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老重枌榆幸屆杖朝符古義 門庭多蘭桂差堪娛目養天和

壽聯分齡男壽12字壽聯

對聯全文

上聯:耆老重枌榆幸屆杖朝符古義
下聯:門庭多蘭桂差堪娛目養天和

對聯備註:

(鄭煜卿賀鄭義和壽)

參考注釋

耆老

[aged person] 年老而有地位的士

枌榆

(1).木名。《說文·木部》:“枌,榆也。” 段玉裁 註:“各本少‘枌’,淺人以為復字而誤刪之。枌榆者,榆之一種。”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渭水三》:“ 高祖 王 關中 ,太上皇思東歸,故象舊里,制茲新邑,立城邑,樹枌榆,令街庭若一。” 唐 皇甫冉 《太常魏博士遠出賊庭江外相逢因敘其事》詩:“里社枌榆毀,宮城騎吏非。”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五》:“枌榆養老之珍,今荒饉始食其皮。”

(2). 漢高祖 故鄉的里社名。《史記·封禪書》:“ 高祖 初起,禱 豐 枌榆社 。” 裴駰 集解引 張晏 曰:“社在 豐 東北十五里。或曰: 枌榆 ,鄉名, 高祖 里社也。”

(3).指 漢高祖 即位後,於 秦 故 驪邑 移置的 新豐縣 枌榆社 。見《西京雜記》卷二。後借指帝鄉或皇宮。 明 張居正 《宮殿紀》:“迨我皇上膺運龍飛,入踐皇極,固已化國為天下,猶以 枌榆 故里,王跡所興,睠懷不置。” 清 唐孫華 《夏日園居雜詠》之一:“樓通 花萼 連藩邸,地接 枌榆 總舊勛。”

(4).泛指故鄉。《南齊書·沉文季傳》:“惟桑與梓,必恭敬止,豈如明府亡國失土,不識 枌榆 。”《太平廣記》卷三四七引 唐 裴鉶 《傳奇·趙合》:“知君頗有義心,儻能為歸骨於 奉天城 南 小李村 ,即某家 枌榆 耳。”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喻坦之》:“同時 嚴維 、 徐凝 、 章八元 , 枌榆 相望,前後唱和,亦多詩集。” 清 鄭江 《西溪草堂圖》詩:“仙源在 枌榆 ,余胡久淹留?”

杖朝

《禮記·王制》:“八十杖於朝。”謂八十歲可拄杖出入朝廷。 唐 韓偓 《乙丑歲九月在蕭灘鎮書四十字》詩:“若為將朽質,猶擬杖於朝。”後用作八十歲的代稱。 清 趙翼 《初用拐杖》詩:“我年屆杖朝,卅載林下叟。”參見“ 杖家 ”。

古義

(1).古人立身行事的道理。《詩·鄭風·女曰雞鳴序》:“陳古義,以刺今不説德而好色也。” 孔穎達 疏:“陳古之賢士好德不好色之義。” 宋 蘇軾 《孔毅父妻輓詞》:“高風相賓友,古義仍兄弟。”

(2).古書的義理。《史記·酷吏列傳》:“ 湯 決大獄,欲傅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亭疑法。”《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古義弘深,聖問奧遠,非臣所能詳盡。” 清 龔自珍 《乙丙之際塾議第十七》:“大都君臣借天象傅古義,以交相儆也。”

(3).古人對經籍的傳統解釋。《漢書·儒林傳·丁寬》:“ 寬 至 雒陽 ,復從 周王孫 受古義,號《周氏傳》。”

(4).文字辭彙的古代意義楊樹達 《<古聲韻討論集>序》:“讀書必求其義,而古義寓於古音;以今音求古義,猶適 燕 代 而南其轅也。”

門庭

(1) [gate and courtyard]∶門前的空地;門口和庭院

(2) [faction]∶指家庭或門第

改換門庭

蘭桂

(1).蘭和桂。二者皆有異香,常用以比喻美才盛德君子賢人。《文選·劉琨<答盧湛>詩》:“虛滿伊何,蘭桂移植。” 呂向 註:“蘭桂,喻君子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省事》:“今世之所覩,懷瑾瑜而握蘭桂者,悉恥為之。” 盧文弨 補註:“蘭、桂,皆有異香。以喻懷才抱德之士,恥為若人之所為也。” 元 麻革 《密國公輓詞》:“零落傷蘭桂,孤高嘆鳳鸞。” 清 顧炎武 《哭顧推官》詩:“二子各英姿,文才比蘭桂。”

(2).比喻子孫。參見“ 蘭桂齊芳 ”。

差堪

略可。《天雨花》第四回:“兩人下拜齊聲哭,今日差堪報父親。” 魯迅 《書信集·致章廷謙》:“拙作銷路如常,捏捏腳膀,胖了不少,此則差堪告慰者也。” 茅盾 《動搖》六:“ 國光 自問沒有多大才力;只是肯負責,徹底去乾,還差堪自信。”

娛目

悅目。 漢 枚乘 《七發》:“練色娛目,流聲悅耳。” 三國 魏 曹植 《辯道論》:“若夫玄黃所以娛目,鑑鏘所以聳耳。”

天和

(1).謂自然和順之理;天地之和氣。《莊子·庚桑楚》:“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為然。”《莊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 成玄英 疏:“汝形容端雅,勿為邪僻,視聽純一,勿多取境自,然和理歸至汝身。”《淮南子·俶真訓》:“含哺而游,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於地德。” 唐 孟郊 《蜘蛛諷》詩:“萬類皆有性,各各稟天和。”《紅樓夢》第十六回:“且父母在家,思想女兒,不能一見,倘因此成疾,亦大傷天和之事。”

(2).謂人體之元氣。《文子·下德》:“目悅五色,口肥滋味,耳淫五聲,七竅交爭,以害一性,日引邪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奈治天下何!” 晉 葛洪 《抱朴子·道意》:“精靈困於煩擾,榮衛消於役用。煎熬形氣,刻削天和。” 宋 蘇軾 《和寄天選長官》詩:“虛懷養天和,肯徇奔走鬧。”《封神演義》第一百回:“ 李靖 等慰之曰:‘陛下當善保天和,則臣等不勝慶幸。’” 清 顧炎武 《寄子嚴》詩:“不幸喪厥明,猶能保天和。”

(3).天氣和暖。 明 何景明 《立春日作》詩之二:“鳥鳴知天曙,冰泮知天和。”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