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樓高聳有名流三字留題偶來山頂聽雞鳴好景當前不讓他掃葉幽棲勝棋遺蹟 六代銷沉盡過客千秋憑弔自古石頭稱虎踞雄圖未已請看那台城廢址辱井枯泉

名勝南京

對聯全文

上聯:一樓高聳有名流三字留題偶來山頂聽雞鳴好景當前不讓他掃葉幽棲勝棋遺蹟
下聯:六代銷沉盡過客千秋憑弔自古石頭稱虎踞雄圖未已請看那台城廢址辱井枯泉

對聯備註:

(南京:雞鳴寺豁蒙樓。一樓:清代光緒年間)

參考注釋

高聳

[stand tall and erect;tower] 高高地直立

一個高聳壯觀的塔尖

在遠處高聳的山峰

桅桿高聳

有名

[well-known;famous;celebrated] 出名;名字大家所知

有名的科學家

三字

(1).指古字、篆、隸三種字型。《北史·劉芳傳》:“昔 漢 世造三字石經於太學,學者文字不正,多往質焉。”

(2).知制誥的別稱。 宋 陳師道 《何郎中出示黃公草書》詩:“一官早要稱三字,二鬢何須著兩毛。”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別名》:“ 唐 人好以它名標榜官稱……‘知制誥’為‘三字’。”

(3).指“莫須有”三字。 清 趙翼 《岳祠銅爵》詩:“獄冤雖已昭三字,家祭終非告兩 河 。”參見“ 三字獄 ”。

留題

[comments written after visiting a place] 參觀或遊覽時寫下觀感、意見等

留題本

山頂

[peak] 通指山的最高部位。按形態可分為平頂、圓頂、尖頂(又稱山峰),在地形圖上一般比較主要的山頂注有高程和表示凸起或凹入的示坡線

雞鳴

(1).雞叫。常指天明之前。《詩·鄭風·風雨》:“風雨淒淒,雞鳴喈喈。” 南朝 宋 鮑照 《行藥至城東橋》詩:“雞鳴關吏起,伐鼓早通晨。” 清 顧炎武 《燕中贈錢編修秉鐙》詩:“ 燕 市雞鳴動客輪,九門馳道足黃塵。” 魯迅 《秋夜有感》詩:“中夜雞鳴風雨集,起然菸捲覺新涼。”

(2).《世說新語·賞譽》“ 劉琨 稱 祖車騎 為朗詣” 劉孝標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 逖 ( 祖逖 )與司空 劉琨 俱以雄豪著名。年二十四,與 琨 同辟 司州 主簿,情好綢繆,共被而寢。中夜聞雞鳴,俱起,曰:‘此非惡聲也。’每語世事,則中宵起坐,相謂曰:‘若四海鼎沸,豪傑共起,吾與足下相避中原耳。’”事又見《晉書·祖逖傳》。後以“雞鳴”為身逢亂世當及時奮起之典。 唐 李白 《宣城送劉副使入秦》詩:“虎嘯俟騰躍,雞鳴遭亂離。”

好景

(1).美好的景色。 前蜀 魏承班 《木蘭花》詞:“遲遲好景煙花媚,曲渚鴛鴦眠錦翅。” 宋 柳永 《雨霖鈴》詞:“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五:“對許多好景,觸目是斷腸詩。” 元 劉秉忠 《寄友人》詩:“好景與時渾易過,可人和月只難圓。”

(2).好的景況。如:好景不常。

當前

[here and now;nowadays;at present] 目前;現在

人的職責就在於完成當前的任務

不讓

(1)

[not decline]∶不遜讓;不推辭

當仁不讓

(2)

[not allow]∶不同意,不許

我想幫幫忙,他還不讓呢

掃葉

喻校勘書籍。 傅增湘 《藏園群書題記·校<北夢瑣言>跋》:“余始得 萬曆 本,重其版刊為諸家目録所未載,恆深自珍祕,而孰知其有竄亂卷第之弊?繼見 盧 刊依 葉 校訂正,文字視 商 本為善,正嘉其掃葉之功,而孰知其有妄補標題之弊?”按,前人有“校書如塵埃風葉,隨掃隨有”之語。見四部叢刊本《戰國策校注》序附言。

幽棲

(1).幽僻的棲止之處。 唐 王昌齡 《過華陰》詩:“羇人感幽棲,窅映轉奇絶。” 宋 范仲淹 《與孫元規書》:“肺疾未愈,賴此幽棲,江山照人,本無他望,以此為多。” 明 練子寧 《二月望日與饒隱君游玉笥山》詩:“上有 梅仙 採藥之幽棲,下有 蕭雲 讀書之故基。”

(2).隱居。《宋書·隱逸傳·宗炳》:“ 南陽 宗炳 、 雁門 周續之 ,並植操幽棲,無悶巾褐,可下辟召,以禮屈之。” 唐 白居易 《與僧智如夜話》詩:“懶鈍尤知命,幽棲漸得朋。” 魯迅 《故事新編·採薇》:“這確是一座好山……是理想的幽棲之所。”

遺蹟

[historical remains;vestige;trace] 前人留下的痕跡

瞻顧遺蹟。——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六代

(1).指 黃帝 、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晉書·樂志上》:“ 周 始二《南》,《風》兼六代。昔 黃帝 作《雲門》, 堯 作《鹹池》, 舜 作《大韶》, 禹 作《大夏》, 殷 作《大濩》, 周 作《大武》,所謂因前王之禮,設俯仰之容,和順積中,英華發外。” 南朝 梁 任昉 《天監三年策秀才文》之一:“因六代之樂,宮判始辨。” 章炳麟 《文學說例》:“雖然,六代之樂,今盡崩阤。”

(2).指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 漢 。《資治通鑑·魏明帝景初元年》:“然歷六代而考績之法不著,關七聖而課試之文不垂。” 胡三省 註:“六代, 唐 、 虞 、 夏 、 商 、 周 、 漢 。”

(3).指 夏 、 殷 、 周 、 秦 、 漢 、 魏 。 三國 魏 曹冏 有《六代論》,論 夏 、 殷 、 周 、 秦 、 漢 、 魏 興衰之由。文見《三國志·魏志·武文世王公傳論》 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南齊書·高祖十二王傳論》:“若夫六代之興亡, 曹冏 論之當矣。”

(4).指 三國 吳 、 東晉 和 南朝 之 宋 、 齊 、 梁 、 陳 。 唐 李白 《留別金陵諸公》詩:“六代更霸王,遺跡見都城。” 宋 賀鑄 《水調歌頭·台城游》詞:“南國本蕭灑,六代浸豪奢。” 清 顧炎武 《贈鄔處士繼思》詩:“筇穿 北固 雪,艇迷 京口 煙。六代江山好,愁來恣搜討。” 魯迅 《無題》詩之一:“六代綺羅成舊夢, 石頭城 上月如鉤。”

銷沉

(1).猶消沉。謂衰退沒落。《北齊書·文宣帝紀》:“《禮》雲《樂》雲,銷沉俱振。” 金 元好問 《潁水》詩:“勝概銷沉幾今昔,中年登覽足裴哀。”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第一節:“儒學統一雲者,他學銷沉之義也。” 魯迅 《華蓋集·忽然想到(十一)》:“各樣同盟於是暫別,喊聲於是低微,運動於是銷沉,刊物於是中輟。”

(2).指使衰退沒落。 李大釗 《民彝與政治》:“錮蔽其聰明,夭閼其思想,銷沉其志氣桎梏其靈能。”

(3).消逝消失。 唐 杜牧 《登樂遊原》詩:“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 元 王學文 《綺寮怨》詞:“當日登臨,都化作夢銷沉。” 魯迅 《書信集·致鄭振鐸》:“譬如 陳師曾 、 齊白石 所作諸箋,其刻印法,已在 日本 木刻專家之上,但此事恐不久也將銷沉了。”

(4).埋沒無聞。 宋 葉適 《祭陳益之待制文》:“銷沉至死,有困無亨。”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五篇:“蓋於諸女,悲其銷沉,爰託稗官,以傳芳烈。”

(5).凋落,死亡。 明 邵璨 《香囊記·酬恩》:“故舊銷沉,往事難論。” 清 葉燮 《集吳天章傳清堂感舊限紅字》詩:“廿載銷沉各老翁,江鄉舊館酹殘紅。”

過客

[passing traveller] 過路的人

穰歲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愛過客也,多少之實異也。——《韓非子·五蠹》

千秋

(1) [a thousand years]∶千年

(2) [a long long time]∶歲月久遠

(3) [birthday]∶生日。敬辭,指人的壽辰

今日老祖宗千秋,奶奶生氣,豈不惹人議論?——曹雪芹《紅樓夢》

憑弔

[visit and ponder on the past] 面對遺蹟、墳墓等懷念[古人或舊事]

巴丘終命處,憑弔欲傷情。——《三國演義

自古

(1).從古以來。《詩·小雅·甫田》:“我取其陳,食我農人,自古有年。”《論語·顏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宋 歐陽修 《定風波》詞:“任是好花須落去,自古。”

(2).泛指從前。 清 劉大櫆 《送張福清序》:“昔在自古, 閩 粵 不齒於上國。”

石頭

(1) [stone]∶ 大小、形狀不定的礦物質凝結物;岩石

滾下山的石頭

(2) [stone city]∶石頭城,今之南京

虎踞

(1).如虎之蹲踞。比喻人物威武。 宋 李石 《續博物志》卷十:“ 商容 與 殷 民觀 周 師之入……見 太公 ,曰:‘吾新君也。’ 容 曰:‘非也。其人虎踞而鷹趾,當敵將眾,威怒自倍。’”

(2).喻指地形的雄壯險要。《太平御覽》卷一五六引 晉 張勃 《吳錄》:“ 劉備 曾使 諸葛亮 至京,因觀 秣陵 山阜,乃嘆曰:‘ 鐘山 龍蟠, 石頭 虎踞,帝王之宅也。’” 唐 李白 《金陵歌送別范宣》:“ 石頭 巉巖如虎踞,凌波欲過滄 江 去。”

(3).形容怪石雄偉之狀。 唐 王績 《游北山賦》:“石當階而虎踞,泉度牖而龍吟。”

雄圖

[great ambition;grandiose plan] 宏大的謀略

雄圖大業

未已

不止;未畢。《詩·秦風·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唐 韓愈 《天星送楊凝郎中賀正》詩:“正當窮冬寒未已,借問君子行安之?” 宋 周邦彥 《驀山溪·大石》詞:“落日媚 滄洲 ,泛一棹、夷猶未已。” 明 劉基 《漫成》詩之二:“一寸愁心千萬里,不見行人應未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二人喜其詞致,談至月上未已。”

台城

(1).古代守城拒敵的設備。《墨子·備高臨》:“羊黔者,將之拙者也,足以勞卒,不足以害城。守為臺城,以臨羊黔,左右出,巨各二十尺,行城三十尺。” 孫詒讓 間詁:“臺城,即行城也……此行城,編連大木,橫出兩旁,故亦謂之距。”參見“ 行城 ”。

(2). 六朝 時的禁城。 宋 洪邁 《容齋續筆·台城少城》:“ 晉 宋 間謂朝廷禁省為臺,故稱禁城為臺城。”按, 晉 之“臺城”,在今 南京市 雞鳴山 南 乾河沿 北,其地本 三國 吳 後苑城 , 東晉 成帝 時改建作新宮,遂為宮城。歷 宋 、 齊 、 梁 、 陳 ,皆為台省(中央政府)和宮殿所在地,因專名 台城 。 宋 陳亮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 臺城 在 鍾阜 之側,其地據高臨下,東環平岡以為固,西城 石頭 以為重,帶 玄武湖 以為險,擁 秦淮 、 清溪 以為阻。”

廢址

已荒廢的故址。 清 邵長蘅 《夜遊孤山記》:“ 宋 賈似道 後樂園 廢址,在今 葛嶺 。”

辱井

井名。 隋 軍入 陳 , 陳後主 與 張 孔 二妃出 景陽殿 ,逃入 景陽井 , 隋 軍出之。後稱 景陽井 為 辱井 。 宋 王安石 《次韻登微之高齋有感》:“臺殿荒墟 辱井 堙,豪華不復見 臨春 。” 李壁 註:“ 辱井 ,即 景陽宮 井。”

枯泉

(1).乾涸的泉。亦泛指乾涸的水源。《南史·梁紀中·武帝》:“帝望陵流涕,所霑草皆變色。陵傍有枯泉,至是而流水香潔。” 宋 葉適 《謝除寶謨閣直學士提舉鳳翔府上清太平宮表》:“臣力耕朽壤,勤鑿枯泉,空有胼手胝足之勞,曾無曝背食芹之獻。”

(2).喻思路枯絕。 宋 蘇轍 《讀舊詩》詩:“老人詩思如枯泉,轆轤不下罋盎乾。”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