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黃帝史官,記動記言,鼻祖神靈明四目; 開元公爾雅,釋詁釋訓,耳孫著述衍三蒼。

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作黃帝史官,記動記言,鼻祖神靈明四目;
下聯:開元公爾雅,釋詁釋訓,耳孫著述衍三蒼。

對聯備註:

(清-金衍宗《溫州倉聖祠聯》)

參考注釋

黃帝

(1).古帝名。傳說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少典 之子,姓 公孫 ,居 軒轅之丘 ,故號 軒轅氏 。又居 姬水 ,因改姓 姬 。國於 有熊 ,亦稱 有熊氏 。以土德王,土色黃,故曰 黃帝 。《易·繫辭下》:“ 神農氏 沒, 黃帝 、 堯 、 舜 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 孔穎達 疏:“ 黃帝 , 有熊氏 少典 之子, 姬 姓也。”《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 者, 少典 之子,姓 公孫 ,名曰 軒轅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裴駰 集解:“號 有熊 。” 司馬貞 索隱:“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 黃帝 ,猶 神農 火德王而稱 炎帝 然也。” 郭沫若 《殘春及其他·殘春一》:“但是他那粉白色的皮膚,平滑無表情的相貌,好像是我們祖先傳來的一種烙印一樣,早使我知道他是我們 黃帝 的子孫了。”

(2).我國古代神話中的五天帝之一。指中央之神。《禮記·月令》:“﹝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 黃帝 ,其神 后土 。”《史記·天官書》:“ 黃帝 行德,天夭為之起。” 張守節 正義:“ 黃帝 ,中央 含樞紐 之帝。” 宋 高似孫 《緯略》卷八:“《洛書》曰: 蒼帝 起,青雲扶日; 赤帝 起,赤雲扶日; 黃帝 起,黃雲扶日; 白帝 起,白雲扶日; 黑帝 起,黑雲扶日。”

史官

[historiographer] 被任命撰寫一個國家、集團或機構的歷史或系統地記載它們的人;也指古代朝廷中負責整理編纂前朝史料史書和蒐集記錄本朝史實的官員

記動

猶記事。 宋 陸佃 《除中書舍人丞相荊公啟》:“濡螭頭而記動,方愧超踰;批鳳尾以代言,更驚塵竊。” 清 馮景 《駁<蔡仲之命>序中七字》:“乃知 蔡叔 獲罪事蹟,當時自另詳記動之史,何必贅入《蔡仲之命》邪?”參見“ 記事 ”。

記言

記錄言論。《漢書·藝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 南朝 梁 沉約 《到著作省謝表》:“珥筆史觀,記言文府。” 唐 劉知幾 《史通·曲筆》:“此又記言之奸賊,載筆之凶人,雖肆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 楊樹達 《古書疑義舉例續補·記言省曰字例》:“凡記言用‘曰’,此通例也;然古書中多有不用‘曰’字者。”

鼻祖

[father;founder;the earliest ancestor;originator] 始祖,比喻創始人

有周氏之 蟬嫣兮,或鼻祖於 汾隅。——《漢書·揚雄傳》

靈明

(1).指太陽的御者 羲和 。 漢 焦贛 《易林·噬嗑之鼎》:“三足孤烏,靈明為御。”

(2).神靈,神明。 唐 韓愈 《祭湘君夫人文》:“伏以祠宇毀頓,憑附之質,丹青之飾,暗昧不圭,不稱靈明。”

(3).明潔無雜念的思想境界。 南朝 梁 江淹 《效阮公詩》之四:“宿昔秉心誓,靈明將見期。” 宋 蘇轍 《勸子瞻修無生法》詩:“除卻靈明一一空,年來丹灶漫施功。” 明 屠隆 《綵毫記·仙翁指教》:“須要外示放曠,內寶靈明,必能返轡上清,逍遙碧落。”

(4).通靈明敏。 明 王守仁 《<大學>問》:“何謂心?身之靈明,主宰之謂也。” 明 張居正 《答西夏直指耿楚侗書》:“但此中靈明,雖緣涉事而見,不因涉事而有……知此心之妙,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者,初非由於外得矣!” 清 黃宗羲 《與友人論學書》:“先儒以靈明知覺為心,蓋本之乾知。”

(5).聰明,智慧。 晉 王珣 《歌太宗簡文皇帝》詩:“靈明若神,周淡如淵。” 清 黃宗羲 《姜友棠詩序》:“顧今之為詩者,才入雅道,便涉藝門……紛紜膠臈,自錮其靈明。” 李大釗 《<晨鐘>之使命》:“老輩之靈明,蔽翳於經驗。”

(6).指精神。 廖仲愷 《留訣內子》詩:“我身雖去靈明在,勝似屠門握殺刀。”

四目

(1).四隻眼睛;兩雙眼睛。《周禮·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 孫詒讓 正義:“黃金四目者,鑄黃金為目者四,綴之面閒,若後世假面具也。”《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 太清 無奈,四目相覷,怏怏走出去了。”

(2).能觀察四方的眼睛。《書·舜典》:“詢於四岳,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 孔 傳:“廣視聽於四方,使天下無壅塞。” 孔穎達 疏:“明四方之目,使為己遠視四方也。”《舊唐書·文苑傳下·唐次》:“尚復廣四目,周四聰,制理皆在於未萌,作范將垂於不朽。” 宋 范仲淹 《用天下心為心賦》:“視以四目,而明乎中外;聽以四聰,而達乎遠邇。”

開元

[kai yuan] 唐玄宗李隆基年號(713—741)

開元天寶之際。——宋· 蘇軾《教戰守》

爾雅

[Erya(Near Corretness)] 中國古代最早解釋詞義的專著,漢代學者綴輯而成。《漢志·爾雅》30篇,傳至今只有19篇。後世經學家多用以考證解釋儒家經典的 義意,遂成為《十三經》之一,注釋《爾雅》的有晉人郭璞(注)、宋人邢昺(疏)、清人邵晉涵(爾雅正義)、郝懿行(爾雅義疏)

詁釋

古言古語的解釋。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知難》:“然讀《史》《漢》之書,而察 徐廣 、 裴駰 、 服虔 、 應劭 諸家之詁釋,其間不得 遷 固 之意者,十常三、四焉。”

耳孫

《漢書·惠帝紀》:“上造以上及內外公孫耳孫有罪當刑及當為城旦舂者,皆耐為鬼薪白粲。” 顏師古 注引 應劭 曰:“耳孫者,玄孫之子也。言去其曾高益遠,但耳聞之也。”又引 李斐 曰:“耳孫,曾孫也。”又引 晉灼 曰:“耳孫,玄孫之曾孫也。” 顏師古 註:“耳孫,諸説不同。據《平紀》及《諸侯王表》,説 梁孝王 玄孫之耳孫。耳音仍……據《爾雅》:‘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昆孫,昆孫之子為仍孫。’從己而數,是為八葉,則與 晉 説相同。仍、耳聲相近,蓋一號也。”按,《類篇·耳部》:“昆孫之子為耳孫。”後多以“耳孫”泛指遠代子孫。 金 段成己 《題梁氏靜樂堂》詩:“ 叔敬 有耳孫,犖犖與時異。” 明 唐寅 《世壽堂》詩:“鷄窠小兒是鼻祖,鳩枝老子為耳孫。” 清 沉濤 《交翠軒筆記》卷四:“ 林霽山 《孤山》詩:‘耳孫今白髮,酹酒滿寒蕪。’” 章炳麟 《秦政記》:“ 明 制貴其宗室孽子,諸王雖不與政柄,而公卿為伏謁;耳孫疏屬,皆氣稟於縣官。”

著述

[write and compile] 撰寫;編著

從事著述

三蒼

同“ 三倉 ”。 宋 陸游 《讀書》詩:“《三蒼》奇字已殺青,九譯旁行方著録。” 清 顧炎武 《呂氏千字文序》:“蓋國小之書,自古有之。 李斯 以下,號為《三蒼》,而《急就篇》最行於世。” 清 王恪 《石鼓》詩:“奇文人嗜《三蒼》並,盈數天虧九鼎同。”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