俗態,半推半就,耽擱工夫,據俺主意,不如實收了,倒也爽快。——《鏡花緣》

李方哥半推半就的接了。 程朝奉正是會家不忙,見接了銀子,曉得有了機關。——《二刻拍案驚奇》

含糊

(1) [ambiguous;vague]∶言語清楚

含糊其詞

含糊不清

(2) [careless;perfunctory]∶馬虎;是非不分

含糊了事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