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奠東南半壁,澤流上下大江,是將星,是福星,紫閣圖形,公名誠不朽矣; 道究六經四書,理窮西銘太極,何漢學,何宋學,緇帷侍讀,祖武常勉繩其。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功奠東南半壁,澤流上下大江,是將星,是福星,紫閣圖形,公名誠不朽矣;
下聯:道究六經四書,理窮西銘太極,何漢學,何宋學,緇帷侍讀,祖武常勉繩其。

對聯備註:

(清-江聲瀚《挽曾國荃聯》)

參考注釋

東南半壁

指東南半邊的江山。 清 杭世駿 《榕城詩話》卷下引 吳廷華 詩:“身經百戰兵不飢,士氣激發倍驍悍。以此克奏保障功,東南半壁推屏翰。” 清 王莘元 《星周紀事》:“風鶴之驚,千里一轍,幸 向軍門 (諱 榮 )提大兵東下,紮營 孝陵衛 ……東南半壁藉以支撐者七、八年。”

上下

(1) [high and low]∶高處和低處;上面和下面;職位上較高的和較低的人

上下同欲者勝。——《孫子·謀攻》

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范仲淹《岳陽樓記

(2) [old and young]∶輩分上較高的和較低的人

全家上下都很高興

(3) [up and down]∶從上面到下面

上下打量著這位陌生

(4) [relative superiority or inferiority]∶指程度上高低、優劣

不分上下

(5) [about]∶用在數量詞後,表示概數;左右

今年一畝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

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

(6) [bailiff in a feudal yamen]∶稱衙門中的差役

這般炎熱,上下只得擔待一步!——《水滸傳

大江

(1) [great river]∶大的江

(2) [Changjiang River (Yangtze River)]∶中國長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

龜蛇鎖大江。——mao99東《菩薩蠻·黃鶴樓》

將星

古人認為帝王將相與天上星宿相應,將星即象徵大將的星宿。《隋書·天文志》:“大將星搖,兵起,大將出。”《三國演義》第一○三回:“吾見將星失位, 孔明 必然有病,不久便死。” 清 惜秋 旅生 《維新夢·講武》:“纖雲四卷諸天浄,剩一點將星耿耿。”

福星

(1).指木星。古稱木星為歲星,所在主福,故稱。 唐 李商隱 《無愁果有愁曲北齊歌》:“東有青龍西bai9虎,中含福星包世度。”

(2).比喻能給大家帶來幸福希望的人。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臣職·轉運使》:“ 宋 鮮于侁 字 子駿 ……( 哲宗 )以 侁 為 東京 轉運使,比行, 司馬光 曰:‘福星往矣,安得如 侁 百輩布列天下乎!’又語人曰:‘今復以 子駿 為轉運誠恐非宜,然欲救東土之敝非 子駿 不可。此一路福星也。’”《水滸傳》第二四回:“若得娘子肯與老身做時,娘子是一點福星,何用選日?”《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四:“姑娘是一點福星,若在小庵,佛面上也增多少光輝,實是萬分之幸。”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卷二:“ 駱公 治吾 楚 十年,而吏民安堵,羣寇遠遁,此吾 楚 福星也。”

紫閣

(1).金碧輝煌的殿閣。多指帝居。 漢 崔琦 《七蠲》:“紫閣青臺,綺錯相連。” 南朝 梁 江淹 《宋故銀青光祿大夫孫夐墓銘》:“紫閣鹹趨,朱軒既履。” 明 高啟 《送王哲判官之上黨》詩:“朝辭紫閣下,暮宿 黃河 壖。”

(2).指仙人或隱士所居。 晉 陸雲 《喜霽賦》:“改 望舒 之離畢兮,曜六龍於紫閣。” 唐 張籍 《寄紫閣隱者》詩:“紫閣氣沉沉,先生住處深。”

(3). 唐 代曾改中書省為紫微省,中書令為紫微令。因稱宰相府第為紫閣。 唐 元稹 《酬盧秘書》詩:“夢雲期紫閣,厭雨別黃梅。” 明 高明 《琵琶記·官媒議婚》:“紫閣名公,黃扉元宰,三槐位里排列。”

圖形

(1) [figure]

(2) 畫像,圖繪形象

晶體的美麗的圖形

(3) 指描畫出物體的輪廓、形狀或外部的界限

幾何圖形

公名

同類事物的共稱。與“專名”相對。如鳥、獸是公名,而鴉、鵲、虎、豹為專名。 郭沫若 《文藝論集續集·革命與文學》:“這樣一來,我們可以知道文學的這個公名中包含著兩個範疇:一個是革命的文學,一個是反革命的文學。”

不朽

[live] 存在於人類的記憶或記載

人類願望通過他的行動而不朽,這是建立金字塔的特徵

六經

六部儒家經典。《莊子·天運》:“ 孔子 謂 老聃 曰:‘ 丘 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漢書·武帝紀贊》:“ 孝武 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顏師古 註:“六經,謂《易》、《詩》、《書》、《春秋》、《禮》、《樂》也。” 漢 以來無《樂經》。今文家以為“樂”本無經,皆包含於《詩》、《禮》之中;古文家以為《樂》毀於 秦始皇 焚書。參見“ 六藝 ”。

四書

[The Four Books] 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儒家經典

賈母因問 黛玉念何書。 黛玉道:“只剛念了《四書》。”——《紅樓夢》

太極

(1).古代哲學家稱最原始的混沌之氣。謂太極運動而分化出陰陽,由陰陽而產生四時變化,繼而出現各種自然現象,是宇宙萬物之原。《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穎達 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2). 宋 代理學家則認為“太極”即是“理”。《朱子語類》卷七五:“太極只是一箇渾淪底道理,裡面包含陰陽、剛柔、奇耦,無所不有。”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

(3).謂天宮,仙界。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七二:“時路烏足爭?太極可翱翔。” 晉 葛洪 《抱朴子·吳失》:“園囿擬上林,館第僭太極。”《雲笈七籤》卷八:“太極有元景之王,司攝三天之神仙者也。”

漢學

(1) [the Han school of classical philology]∶漢代人研究經學著重名物、訓詁,後世因稱研究經、史、名物、訓詁、考據之學為漢學

(2) [sinology]∶對中國的研究,尤指關於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和風俗習慣的研究

宋學

主要指 宋 儒理學,同漢學相對。漢學專重訓詁,宋學以義理為主,亦稱理學。《宋史》為 周敦頤 、 程頤 、 朱熹 等人特立道學傳,故又稱道學。後來 元 、 明 、 清 的理學也稱宋學。宋學以“理”為天地萬物的本源,以三綱五常為核心,雖標榜 孔 孟 之道,但亦參以佛、道之說。其代表人物有 周敦頤 、 程頤 、 程顥 、 朱熹 、 陸九淵 等。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平心而論, 王弼 始變舊説,為宋學之萌芽。” 清 江藩 《宋學淵源記》卷上:“為宋學者,不第攻 漢 儒而已也,抑且同室操戈矣。” 嚴復 《救亡決論》:“固知處今而談,不獨破壞人才之八股宜除,舉凡宋學漢學,詞章小道,皆宜且束之高閣也。”參閱 清 黃宗羲 《宋元學案》、《明儒學案》。

緇帷

林木繁茂之處。《莊子·漁父》:“ 孔子 游乎緇帷之林。” 成玄英 疏:“緇,黑也。 尼父 遊行天下,讀講《詩》《書》,時於江濱,休息林籟,其林鬱茂,蔽日陰沉,布葉垂條,又如帷幕,故謂之緇帷之林也。”後因以為高人賢士講學之典。 唐 吳筠 《高士詠·通元真人》:“已陳緇帷説,復表滄浪謡。” 清 顧炎武 《過張貢士爾岐》詩:“緇帷白室覩風標,為嘆斯人寂寥。”

侍讀

(1).陪侍帝王讀書論學或為皇子等授書講學。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法從清望·侍讀》:“ 唐明皇 開元 三年七月,敕每讀史籍中有闕,宜選耆儒博碩一人,每日侍讀。故 馬懷素 褚元量 更日入直,此侍讀之始也。”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序》:“如 班令史 之侍讀禁中而作《bai9虎通》, 蔡邕 之校 漢 典而作《獨斷》是也。” 清 葉廷琯 《吹網錄·立忠王璵為太子》:“蓋 昭成 方娠, 説 侍讀東宮,知其異事。”

(2).古代官名。為帝王、皇子講學之官。其職務與侍讀學士略同,然級別較其為低。 宋 有翰林侍讀之官, 明 清 沿置翰林院侍讀。亦作為侍讀學士之省稱。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一》:“上在東宮嘗與諸侍讀並 叔文 論政。”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八:“先君讀 山谷 《乞貓詩》,嘆甚妙。 晁以道 侍讀在坐。”《儒林外史》第三四回:“ 遲衡山 道:‘是那位 高老先生 ?’ 季葦蕭 道:‘是 六合 的現任翰林院侍讀。’”參見“ 侍讀學士 ”、“ 侍讀博士 ”。

(3).古代官名。 南北朝 唐 宋 諸王屬官,有侍讀,侍講。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 梁 世有一侯,嘗對 元帝 飲謔,自陳‘痴鈍’,乃成‘颸段’…… 元帝 手教諸子侍讀,以此為誡。”

(4).古代官名。 清 代內閣所置官。掌勘對本章、檢校簽票。參見《清通志·職官一》。

祖武

謂先人的遺蹟、事業。武指步武,足跡。《詩·大雅·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 鄭玄 箋:“戒慎其祖考所履踐之跡。” 朱熹 集傳:“武,跡也。” 北周 庾信 《周祀宗廟歌·皇夏四》:“百靈光祖武,千年福考孫。” 宋 范成大 《三登樂》詞之四:“人笑此翁,又來訪古。況五湖、元自有,扁舟祖武。” 明 宋濂 《重刊<貞觀政要>序》:“ 文宗 踐位,始喜讀而篤行之。 太和 初,政燦然可觀,雖未能如 貞觀 之治,亦可謂能法其祖武者矣。” 蔡東藩 《清史通俗演義》第四九回:“ 乾隆 中葉以來,久不行獻俘禮,此次擒獲 張格爾 , 道光帝 思繩祖武,踵行盛舉,遣官告祭太廟,親御午門樓受俘。”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