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籍中亦有傳人花箋價重茗盌香濃節度久無聞請看萬里橋邊只剩校書遺蹟在 草堂外別開生面楊柳樓新枇杷巷古微之具真識試頌七言碑什也隨給事始名傳

名勝四川

對聯全文

上聯:樂籍中亦有傳人花箋價重茗盌香濃節度久無聞請看萬里橋邊只剩校書遺蹟在
下聯:草堂外別開生面楊柳樓新枇杷巷古微之具真識試頌七言碑什也隨給事始名傳

對聯備註:

(成都:黃炳焜題浣箋亭。節度:唐韋皋,曾任西川節度史)

參考注釋

樂籍

樂戶的名籍。古時官妓屬樂部,故稱。亦指樂戶或官妓。 唐 杜牧 《張好好》詩序:“ 好好 年十三,始以善歌來樂籍中。” 元 無名氏 《雲窗夢》第一折:“兩京詩酒客,煙花杖子頭。老身姓 鄭 ,是這 汴梁 樂籍。”《古今小說·眾名姬春風吊柳七》:“當日就喚老鴇過來,將錢八十千付作身價,替 月仙 除了樂籍。” 清 趙翼 《高郵吊毛惜惜》詩:“死忠事豈責蛾眉,樂籍偏成此段奇。”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七章:“她原是清白良家女子,持身甚嚴,並非出身樂籍,可以隨便欺負。”

傳人

[descendant;disciple] 接傳某一藝術流派風格的人;接班人,後代

龍的傳人

梅派傳人

花箋

精緻華美的箋紙。 南朝 陳 徐陵 《<玉台新詠>序》:“三臺妙跡,龍伸蠖屈之書;五色花箋, 河北 、 膠東 之紙。” 宋 孫光憲 《河傳》詞:“襞花箋,艷思牽,成篇。” 徐遲 《財神和觀音》:“他接過了稿紙來,那是他自己的造紙廠為他特製的花箋,上面的花紋是他自己的印製處給製版的。”

花牋:精緻華美的箋紙。 唐 黃滔 《秋色賦》:“ 潘岳 乃驚素髮,感流年,抽綵筆,疊花牋。” 唐 王建 《宮詞》之五:“內人對御疊花牋,繡坐移來玉案邊。”

節度

(1) [be moderate in]∶節制調度;部署

(2) [rule]∶規則;分寸

日月之行,有常節度

無聞

(1) [inglorious]∶沒有名聲;沒有成名

默默無聞

(2) [deaf]∶指耳聾

耳無聞,目無見

萬里

橋名。在 四川省 成都市 南。 唐 李吉甫 《元和郡縣圖志·劍南道上·成都縣》:“ 萬里橋 架 大江 水,在縣南八里, 蜀 使 費禕 聘 吳 , 諸葛 祖之。 禕 嘆曰:‘萬里之路,始於此行。’因以為名。” 唐 杜甫 《狂夫》詩:“ 萬里橋 西一草堂, 百花潭 水即滄浪。”

校書

1.校勘書籍。《後漢書·文苑傳上·傅毅》:“ 建初 中, 肅宗 博召文學之士,以 毅 為蘭臺令史,拜郎中,與 班固 、 賈逵 共典校書。”《三國志·蜀志·向朗傳》:“年踰八十,猶手自校書。” 宋 無名氏 《王氏談錄·校書》:“公言校書之例,它本有語異而意通者不取可惜,蓋不可決謂非昔人之意,俱當存之。” 清 王筠 《菉友肊說》:“刻書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校書者,列各本異文,纖悉必備也。”

2.古代掌校理典籍的官員。 漢 有校書郎中, 三國 魏 始置秘書校書郎, 隋 、 唐 等都設此官,屬秘書省。

3. 唐 胡曾 《贈薛濤》詩:“ 萬里橋 邊女校書,枇杷花下閉門居。” 薛濤 , 蜀 中能詩文的名妓,時稱女校書。後因以“女校書”為妓女的雅稱。亦省稱“ 校書 ”。 清 富察登崇 《燕京歲時記·財神廟》:“每至九月,自十五日起,開廟三日。祈禱相屬,而梨園子弟與青樓校書等為尤多。” 巴金 《家》九:“在祖父自己的詩集裡也曾有不少贈校書的詩句。”參閱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薛濤》。

遺蹟

[historical remains;vestige;trace] 前人留下的痕跡

瞻顧遺蹟。——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草堂

[thatched cottage] 草廬。隱者所居的簡陋茅屋

別開生面

(1) [in a novel way;break a new path] 另闢蹊徑開創新的形式或格局

妙妙,位置點染,別開生面,全非金陵舊派。——《桃花扇題畫》

(2) 生面:新的格局,新的面目。亦稱“另開生面”

楊柳

猶青樓,ji1院。《全元散曲·鬥鵪鶉·元宵》:“愛楊柳樓心殢酒,喜芙蓉帳里藏鬮。”

枇杷

[loquat] 亞洲的一種常綠喬木,現被栽培於大部分熱帶或ya1熱帶地區,其果實可用

真識

猶言真知灼見。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仇遠題保母帖詩》:“世人千金墨跡,眼前至寶同瓦礫,子能賞之乃真識。” 清 黃景仁 《清明後七日雨中宿浮槎寺》詩:“解留光yan1照我輩,真識遠勝千夫兼。”

七言

(1).指七字詩句。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句》:“六言七言,雜出《詩》、《騷》。”《隋書·音樂志上》:“《需雅》,八曲,七言。” 清 沉復 《浮生六記·閒情記趣》:“主考出五七言各一句,刻香為限,行立構思……十六對中取七言三聯,五言三聯。” 清 趙翼 《甌北詩話·杜少陵詩》:“凡七言多上四字相連,而下三字足之。” 魯迅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

(2).指七言詩。《漢書·東方朔傳》:“ 朔 之文辭,此二篇最善。其餘有《封泰山》……八言、七言上下,《從公孫弘借車》,凡 向 所録 朔 書具是矣。” 顏師古 注引 晉灼 曰:“八言、七言詩,各有上下篇。”《陳書·江總傳》:“好學,能屬文,於五言七言尤善。”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七言起於 漢武 柏梁 。”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十:“不知 唐 人五言工,不必再工七言也;古體工,不必再工近體也。”

給事

(1).處事;辦理事務。《國語·周語中》:“恭所以給事也,儉所以足用也……以恭給事則寬於死,以儉足用則遠於憂。” 宋 曾鞏 《都知制》:“門闈房闥之間,朝夕給事,非謹信忠篤,烏可處斯任哉!”

(2).供職。《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其父 鄭季 ,為吏,給事 平陽侯 家。” 唐 蘇鶚 《杜陽雜編》卷上:“而 朝恩 幼子曰 令徽 ,年十四五,始給事於內殿。上以 朝恩 故,遂特賜緑焉。”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 天聰 已前,鈞衡帷幄,悉任懿親,異姓儒臣,但令給事文館。”

(3).引申為侍奉。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四》:“ 東坡 讀《阿房宮賦》,至夜分猶不寐……有二老兵,皆 陝 人,給事左右,坐久,甚苦之。” 清 蒲松齡 《聊齋誌異·白於玉》:“有四麗人,斂袵鳴璫,給事左右。”

(4).官名。給事中的省稱。 唐 韓愈 《答劉正夫書》:“ 愈 於足下,忝同道而先進者,又常從游於賢尊給事,既辱厚賜,又安得不進其所有以為答也。”《古今小說·沉小霞相會出師表》:“只有一個 馬給事 ,天性絶飲。”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