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許詩成風雨驚,為平生硬語愁吟,開得宋賢兩派; 莫言地僻經過少,看今日寒泉配食,遠同吳郡三高。

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自許詩成風雨驚,為平生硬語愁吟,開得宋賢兩派;
下聯:莫言地僻經過少,看今日寒泉配食,遠同吳郡三高。

對聯備註:

(清末近現代初-王闓運《杜甫草堂聯》)

參考注釋

自許

自誇;自我評價。《晉書·殷浩傳》:“ 溫 既以雄豪自許,每輕 浩 , 浩 不之憚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有一俊士,自許史學,名價甚高。” 唐 韓愈 《縣齋有懷》詩:“誰為傾國媒,自許連城價。”《明史·馬林傳》:“ 林 雅好文學,能詩工書,交遊多名士,時譽籍甚,自許亦甚高。”

風雨

(1).風和雨。 宋 蘇軾 《次韻黃魯直見贈古風》之一:“嘉穀臥風雨,稂莠登我場。”《醒世恆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風雨蕭蕭夜正寒,扁舟急槳上危灘。”

(2).颳風下雨。《書·洪範》:“月之從星,則以風雨。”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四:“王悲思之,遣往視覓,天輒風雨,嶺震雲晦,往者莫至。”

(3).比喻危難和惡劣的處境。《漢書·朱博傳》:“﹝ 朱博 ﹞稍遷為功曹,伉俠好交,隨從士大夫,不避風雨。”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事實上 愫方 哀憐他,沉默地庇護他,多少憂煩的事隱瞞著他,為他遮蔽大大小小無數次的風雨。”參見“ 風雨如晦 ”。

(4).比喻紛紛的議論和各種各樣的傳說。《文匯報》1992.2.15:“ 周 余 離婚,被毫不留情新聞界大肆渲染,重筆濃墨,鬧得滿城風雨。”參見“ 滿城風雨 ”。

生硬

(1) [stiff]∶不自然;不純熟

他一一去看剛才做過手術的傷員,用生硬的中國直接問:“好不好?”——《截肢和輸血》

(2) [untender]∶態度和方式上不柔和、不溫順

作風生硬

(3) [dry] [美術]∶外形缺乏優美線條和色彩變化不柔和

愁吟

哀吟。 唐 薛能 《西縣作》詩:“從此漸知光景異,錦都迴首盡愁吟。” 宋 戴復古 《題徐京伯通判北征詩卷》詩:“此志無人共,愁吟兩髩絲。” 清 朱彝尊 《高陽台》詞:“鍾情怕到相思路,盼長隄草盡紅心。動愁吟,碧落黃泉,兩處誰尋?”

言地

言官的職位。 宋 葉適 《劉建翁墓志銘》:“ 建翁 既為上下信服,同時有作邑者,內不善為正字,其人適在言地,誣奏罷之。”

經過

(1) [through]∶通過

到現在大約經過六、七人之手

(2) [course]∶經歷的過程

事情的全部經過

(3) [pass]∶從某處過

這汽車經過北海公園嗎?

今日

(1).本日;今天。《孟子·公孫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唐 韓愈 《送張道士序》:“今日有書至。”《水滸傳》第四五回:“ 楊雄 道:‘兄弟何故今日見外?有的話,但説不妨。’”《兒女英雄傳》第三回:“ 華忠 説:‘今日趕不到的;他連夜走,也得明日早上來。’”

(2).目前;現在。《穀梁傳·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 ,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駱賓王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清 黃遵憲 《台灣行》:“今日之政民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韋護》第一章:“然而她們卻痛叱 中國 今日之所謂新興的、有智識婦女。”

寒泉

(1).清冽的泉水或井水。《易·井》:“井洌寒泉,食。” 晉 左思 《招隱詩》之二:“前有寒泉井,聊可瑩心神。” 唐 王昌齡 《行路難詩》:“雙絲作綆繫銀瓶,白尺寒泉轆轤上。”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忠魂入夢》:“遂聳身投井死,土人義之,遂閉塞井,闌上加黃土,因近官衙,不敢作殯宮墓道,然亦不忍再酌寒泉,遂築如平阜。”

(2).《詩·邶風·凱風》:“爰有寒泉,在 浚 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詩序謂“美七子能盡其孝道,以慰其母心”。後世遂以“寒泉”為子女孝敬母親的典故。《文選·潘岳<寡婦賦>》:“覽寒泉之遺嘆兮,詠《蓼莪》之餘音。” 呂向 註:“《詩》云:‘爰有寒泉,在 浚 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孝子思養其親,故覽詠是篇而有遺嘆。” 南朝 齊 謝朓 《齊敬皇后哀策文》:“思寒泉之罔極兮,託彤管於遺詠。”參見“ 寒泉之思 ”。

(3).猶黃泉,九泉。 唐 王勃 《為原州趙長史為亡父度人表》:“但臣霜露之感,瞻彼岸而神銷;烏鳥之誠,俯寒泉而思咽。” 蔣清翊 註:“寒泉,今指黃泉。”

(4).古代泉名。在今 湖南 祁陽縣 境內。 唐 元結 《寒泉銘序》:“ 湘江 西峯 直 平陽 江口,有寒泉出於石穴……其水本無名稱也,為其當暑大寒,故命曰 寒泉 。”

配食

祔祭;配享。《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 武帝 崩,大將軍 霍光 緣上雅意,以 李夫人 配食,追上尊號曰 孝武皇后 。”《南史·臧燾傳》:“ 晉孝武帝 追崇庶祖母 宣太后 ,議者或謂宜配食 中宗 。” 清 李重華 《道古》詩:“我嗟衛道人,曾未預配食。”

三高

(1).三名高士。 南朝 梁 何胤 及其兄 求 、 點 皆隱居不仕,世稱 何氏 三高。見《南史·何胤傳》。

(2).三名高士。 越 范蠡 、 晉 張翰 、 唐 陸龜蒙 皆 吳 人, 宋 時 吳江 以三人為三高,設 三高祠 祠之。 宋 周密 《齊東野語·鴟夷子見黜》:“ 吳江 三高亭 ,祠 鴟夷子皮 、 張季鷹 、 陸魯望 ,而議者以 子皮 為 吳 大仇,法不當祀。前輩有詩云:‘可笑 吳 痴忘 越 恨,卻夸 范蠡 作三高。’” 宋 姜夔 《石湖仙·壽石湖居士》詞:“ 松江 煙浦,是千古三高,游衍佳處。”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