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有何難,曾從天柱九疑三塗太白紫閣終南,直到上京王者地; 得師真不易,願與高堂二戴安國子長孟堅正則,同依東魯聖人家。

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行路有何難,曾從天柱九疑三塗太白紫閣終南,直到上京王者地;
下聯:得師真不易,願與高堂二戴安國子長孟堅正則,同依東魯聖人家。

對聯備註:

(清-何紹基《門聯》)

參考注釋

行路

[passerby] 路人,在路上行走的人

骨肉為行路。——唐·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有何

有什麼。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七:“幾日試來那幾日唱名?得意那不得意?有何傳示、有何書信?”《水滸傳》第五三回:“風過處,一尊黃巾力士出現,躬身稟復:‘我師有何法旨?’”如:有何不可;有何難哉。

天柱

(1).古代神話中的支天之柱。《淮南子·墬形訓》:“昔者 共工 與 顓頊 爭為帝,怒而觸 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維絶。”《神異經·中荒經》:“ 崑崙 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周圓如削。”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詩:“黨徒們呀,快把你們頭顱借給我來!快把這北方的天柱碰壞!碰壞!”

(2).比喻負重任者。 田漢 《關漢卿》第五場:“可是自從讀了 文丞相 的《正氣歌》,才知道現在也還有這樣不愧前人的地維、天柱,這就大大增加了我的勇氣了。”

(3).耳的別名。《太平御覽》卷三六六引《長沙耆舊傳》:“太尉 劉壽 少遇相師,相師曰:‘耳為天柱,今君耳城郭,必典家邦。’”

(4).山名。在 山東 平度縣 北。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山東七·萊州府》:“ 天柱山 ,州( 平度州 )北五十里,絶頂巉巖,聳立如柱。”

(5).山名。又名 霍山 。在今 安徽 。 西漢 元封 五年(公元前106年) 武帝 南巡,登其山,號為南嶽,即此。《史記·孝武本紀》:“上巡 南郡 ,至 江陵 而東,登禮 潛 之 天柱山 。” 裴駰 集解引 應劭 曰:“ 潛縣 屬 廬江 , 南嶽 霍山 也。”

(6).山名。在 浙江省 餘杭縣 北。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浙江二·杭州府》:“﹝ 大滌山 ﹞其右為 天柱山 ,高六百六十丈……為第五十七福地。”

(7).山名。 陝西 岐山 的別名。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陝西四·鳳翔府》:“ 岐山 亦曰 天柱山 。”

(8).星名。屬於東方七宿中的角宿。《晉書·天文志上》:“三台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經》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宮內,近東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氣也。”

九疑

亦作“ 九嶷 ”。1.山名。在 湖南 寧遠縣 南。《山海經·海內經》:“南方 蒼梧 之丘, 蒼梧 之淵,其中有 九嶷山 , 舜 之所葬,在 長沙 零陵 界中。” 郭璞 註:“其山九谿皆相似,故云‘九疑’。”《史記·五帝本紀》:“﹝ 舜 ﹞葬於 江 南 九疑 ,是為 零陵 。” 唐 李涉 《寄荊娘寫真》詩:“ 蒼梧 九疑 在何處,斑斑竹淚連 瀟湘 。” 金 元好問 《湘夫人詠》:“ 九疑山 高猿夜啼,竹枝無聲墮殘露。” 陳毅 《過太行山書懷》詩:“突圍到 章貢 ,埋伏到 九嶷 。”

(2).指 九疑山 之神。《楚辭·離騷》:“百神翳其備降兮,九疑繽其並迎。” 王逸 註:“言 巫鹹 得己椒糈,則將百神蔽日來下, 舜 又使 九疑 之神,紛然來迎。”

三塗

(1).山名。在 河南 嵩縣 西南, 伊水 之北,亦稱 崖口 ,又稱 水門 。《左傳·昭公四年》:“ 四岳 、 三塗 、 陽城 、 大室 、 荊山 、 中南 ,九州之險也。” 晉 葛洪 《抱朴子·君道》:“ 四岳 三塗 ,實不一姓;金城湯池,未若人和。”

(2).同“ 三途 ”。佛教語。《百喻經·夫婦食餅共為要喻》:“墜墮三塗,都不怖畏。”《新唐書·傅奕傳》:“ 西域 之法,無君臣父子,以三塗六道,嚇愚欺庸。” 明 張居正 《答宣大巡撫言虜求佛經》:“示之以三塗六道之苦,誘之以人天福果之説。” 清 蔣士銓 《臨川夢·譜夢》:“情將萬物羈,情把三塗繫,《小雅》《離騷》結就情天地。”

同“ 三途 ”。《西遊記》第十一回:“西域之法,無君臣父子,以三塗六道,蒙誘愚蠢。”

太白

(1) [vesper;Venus]∶星名,即金星,又稱“長庚”、“啟明”

察日行以處位太白。——《史記·天官書》

(2) [Mount Taibai]∶山名,位於陝西省眉縣東南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 峨眉巔。—— 李白《蜀道難

(3) [Taipai]∶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太陰脾經。輸(原)穴。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主治胃痛,腹脹,吐瀉,痢疾等。直刺0.5—1寸。灸 3—5分鐘

紫閣

(1).金碧輝煌的殿閣。多指帝居。 漢 崔琦 《七蠲》:“紫閣青臺,綺錯相連。” 南朝 梁 江淹 《宋故銀青光祿大夫孫夐墓銘》:“紫閣鹹趨,朱軒既履。” 明 高啟 《送王哲判官之上黨》詩:“朝辭紫閣下,暮宿 黃河 壖。”

(2).指仙人或隱士所居。 晉 陸雲 《喜霽賦》:“改 望舒 之離畢兮,曜六龍於紫閣。” 唐 張籍 《寄紫閣隱者》詩:“紫閣氣沉沉,先生住處深。”

(3). 唐 代曾改中書省為紫微省,中書令為紫微令。因稱宰相府第為紫閣。 唐 元稹 《酬盧秘書》詩:“夢雲期紫閣,厭雨別黃梅。” 明 高明 《琵琶記·官媒議婚》:“紫閣名公,黃扉元宰,三槐位里排列。”

直到

(1) [directly arrive]∶徑直抵達

直到北京來學藝

(2) [until;up to]∶一直到(多指時間)

直到半夜

他一直往梯子上爬,直到喘不過氣來

這一事故直到早晨才被發現

上京

(1).古代對國都的通稱。《文選·班固<幽通賦>》:“皇十紀而鴻漸兮,有羽儀於上京。” 李善 註:“有羽翼於京師也。”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 德璉 發跡於此 魏 ,足下高視於上京。” 宋 劉攽 《送韓玉汝司封奉使兩浙》詩之三:“組練白玉粒,一月來上京。” 梁啓超 《復劉古愚山長書》:“ 秦 中自古帝都,萬一上京有變,則六飛行在,猶將賴之。”

(2).古都名。 渤海 以王都 忽汗城 為 上京 龍泉府 。故址在今 黑龍江 寧安縣 西南 東京城 。

(3).古都名。 契丹 會同 元年(公元938年)改皇都為 上京 臨潢府 。故址在今 內蒙古 巴林左旗 南。

(4).古都名。 金 天眷 元年(公元1138年)以京師 會寧府 為 上京 ,故址在今 黑龍江 阿城 南 白城 。

王者

(1).帝王,天子。《公羊傳·成公元年》:“然則曷為不言 晉 敗之?王者無敵,莫敢當也。”《史記·伯夷列傳》:“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 唐 張說 《奉和千秋節宴應制》:“五德生王者,千齡啟聖心。” 清 凌揚藻 《蠡勺編·僣立楚齊策文》:“職在牧民,廼知王者為通器。”

(2).指同類中之特出而無與倫比者。 宋 歐陽修 《漁家傲》詞:“顏色清新香脫灑。堪長價,牡丹怎得稱王者!”

(3).錢的別稱。 唐 李冗 《獨異志》卷中:“ 唐 富人 王元寳 , 玄宗 問其家財多少?曰:‘臣請以一縑繫陛下南山一樹,南山樹盡,臣縑未窮。’時人謂錢為‘王者’,以有‘元寳’字也。”

謂以王道治天下之君主。《論語·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邢昺 疏:“言如有受天命而王天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也。” 宋 蘇轍 《新論中》:“當 戰國 之強,諸侯無道,然 孟子 亦以為有王者起。”

不易

(1).艱難,不容易。《詩·大雅·文王》:“宜鑒於 殷 ,駿命不易。” 朱熹 集傳:“不易,言其難也。”《論語·子路》:“為君難,為臣不易。”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要知此種文字,作之可憐,出之不易。” mao88東 《<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的序言二》:“對於一些不易看懂的名詞,作了一些註解。”

(2).不改變;不更換。《易·乾》:“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王弼 註:“不為世俗所移易。”《漢書·哀帝紀》:“制節謹度以防奢淫,為政所先,百王不易之道也。” 顏師古 註:“言為常法,不可改易。” 宋 蘇軾 《仇池筆記·記張憨子》:“冬夏布褐,三十年不易,然近之不覺有垢穢氣。”

高堂

(1) [hall with high ceiling]∶高大的廳堂

開戶內光,坐高堂之上。——《論衡·別通》

觀其坐高堂。——明· 劉基《賣柑者言》

(2) [one's parents]∶指父母

委別高堂愛,窺覦明主恩。——唐· 陳子昂《宿空舲峽青樹村浦》

搶劍辭高堂。——李白《送秀才從軍》

二戴

指 漢 經學家 戴德 、 戴聖 叔侄。 唐 孔穎達 《禮記正義序》:“去聖逾遠,異端漸扇。故大、小二 戴 ,共氏而分門; 王 、 鄭 兩家,同經而異注。” 皮錫瑞 《經學通論》三:“是時兩 漢 俱並無《禮記》一書,故 孝宣 立二 戴 及 慶氏 學,皆《儀禮》之學,源流不同。”

國子

(1).公卿大夫的子弟。《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 鄭玄 註:“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漢書·禮樂志》:“朝夕習業,以教國子。國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 清 劉書年 《劉貴陽說經殘稿·國子證誤》:“國子者,王大子、王子、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亦曰國子弟。”

(2).指國子學。《北史·儒林傳論》:“ 明 元 時,改國子為中書學,立教授博士……及遷都 洛邑 ,詔立國子、太學、四門、國小。”《隋書·韋藝傳》:“ 藝 字 世文 ,少受業國子。”《新唐書·百官志三》:“﹝國子監﹞掌儒學訓導之政,總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律、書、算,凡七學。”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國子監之訛》:“ 漢 以前,統名太學…… 晉 鹹寧 間,始專名國子, 隋 又改學為監。”

堅正

堅定正直。《史記·傅靳蒯成列傳論》:“ 蒯成侯 周緤 操心堅正,身不見疑。”《北齊書·崔昂傳》:“ 昂 有風調才識,舊立堅正剛直之名。” 宋 范仲淹 《潤州謝上表》:“進則持堅正之方,冒雷霆而不變;退則守恬虛之趣,淪草澤以忘憂。”

東魯

(1).原指 春秋 魯國 。後以指 魯 地(相當今 山東省 )。《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世有 周子 ,雋俗之士,既文且博,亦玄亦史。然而學遁 東魯 ,習隱 南郭 。” 李善 注引《莊子》:“ 魯 君聞 顏闔 得道人也,使人以幣先焉…… 顏闔 對曰:‘恐聽謬而遺使者罪,不若審之。’使者反審之,復來求之,則不得矣。” 唐 李白 《贈武十七諤》詩:“愛子隔 東魯 ,空悲斷腸猿。”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七:“二公表章經籍,篤古崇儒,至求淑相攸,必屬之 東魯 聖人之裔,誠不愧儒雅風流矣。” 黎元洪 《檄山東文》:“ 東魯 開化最早,文明獨先。”

(2).指 孔子 。 孔子 為 春秋 魯 人,故稱。《陳書·周弘正傳》:“ 東魯 絶編之思, 西伯 幽憂之作。”

聖人

(1) [sage]∶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時也專指孔子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唐· 韓愈《師說》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韓非子·五蠹》

(2) [emperor]∶封建時代對君主的尊稱

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