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朝宣諭鷗洲,爭盟似富鄭公,和戎似魏莊子,示威示信,不亢不卑,籌筆具遺編,八載使星留耀遠; 繼太傅丕昭鴻烈,傳經同呂希哲,體國同范純仁,有學有才,惟忠惟孝,易名邀異數,九重湛露沐恩長。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奉天朝宣諭鷗洲,爭盟似富鄭公,和戎似魏莊子,示威示信,不亢不卑,籌筆具遺編,八載使星留耀遠;
下聯:繼太傅丕昭鴻烈,傳經同呂希哲,體國同范純仁,有學有才,惟忠惟孝,易名邀異數,九重湛露沐恩長。

對聯備註:

(清-彭焯南《挽曾紀澤聯》)

參考注釋

奉天

奉行天命。《書·泰誓中》:“惟天惠民,惟辟奉天。”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作宮邑於 下洛 之陽,名相官曰尹。作《濩樂》,制質禮以奉天。”

宣諭

宣布命令;曉諭。《北齊書·循吏傳·張華原》:“﹝ 張華原 ﹞深為 高祖 所親待, 高祖 每號令三軍,常令宣諭意旨。”《隋書·長孫平傳》:“其後 突厥 達頭可汗 與 都藍可汗 相攻,各遣使請援。上使 平 持節宣諭,令其和解,賜縑三百匹良馬一匹而遣之。”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孝宗聖政》:“庚子九月,上宣諭宰執云:‘已指揮閤門,令今後常朝,宰臣免宣名,他朝會則否。’”《元典章·朝綱·不許隔越中書省奏啟》:“凡有詔令天下宣諭了呵,不許更改。”

爭盟

爭當盟主。《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小國爭盟,禍也。”《左傳·成公元年》:“ 晉 楚 爭盟, 齊 師必至。”

富鄭公

即 富弼 。 宋 時名相。曾封 鄭國公 ,故稱。 宋 吳坰 《五總志》:“ 富鄭公 初不識 許我 ,聞其名,遽召見之。” 清 方苞 《答某公書》:“以 富鄭公 之賢,而 蘇洵 憂其無成。”

和戎

(1).指與少數民族或別國媾和修好。《左傳·襄公四年》:“公曰:‘然則莫如和戎乎?’對曰:‘和戎有五利焉。’” 南朝 宋 鮑照 《擬古》詩之二:“晚節從世務,乘障遠和戎。” 宋 蘇轍 《龍川別志》卷下:“諸將恥於無功,莫敢言和戎者。” 郁達夫 《雜感》詩之四:“策到和戎原辱國,功成不義反封侯。”

(2).猶和親。指封建王朝與邊境少數民族統治者結親交好。 明 馬鑾 《明妃》詩:“安邊無策始和戎,簫鼓含情出禁中。” 郁達夫 《詠史》之三:“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愛君深。”

莊子

1.[village] [口]∶村莊、舊指田莊。

2.即莊周,約前369—前295,中國古代哲學家——道家的代表之一的簡稱,戰國 時哲學家。

示信

表示真實可靠。 明 徐官 《古今印史·印章用成語》:“印章以名以字,所以示信也。” 清 周玉麟 《<古今印史>跋》:“古今用印以示信也。無此則真偽莫辨。”

不亢不卑

[show neither inferiority nor superiority;be cordial but independent] 為人處世既不傲慢又不自卑

籌筆

運筆籌劃。 唐 唐彥謙 《興元沉氏莊》詩:“江遶 武侯 籌筆地,雨昏 張載 勒銘山。”

遺編

(1).指前人留下的著作。《舊唐書·章懷太子賢傳》:“往聖遺編,鹹窮壼奧。” 宋 蘇轍 《寄題蒲傳正學士閬中藏書閣》詩:“更把遺編觀得失,君家舊物豈須猜。” 明 黃哲 《過梁昭明太子墓》詩:“遺編軼正雅,曠代殊徽音。” 清 杜濬 《詠史得謝皋》:“所以 晞髮翁 ,遺編燦星斗。”

(2).指散佚的典籍。 唐 盧照鄰 《樂府雜詩序》:“通儒作相,徵博士諸侯;中使驅車,訪遺編於四海。” 清 戴名世 《<天籟集>序》:“頃余有志於先朝文獻,欲勒為一書,所至輒訪求遺編,頗畧具。”

(3).釋卷;放下書籍。 明 袁宏道 《送葉使君還朝序》:“雖紛龐業雜之中,而幽閒自得,手不遺編。”

使星

《後漢書·李郃傳》:“ 和帝 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單行,各至州縣觀採風謡。使者二人當到 益 部,投 郃 候舍。時夏夕露坐…… 郃 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 益州 分野。’”後因稱使者為“使星”。 唐 杜甫 《秦州雜詩》之九:“稠疊多幽事,喧呼閲使星。” 清 趙翼 《樹齋述庵奉使秦郵扁舟往晤》詩:“難得兩使星,皆是我舊雨。”

太傅

[a power offical] 官名。三公之一,職很高

遣太傅齎黃金。——《戰國策·齊策四》

鴻烈

(1).大功業。《漢書·揚雄傳下》:“《典》《謨》之篇,《雅》《頌》之聲,不溫純深潤,則不足以揚鴻烈而章緝熙。”《後漢書·朱祐景丹等傳論》:“故 光武 鑒前事之違,存矯枉之志,雖 寇 鄧 之高勛, 耿 賈 之鴻烈,分土不過大縣數四,所加特進、朝請而已。” 唐 盧照鄰 《答蜀父老問》:“莫不稱讚鴻烈,揄揚頌聲。”

(2).大明。用作書名。今所傳《淮南子》別稱《鴻烈解》,又省稱《鴻烈》。《西京雜記》卷三:“ 淮南王 安 著《鴻烈》二十一篇。鴻,大也;烈,明也;言大明禮教,號為《淮南子》。” 漢 高誘 《<淮南子>序》:“然其大較,歸之於道,號曰《鴻烈》。鴻,大也;烈,明也;以為大明道之言也。”

(3).《淮南子》主道家學說,因用以指道經、道術。 南朝 陳 徐陵 《<玉台新詠>序》:“《靈飛》《太甲》,高擅玉函;鴻烈仙方,長推丹枕。” 清 曹寅 《遊仙詩三十韻和汪蘿山》之七:“叢桂蒙茸土一隅,擬求鴻烈問之無。”

傳經

(1) [hand down the classics or sacred books]∶舊指傳授儒家經典

(2) [pass on experience]∶傳授經驗

體國

(1).創建或治理國家。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體國垂制,上穆下親。”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奏啟》:“ 劉頌 殷勤於時務, 溫嶠 懇惻於費役,並體國之忠規矣。” 清 王夫之 《家世節錄》:“嗚呼!先正體國用人,爭而不忮如此,天下何得不晏然!”參見“ 體國經野 ”。

(2).體念國家。 宋 岳飛 《奏措置曹成事宜狀》:“奉聖旨令:……其 馬友 等並聽帥臣 岳飛 節制,各務體國,共力破賊。” 明 李東陽 《邃庵太宰先生初度迭前韻奉壽》:“夙夜在公長體國,行藏自我亦由天。” 清 梅曾亮 《臣事論》:“然有公忠體國之大臣,則亦不利乎此矣。”

純仁

至仁。《漢書·揚雄傳下》:“今朝廷純仁,遵道顯義。”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今聖主冠道德,履純仁,被六藝,佩禮文,屢下明詔,舉賢良,求術士,招異倫,拔俊茂。”

易名

(1).指古時帝王、公卿、大夫死後朝廷為之立諡號。《禮記·檀弓下》:“ 公叔文子 卒,其子 戍 請諡於君,曰:‘日月有時,將葬矣,請所以易其名者。’”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易名之典,請遵前烈。”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七:“幸聖明知其始末,故九品微官獲邀易名之曠典也。”後亦有由崇仰者為死者議立謚,稱“私謚”,亦稱“ 易名 ”。 唐 韓愈 《貞曜先生墓志銘》:“賢者故事有易名,況士哉!” 貞曜先生 為 孟郊 之私謚。

(2).換名,改名。 宋 何薳 《春渚紀聞·天繪亭記》:“余擇勝得此亭,名曰 天繪 ,取其景物自然也。後某年某日,當有俗子易名‘ 清輝 ’,可為一笑。”

異數

亦作“異數”。1.等次不同程度不一。《左傳·莊公十八年》:“王命諸侯,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後漢書·黨錮傳序》:“聖人導人理性……雖情品萬區,質文異數,至於陶物振俗,其道一也。”《宋史·宇文昌齡傳》:“天地之數,以高卑則異位,以禮制則異宜,以樂舞則異數。”

(2).奇異的術數。《後漢書·方術傳序》:“自是習為內學,尚奇文,貴異數,不乏於時矣。”

(3).特殊的禮遇。 唐 錢珝 《代史館王相公謝加食邑實封表》:“無補艱難,方懷慚懼。詎謂聖慈,忽被異數。”《宋史·岳雲傳》:“ 楊么 平,功亦第一,又不上。 張浚 廉得其實……奏乞推異數, 飛 力辭不受。” 清 朱之瑜 《與陳遵之書》:“ 日本國 之禁,三十餘年不留 唐 人,留弟乃異數也。” 郭沫若 《海濤集·跨著東海》:“我們當天還被 橫田 留著吃了一頓午飯,這在 日本 可以說是異數的招待。”

九重

(1).九層;九道。《楚辭·天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韓詩外傳》卷八:“ 齊景公 使人於 楚 , 楚王 與之上九重之臺。” 三國 魏 曹植 《當牆欲高行》:“願欲披心自説陳,君門以九重,道遠 河 無津。”

(2).泛指多層。 元 無名氏 《氣英布》第四折:“九重圍里往來,直似攛梭;萬隊營中上下,渾如走馬。”

(3).指天門;天。《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一·漢郊祀歌一》:“九重開,靈之斿,垂惠恩,鴻祜休。” 唐 李白 《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我皇手把天地戶, 丹丘 談天與天語。九重出入生光輝,東來 蓬萊 復西歸。”京劇《貴妃醉酒》:“好一似 嫦娥 下九重,清清冷落在 廣寒宮 。”

(4).指宮門。 漢 趙壹 《刺世疾邪賦》:“雖欲竭誠而盡忠,路絶險而靡緣。九重既不可啟,又羣吠之狺狺。”

(5).指宮禁,朝廷。 唐 盧綸 《秋夜即事》詩:“九重深鎖禁城秋,月過南宮漸映樓。”

(6).指帝王。 唐 李邕 《賀章仇兼瓊克捷表》:“遵奉九重,決勝千里。” 明 無名氏 《金雀記·作賦》:“明朝入禁中,奏聞九重。” 清 鈕琇 《觚賸續編·人觚》:“先是, 寶 ( 法寶 )出奔時,九重大怒,命大索天下。”

(7).指皇位。《敦煌曲子詞·酒泉子》:“隊隊雄軍驚御輦,驀街穿巷犯皇宮,祇擬奪九重。”

湛露

(1).《詩·小雅》篇名。《左傳·文公四年》:“昔諸侯朝正於王,王宴樂之,於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後因喻君主之恩澤。 唐 陳子昂 《為建安王獻食表》:“策勛飲至,頻承湛露之恩。”《舊唐書·后妃傳上·太宗賢妃徐氏》:“願陛下布澤流人,矜弊恤乏,減行役之煩,增湛露之惠。” 明 梅鼎祚 《玉合記·賜完》:“光天所覆,鹹沾湛露之仁。”

(2).喻丈夫恩惠。《文選·江淹<雜體詩·效張華“離情”>》:“願垂湛露惠,信我皎日期。” 呂延濟 註:“湛露能潤澤於物,喻夫之恩惠。”

(3).濃重的露水。《楚辭·九章·悲迴風》:“吸湛露之浮涼兮,漱凝霜之雰雰。” 朱熹 集註:“湛,厚也。” 晉 陸機 《為周夫人贈車騎》詩:“日月一何速,素秋墜湛露。” 清 徐芳 《立春日賦示武陵諸友》詩:“湛露沾花曉,長天照眼新。”

沐恩

(1).蒙受恩惠。 唐 許敬宗 《奉和初春登樓即目應詔》:“沐恩空改鬢,將何謝夏成!”《西湖佳話·六橋才跡》:“百姓賴此得免流散死亡之苦,感德沐恩,不可勝言。”

(2). 明 清 時軍官對其長官自稱。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部·武臣自稱》:“ 江陵 當國,文武皆以異禮禮之。邊將如 戚繼光 之位三孤, 李成梁 之封五等,皆自稱門下沐恩小的某萬叩頭跪稟。”《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回:“沐恩自不小心,走滑了腳,倒教老帥操心,沐恩實在感激得很!” 歐陽予倩 《桃花扇》第三幕:“以沐恩的愚見,請相爺從那邊另外一條小路回府,讓他們到這裡來撲一個空。”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