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臬篆兩綰鹺綱,看如許頭銜,作福作威,貞乾以前真能幹; 降同知再任縣丞,竟倒持手版,逾趨逾下,豫生從此不聊生。

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權臬篆兩綰鹺綱,看如許頭銜,作福作威,貞乾以前真能幹;
下聯:降同知再任縣丞,竟倒持手版,逾趨逾下,豫生從此不聊生。

對聯備註:

(清-《嘲許貞乾聯》)

參考注釋

鹺綱

鹽綱。舊時成批運輸食鹽的組織。 清 謝元淮 《鹺言》詩之二:“鹺綱首 兩淮 ,藏富為外府。”

如許

(1) [so]∶多么,這么

花兒美如許

(2) [so many/much]∶如此多,那樣多

這狗官竟貪污了如許資財

行路如許難,誰能不華發。——宋· 范成大《盤龍驛》

頭銜

[title;label] 指官銜、學銜等稱號

作福作威

原指國君專行賞罰,獨攬威權。後用以形容自尊大,濫用權勢。

貞乾

亦作“ 貞榦 ”。1.《易·乾》:“貞者,事之乾也。” 孔穎達 疏:“言天能以中正之氣,成就萬物,使物皆得幹濟。”因以“貞乾”喻支柱,骨幹。亦指能負重任、成大事的賢才。《莊子·列禦寇》:“ 魯哀公 問乎 顏闔 曰:‘吾以 仲尼 為貞乾,國其有瘳乎!’” 王先謙 集解引 宣穎 曰:“貞,同楨。” 漢 王充 《論衡·語增》:“夫三公鼎足之臣,王者之貞乾也。” 唐 權德輿 《送商州崔判官序》:“今二千石以宗室貞乾,自中臺郎出守,首辟 博陵 崔君 。” 明 文徵明 《鄉里祭沉都憲文》:“國失貞榦,鄉無老成。”

(2).忠貞幹練;賢能。 晉 袁宏 《後漢紀·桓帝紀上》:“太尉 喬 曰:‘古之明君,皆以用賢賞罰為務;失國之主,其朝豈無貞乾之臣,典誥之篇哉?’”《晉書·謝琰傳》:“ 琰 字 瑗度 ,弱冠,以貞乾稱,美風姿。” 元 王惲 《凝寂大師衛輝路道教都提點張公墓碣銘》:“ 貞常真人 以師貞乾有節,命知宮事。”

(3).指經冬不凋、質地堅緻的竹、木。 三國 吳 楊泉 《織機賦》:“貞乾修梓,名匠騁工。” 元 虞集 《大龍翔集慶寺正殿小上樑文》:“上棟下宇,方締構於良工;細桷大杗,並具材於貞榦。”

(4).借指強壯的體魄。

以前

[onetime former;previous] 指時間上某點、某個轉折或某個事件之前

今三世以前。——《戰國策·趙策》

神農以前。——《史記·貨殖列傳》

視三十年以前。——清· 洪亮吉《治平篇》

真能

真正的才能。《列子·仲尼》:“知而忘情,能而不為,真知真能也。”

同知

(1).共知。《莊子·知北游》:“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

(2).猶參佐。《北齊書·高隆之傳》:“儀同三司 崔孝芬 以結婚姻不果,太府卿 任集 同知營構,頗相乖異, 瀛州 刺史 元晏 請託不遂,前後構成其罪,並誅害之。”

(3).官名。稱副職。 宋 代中央有同知閣門事、同知樞密院事,府州軍亦有同知府事、同知州軍事。 元 明 因之。 清 代唯府州及鹽運使置同知,府同知即以同知為官稱,州同知稱州同,鹽同知稱鹽同。《文獻通考·職官十二》:“ 淳化 二年, 王顯 出鎮, 張遜 知樞密院事,始以 溫仲舒 、 寇準 同知院,同知之名,自此始也。”《文獻通考·職官十二》:“知樞密院、同知院並正二名,知院掌佐天子執兵政,而同知院為之副。”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楔子:“小生姓 王 名 文舉 ,先父任 衡州 同知。”《紅樓夢》第二回:“這位 璉 爺身上現捐的是個同知,也是不肯讀書。” 王闓運 《陳景雍傳》:“ 漢陽 同知 張曜孫 者,以文學有重名於世。”

見解相同。知,“ 智 ”的古字。 漢 王充 《論衡·死偽》:“與世俗同知,則死人之實未可定也。”

縣丞

[assistant of county magistrate] 官名。始置於戰國,秦漢治置,典文書與倉獄,是縣令的主要助手。以後歷代皆置。職責略有不同

倒持

見“ 倒持泰阿 ”。

手版

[a tablet held before the breast by official when received in audience by the emporer] 古時官吏上朝或謁見上司時所拿的笏

手版倒持

從此

(1) [from this time on]∶從那個時候起

王大伯從此負擔更重了

(2) [thenceforward]∶從那個地方起或從那個時候起

不聊生

無法賴以生存。《戰國策·秦策四》:“百姓不聊生。”《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行十餘年,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新唐書·王世充傳》:“今伍伍相保,一家叛,舉伍誅。樵牧出入皆為限,公私不聊生。”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