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險夷閔歷,密運忠謀,臣志矢澄清,毀譽頻聞中自定; 值紛糺是非,克持正論,鄉居同仰望,典型遠失眾何資。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經險夷閔歷,密運忠謀,臣志矢澄清,毀譽頻聞中自定;
下聯:值紛糺是非,克持正論,鄉居同仰望,典型遠失眾何資。

對聯備註:

(清-成果道《挽郭嵩燾聯》)

參考注釋

險夷

(1).崎嶇平坦。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三:“晡至 林慮山 ,橫峙天西,如城壁相銜,爭雄角鋭,潑黛凝青,而高下險夷不一。”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馬鞍山》:“洞僅一斗室, 龐洞 頗深邃,懸崖陡絶,豈以兩地險夷略肖二子心術?”

(2).艱難順利。 唐 司空圖 《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何以祝之,祝公之福,險夷不渝,保是寵祿。” 宋 蘇軾 《父池贈太師追封溫國公》:“躬蹈險夷之節,庶幾 顏 閔 之行。” zhou33來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詩之一:“險夷不變應嚐膽,道義爭擔敢息肩?”

密運

(1).周密運籌。 唐 王勃 《九成宮頌》序:“元宮密運,敷造化於靈襟;黃屋神凝,創經綸於寳思。” 清 林則徐 《曉諭粵省士商軍民人等速戒鴉片告示稿》:“凡攘外靖內之方,皆已密運深籌,萬無中止之勢。”

(2).暗中施行。《雲笈七籤》卷五:“ 桂陽王 構逆暴,白骨遍野。先生具棺櫬收而瘞之,其陰德密運,則無得而稱也。”

忠謀

忠誠謀劃。《荀子·致士》:“忠言、忠説、忠事、忠謀、忠譽、忠愬,莫不明通。” 晉 潘岳 《夏侯常侍誄》:“讜言忠謀,世祖是嘉,將僕儲皇,奉轡承華。” 明 郎瑛 《七修類稿·義理一·羲之子昂》:“嘗見 趙子昂 論 至元 鈔法與説 徹里 論 桑哥 罪惡,亦深中事宜,而忠謀不淺。”《再生緣》第二一回:“要賢卿,竭盡忠謀辦事端。”

志矢

練習用的箭,無鏃。《儀禮·既夕禮》:“志矢一乘,軒輖中,亦短衞。” 鄭玄 註:“志,猶擬也,習射之矢。” 李如圭 集釋:“志矢不言鏃,則無鏃也。”

澄清

(1) [clarify;become clear] 雜質沉澱下來,液體變清

這小河沙石太多,需澄清後方可用來灌溉禾苗

(2) 另見 chéngqīng

毀譽

[praise or blame] 毀損與讚譽

《京都紀事》播放後,毀譽不一

自定

(1).猶自安。《老子》:“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孔子家語·五儀解》:“所謂庸人者,心不存慎終之規,口不吐訓格之言;不擇賢以託其身,不力行以自定。”《三國志·吳志·周泰傳》:“ 權 始得上馬,而賊鋒刃已交於左右,或斫中馬鞍,眾莫能自定。” 宋 陳亮 《中興論》:“不出數月,紀綱自定。”

(2).自行決斷。 漢 王充 《論衡·實知》:“如 孔子 神而空見 始皇 、 仲舒 ,則自為 殷 後子氏之世,亦當默而知之,無為吹律以自定也。” 宋 王安石 《上人書》:“其為是非邪?未能自定也。”

紛糺

見“ 紛糾 ”。

是非

(1) [right and wrong]∶對與錯;正確和謬誤

是非問題

(2) [discord]∶口舌;糾紛

搬弄是非

(3) [appraise]∶評論;褒貶

不屑隨人是非

正論

(1).謂正直地議論事情。《漢書·夏侯勝傳》:“人臣之誼,宜直言正論,非苟阿意順指。” 晉 葛洪 《抱朴子·漢過》:“進則切辭正論,攻過箴闕。”《秦併六國平話》卷中:“御史糾是察非,臺諫中書忠言正論。”

(2).正確合理的言論。 宋 葉適 《祭黃尚書文》:“公存匪石,終始根柢;常扶正論,獨引大體。”《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五回:“你這個自是正論。然而我看他們化的錢,實在寃枉得可笑!” 茅盾 《雜感二題》:“這是客觀的看法,也是適時的正論。”

鄉居

在鄉村居住。《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嗜酤酒,好謳歌,巷游而鄉居者乎?” 明 郝明龍 《丙午》詩:“莫謂鄉居癖,不嫌士也窮。” 郭沫若 《丁東草·白鷺》:“黃昏的空中,偶見白鷺的低飛,更是鄉居生活中的一種恩惠。”亦指鄉村的居處。

仰望

(1) [look up at]∶抬頭向上看

(2) [respectfully seek guidance or help from;look up to]∶敬仰有所期望

典型

[typical] 充分顯現出其個性特徵

典型的身體損傷

失眾

謂失去民心;失去眾心。《左傳·襄公十八年》:“且社稷之主不可以輕,輕則失眾。”《孫子·行軍》:“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 杜牧 註:“憂在內,是自失其眾心也。” 張預 註:“言士卒相聚私語,低緩而言,以非其上,是不得眾心也。”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