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與生我同恩,蓼莪廢詠,梁木興悲,一老不慭遺,煢獨倍增孤露痛; 鞠人暨謀人並亟,三輔苦飢,八荒多事,九重方倚畀,禳祈莫挽大星沉。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知我與生我同恩,蓼莪廢詠,梁木興悲,一老不慭遺,煢獨倍增孤露痛;
下聯:鞠人暨謀人並亟,三輔苦飢,八荒多事,九重方倚畀,禳祈莫挽大星沉。

對聯備註:

(清-蕭允文《挽曾國荃聯》)

參考注釋

知我

(1).深切了解我。《詩·王風·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史記·管晏列傳》:“ 管仲 曰:‘吾始困時,嘗與 鮑叔 賈,分財利多自與, 鮑叔 不以我為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 鮑子 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王長史 云:‘ 劉尹 知我,勝我自知。’” 宋 蘇軾 《觀魚台》詩:“若信萬殊歸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魚。”

(2).器重我。《史記·刺客列傳》:“﹝ 豫讓 ﹞去而事 智伯 , 智伯 尊寵之……﹝ 豫讓 ﹞曰:‘嗟呼!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説己者容。今 智伯 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 智伯 ,則吾魂魄不愧矣。’”

蓼莪

《詩·小雅》篇名。此詩表達了子女追慕雙親撫養之德的情思。後因以“蓼莪”指對亡親的悼念。《後漢書·清河孝王劉慶傳》:“﹝諸王﹞常有《蓼莪》、《凱風》之哀。” 宋 蘇軾 《謝生日詩啟》:“《蓼莪》之感,迨衰老而不忘。” 明 夏完淳 《寒日掃墓》詩:“ 王褒 私教授,長起《蓼莪》哀。”

梁木

棟樑。亦以喻能負重任的人才。 晉 潘岳 《楊仲武誄》:“魂兮往矣,梁木實摧。” 宋 沉遘 《吳正肅公輓歌辭》之一:“蒼生方願治,梁木何先摧?” 清 方文 《嚴子餐招同王宇安等夜集有懷亡友子岸》詩:“梁木早見摧,惻焉傷我心。”參見“ 梁岳 ”。

一老

(1).指年高德劭之人。《詩·小雅·十月之交》:“不憖遺一老,俾守我王。”《左傳·哀公十六年》:“ 孔子 卒,公誄之曰:‘旻天不弔,不憖遺一老。’”

(2).泛稱老者。 唐 王維 《酬諸公見過》詩:“仰厠羣賢,皤然一老。” 宋 陳師道 《還里》詩:“向來千里聚,一老尚徜徉。”

(3).指元老。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昔 湯 入 夏 ,付國於 文祀 ; 西伯 之 殷 ,委國於一老。” 王闓運 《哀江南賦》:“既傷一老,申命元臣。”

不慭遺

不願留。《詩·小雅·十月之交》:“不憖遺一老,俾守我王。”後用作對大臣逝世表示哀悼之辭。 漢 蔡邕 《陳太丘碑文》:“天不憖遺老,俾屏我王。”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天不憖遺,奄見薨落。” 唐 高彥休 《唐闕史·丞相蘭公晚遇》:“及薨於位,上再興不憖遺之嘆,而廢常朝者三日,冊贈之禮,有加美焉。”亦省作“ 不憖 ”。 唐 顏真卿 《康使君神道》:“天乎不憖,其恨若何!”

倍增

(1) [multiply]∶成倍增加

來訪者倍增

(2) [redouble]∶變為兩倍大

人口倍增

孤露

(1).孤單無所蔭庇,指喪父,喪母,或父母雙亡。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少加孤露,母兄見驕,不涉經學。” 戴明揚 校注引 王棠 《知新錄》:“ 魏 晉 間人,以父亡為孤露。”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自茲已後,二親若在,每至此日(生日),常有酒食之事耳。無教之徒,雖已孤露,其日皆為供頓,酣暢聲樂,不知有所感傷。” 唐 韓愈 《祭李氏二十九娘子文》:“汝之警敏和靜,人莫及之,姿相豐端,不見闕虧,幼而孤露,其然何為?” 清 趙翼 《哭門人董東亭》詩:“孤露身真落葉如,曾憐少賤帶經鋤。”

(2).孤立暴露。 清 姚錫光 《東方兵事紀略·援朝篇》:“我 牙山 之兵,孤露無援。”

鞠人

窮困的人。《書·盤庚下》:“朕不肩好貨,敢恭生生,鞠人謀人之保居,敘欽。” 孔 傳:“我不任貪貨之人,敢奉用進進於善者,人之窮困,能謀安其居者,則我式序而敬之。” 孔穎達 疏:“鞠訓為窮,鞠人謂窮困人;謀人之保居,謂謀此窮人之安居。” 清 王夫之 《九昭》:“高臺夷以成蹊兮,憯不滿朝鞠人之谿壑。”

謀人

(1).為人謀劃。《書·盤庚下》:“朕不肩好貨,敢恭先生,鞠人謀人之保居,敘欽。” 孔 傳:“人之窮困,能謀安其居者,則我式序而敬之。”《南史·王思遠傳》:“ 思遠 謂曰:‘時事稍異,兄覺不?凡人多拙於自謀,而巧於謀人。’”

(2).猶謀士。《書·秦誓》:“惟古之謀人,則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謀人,姑將以為親。” 蔡沉 集傳:“古之謀人,老成之士也;今之謀人,新進之士也。”

三輔

(1). 西漢 治理京畿地區的三個職官的合稱。亦指其所轄地區。 漢 初京畿官稱內史, 景帝 二年分置左、右內史,與主爵中尉(後改都尉)合稱三輔。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主爵都尉為右扶風,右內史為京兆尹,左內史為左馮翊,治所皆在 長安 城中。《漢書·景帝紀》:“三輔舉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請之。” 顏師古 註:“此三輔者,謂主爵中尉及左右內史也。”《太平御覽》卷一liu2四引《三輔黃圖》:“ 武帝 太初 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以 渭城 以西屬右扶風, 長安 以東屬京兆尹, 長陵 以北屬左馮翊,以輔京師,謂之三輔。”

(2).泛稱京城附近地區為三輔。 明 何景明 《送張元德侍御巡畿內》詩:“三輔自來多寇盜,五陵今日更豪雄。” 清 黃遵憲 《天津紀亂》詩之一:“何堪三輔地,棼亂遂如絲。”

(3). 前燕 慕容儁 以 慕容恪 為輔國將軍, 慕容評 為輔弼將軍,左長史 陽騖 為輔義將軍,謂之三輔。見《資治通鑑·晉穆帝永和五年》。

苦飢

困於飢餓;很餓。 漢 賈誼 《新書·瑰瑋》:“即遇凶旱,必先困窮迫身,則苦飢甚焉。” 唐 杜甫 《杜鵑行》:“穿皮啄朽觜欲禿,苦飢始得食一蟲。” 唐 孟郊 《感傷》詩之二:“去去勿復道,苦飢形貌傷。”

八荒

[extremely remote areas beyond China] 又稱八方。最遠之處

縱有千古,橫有八荒。——清·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併吞八荒之心。——漢· 賈誼《過秦論》

多事

(1) [eventful]∶事故或事變多的

多事之秋

(2) [interfering]∶干涉別人的事

你不必多他的事

(3) [meddlesome]∶做多餘的或不應該做的事

他總愛多事

九重

(1).九層;九道。《楚辭·天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韓詩外傳》卷八:“ 齊景公 使人於 楚 , 楚王 與之上九重之臺。” 三國 魏 曹植 《當牆欲高行》:“願欲披心自説陳,君門以九重,道遠 河 無津。”

(2).泛指多層。 元 無名氏 《氣英布》第四折:“九重圍里往來,直似攛梭;萬隊營中上下,渾如走馬。”

(3).指天門;天。《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一·漢郊祀歌一》:“九重開,靈之斿,垂惠恩,鴻祜休。” 唐 李白 《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我皇手把天地戶, 丹丘 談天與天語。九重出入生光輝,東來 蓬萊 復西歸。”京劇《貴妃醉酒》:“好一似 嫦娥 下九重,清清冷落在 廣寒宮 。”

(4).指宮門。 漢 趙壹 《刺世疾邪賦》:“雖欲竭誠而盡忠,路絶險而靡緣。九重既不可啟,又羣吠之狺狺。”

(5).指宮禁,朝廷。 唐 盧綸 《秋夜即事》詩:“九重深鎖禁城秋,月過南宮漸映樓。”

(6).指帝王。 唐 李邕 《賀章仇兼瓊克捷表》:“遵奉九重,決勝千里。” 明 無名氏 《金雀記·作賦》:“明朝入禁中,奏聞九重。” 清 鈕琇 《觚賸續編·人觚》:“先是, 寶 ( 法寶 )出奔時,九重大怒,命大索天下。”

(7).指皇位。《敦煌曲子詞·酒泉子》:“隊隊雄軍驚御輦,驀街穿巷犯皇宮,祇擬奪九重。”

倚畀

謂倚靠信任。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續錄·內務府大員》:“﹝ 金簡 ﹞能調停於 和福 二相之間,使皆倚畀無防忌,亦初無建白也。” 章炳麟 《駁康有為革命書》:“ 曾 左 諸將,倚畀雖重,位在藩鎮,蕞爾彈丸,未參內政。”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二章:“陛下一覽 宇亮 奏疏,立即手詔嘉勉,命他迅赴前敵,代 盧象升 總督諸鎮援軍,與虜作戰,足見皇上對 宇亮 倚畀之重,期望之殷。”

大星

(1).星宿中大而亮者。《史記·天官書》:“心為明堂,大星天王,前後星子屬。” 司馬貞 索隱引《鴻範五行傳》“心之大星,天王也。前星大子;後星庶子。” 唐 韓愈 《東方半明》詩:“東方半明大星沒,獨有太白配殘月。”

(2).喻傑出的人物。 明 何景明 《挽謝中丞》詩:“誰看大星落,天柱使人哀。” 趙朴初 《周總理輓詩》:“大星落中天,四海波澒洞。”

(3).指啟明星。 明 高啟 《暫宿行營舟中》詩:“角聲未起大星低,夜靜寒營獨馬嘶。”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