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藝闡聖賢底蘊文章性道本孔門一貫心傳休錯認炫異矜奇便稱佳士 讀書察倫物機緘誠正修齊乃大學全篇旨趣須做到體明用達才算真儒

書院

對聯全文

上聯:制藝闡聖賢底蘊文章性道本孔門一貫心傳休錯認炫異矜奇便稱佳士
下聯:讀書察倫物機緘誠正修齊乃大學全篇旨趣須做到體明用達才算真儒

對聯備註:

(錢稼秋題福建興文書院)

參考注釋

制藝

[stereotyped writing] 舊指八股文

聖賢

[sage]聖人與賢人的合稱;亦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底蘊

[inside information;details] 內情,事情的具體內容

同見底蘊。——《宋史·范祖禹傳》

不知其中底蘊

文章

(1) [article;essay]∶原指文辭,現指篇幅不很長而獨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報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literary works;writings]∶泛指著作

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每為文章。

(3) [hidden meaning]∶比喻曲折隱蔽的含義

話里有文章

(4) [thing;program]∶事情;程式

照例文章總得做好

道本

(1).立身行道經世致用的根本。《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 賈公彥 疏:“至德以為道本者,至德為至極之德,以為行道之本也。”《三國志·魏志·明帝紀》:“其郎吏學通一經,才任牧民博士課試,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華不務道本者,皆罷退之。”

(2).儒家思想與主張的根本。《漢書·藝文志》:“ 唐 虞 之隆, 殷 周 之盛, 仲尼 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 唐 柳宗元 《道州文宣王廟碑》:“惟公探夫子之志,考有國之制,光施彝典,革正道本。”

(3).道家思想與主張的根本。 南朝 齊 張融 《門論》:“昔有鴻飛天道,積遠難亮, 越 人以為鳬, 楚 人以為乙。人自 楚 越 耳,鴻常一鴻乎?澄本雖一,吾自俱宗其本,鴻跡既分,吾已翔其所集,汝可專尊於佛跡而無侮於道本。” 南朝 齊 周顒 《難張長史<門論>》:“ 周 之問曰:‘足下專尊佛跡,無侮道本,吾則心持釋訓,業愛儒言,未知足下雅意,佛儒安在為當?’” 吳越 錢鏐 《天柱觀記》:“洎大 唐 創業,以 玄元皇帝 為祖宗崇尚玄風,恢張道本。”

(4).真性;本來面目。 元 楊暹 《劉行首》第一折:“我著你托化在雨雲鄉,還宿債在鶯花陣,休迷卻前生道本。”

孔門

孔子 的門下,借指儒家。 漢 王充 《論衡·問孔》:“論者皆云:‘ 孔 門之徒,七十子之才,勝今之儒。’此言妄也。” 唐 李喬 《贈邊將》詩:“翻師平 碎葉 ,掠地取 交河 。應笑 孔 門客,年年羨四科。” 唐 魏仁歸 《宴居賦》:“ 孔 門之道,一以貫之。” 宋 朱熹 《道統一·顏曾思孟》:“ 孔 門只一箇 顏子 ,合下天資純粹;到 曾子 便過於剛,與 孟子 相似。”

貫心

(1).深入心中。《晉書·涼武昭王玄盛傳》:“富貴而不驕者至難也,念此貫心,勿忘須臾。” 唐 於邵 《與蕭相公書》:“由此而言,痕累未盡,每一念至,驚危貫心。” 宋 洪适 《報庵十六尊者偈》:“我等痛貫心,歸命諸尊者,願以大利益,作我罔極報。”

(2).貫穿心臟。 南唐 劉崇遠 《金華子雜編》卷下:“既一發箭,使往覘之,奴已貫心而斃矣。” 明 陳繼儒 《虎薈》卷四:“果有一虎哮吼而至,前足觸機,箭乃中其三斑,貫心而喑。”

錯認

錯誤地分辨、認識。《唐律疏議·雜律·錯認良人為奴婢》:“諸錯認良人為奴婢者,徒二年。”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無名子謗議》:“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 顏標 作 魯公 。”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 仲仙 詞有‘悔當初錯認你心同竝蒂蓮,到今朝方知你心不同如其面’之句。”

炫異

亦作“ 炫異 ”。炫耀與眾不同。 清 采疇 《<謝亦囂詩集>序》:“一切觸景懷人、因時寄興之作,不矜奇,不炫異,祇自率其性情之真,以寫其性情之適。” 蔣光慈 《少年漂泊者》一:“我也不是一個大文學家,不願做一篇自傳,好借之以炫異於當世。”

見“ 炫異 ”。

矜奇

炫耀新奇。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三·唐書》:“予嘗論《新唐書》不及《舊書》,蓋矜奇字句,全失本色。” 采疇 《<謝亦囂詩集>序》:“一切觸景懷人,因時寄興之作,不矜奇,不炫異,祗自率其性情之真,以寫其性情之適。”

佳士

品行或才學優良的人。《三國志·魏志·楊俊傳》:“同郡 審固 、 陳留 衞恂 ,本皆出自兵伍, 俊 資拔奬致,鹹作佳士。” 唐 司空圖 《二十四品·典雅》:“玉壺mai2春,賞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宋 蘇軾 《寄周安孺茶》詩:“ 鹿門 有佳士,博覽無不識。” 明 方孝孺 《贈瑄蘊中序》:“其論議理而節,達而不浮,翩翩乎佳士也。”《重論文齋筆錄》卷一引 清 毛奇齡 《題悅我軒》詩:“佳士不恆遇,垂老嘆積薪。”

讀書

(1) [read]∶看著書本出聲讀或默讀

(2) [study]∶正式學習一個科目或課程

她讀書很用功

倫物

人倫物理。指人之常情,事物的常理。 明 李贄 《答鄧石陽》:“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除卻穿衣吃飯,無倫物矣。” 清 沉德潛 《說詩晬語》卷上:“詩之為道,可以理性情,善倫物,感鬼神。” 清 魏源 《皇朝經世文編序》:“精極蜎蠖不為奧,博周倫物不為末。”

機緘

(1).機關開閉。謂推動事物發生變化的力量。亦指氣數,氣運。《莊子·天運》:“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於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邪?” 成玄英 疏:“機,關也;緘,閉也……謂有主司關閉,事不得已。”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覽明達之撫運,乘機緘而理默。”《隱居通議·古賦一》引 宋 傅幼安 《訓畬賦》:“妙造化之機緘兮,極上蟠而下際。”

(2).猶隱藏,靜止。 明 呂坤 《答康莊禮部》:“遇事要活潑,如走盤之珠;機緘要深沉,如在璞之玉。”

(3).猶關鍵指事物變化的要緊之處。 黃遠庸 《政局之險惡》:“蓋彼中雖包羅萬有,而能識今日之潮流及機緘所在,以勇於建言者蓋亦鮮矣。”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導論四:“這些雖是很簡短的文字,實際卻道破了當時的社會變革的機緘。”

(4).猶機械。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若夫興起之由,則原於外者,為大勢所嚮,胥在平庸之客觀習慣,動不由己,發如機緘,識者不能堪,斯生反動。”

誠正

心意真誠,思想端正。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一》:“ 宋 人硜硜守其所學,必欲強人主以從己,若 哲 、 徽 、 寧 、 理 ,皆昏庸下愚之資,而嘵嘵以正心誠意強聒之。彼且不知心意為何物,誠正為何事,若數歲童蒙,即以《左》、《國》、 班 、 馬 讀之,安得不厭棄也。” 清 王筠 《菉友肊說》:“其人有格致之功,乃辨德之大小;有誠正之功,乃能不踰。” 清 蒲松齡 《聊齋誌異·湯公》:“帝君檢名曰:‘汝心誠正,宜復有生理。’”

修齊

同“脩齊”。

謂修身齊家。

大學

(1) [university;college] a [古]∶聚集在特定地點傳播和吸收高深領域知識一群人的團體

(2) 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關

(3) 大學的校舍

全篇

指整篇作品。 唐 李山甫 《禪林寺作寄劉書記》詩:“ 天竺 老師留一句, 曹溪 行者答全篇。”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七)》:“不過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

旨趣

[purport;objective] 要旨;大意。亦作“指趣”,“趣”同“趨”。舊指寫書的目的與大意

謹條序前章,暢其旨趣。——《後漢書·郎顗傳》

覽其旨趣。——嵇康《琴賦》

達才

亦作“ 達材 ”。亦作“ 達財 ”。1.使之通達成才。《孟子·盡心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 焦循 正義:“財即才也,才恐其滯而不通,故達之。” 元 姚燧 《襄陽廟學碑》:“ 世祖 詔即 闕里 ,聚 孔 、 顏 、 孟 三族,置官而教之,以俟其成德達才者。” 明 宋濂 《故熊府君墓志銘》:“自 吳公 纘承 伊 洛 之緒於將墜之餘,完經翼傳,扶秘闡幽,所以化導其徒者,多成德達財,出而用世。”

(2).通達事理的人。《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論》:“《易》之為術,幽明遠矣,非通人達才孰能注意焉!” 唐 賈公彥 《序<周禮>廢興》:“至 孝成皇帝 ,達材通人 劉向 子 歆 校理秘書,始得列序,著於《録》《略》。”

真儒

真正的儒者。猶大儒。 漢 揚雄 《法言·寡見》:“如用真儒,無敵於天下。” 唐 韓愈 《答殷侍御書》:“每逢學士真儒,嘆息踧踖,愧生於中,顏變於外,不復自比於人。”《宋史·道學傳一·程顥》:“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無真儒,則貿貿焉莫知所之,人慾肆而天理滅矣。” 清 姚瑩 《朝議大夫刑部郎中加四品銜從祖惜抱先生行狀》:“ 宋 之時,真儒乃得聖人之旨,羣經略有定説。”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