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粿情思
作者:陳書琪 (字數:1100字作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清明粿在哪,牧童遙指廷坪村”。每到清明節,大人就會帶我回廷坪老家,會做各種各樣的美食,而我最喜愛的美食卻是傳統風味小吃:清明粿。
翠綠的顏色,油亮的金邊,隱隱約約呈現的“福”字,圓或方的身子,這就是清明粿簡單的外形。有的清明粿有著綠色的花邊,就像一個綠色的小墊子;有的清明粿綠中帶白,就像一塊碧綠的翡翠;有的清明粿印著大大的“福”字和花紋,好看極了。
清明粿由鼠麴草和珍珠糯米做成,鼠麴草長成後開一種黃色的小花,所以,老家的人們稱清明粿為“草花粿”。春天,鼠麴草悄悄地從土地里探出腦袋,人們便上山採集它們。不需半天時間,就可以採集一大籮筐。回到家之後,人們在草中挑揀出雜草和其他雜物,將翠綠的草清洗乾淨,然後倒入燒開的沸水中快速翻動,再撈出瀝乾待用。與此同時,在蒸籠里蒸好珍珠糯米,在等待珍珠糯米蒸熟蒸透的過程中,把瀝乾的鼠麴草倒在一個大石臼中,一個人掄起石錘捶打,另一個人配合翻攪,一會兒工夫,鼠麴草就被捶打成泥漿狀了。然後,再把蒸熟的珍珠糯米倒入石臼中一起捶打。這時依然是一人掄錘另一人翻轉被捶打的原料,還不時地等石錘舉起時快速用在熱水中浸過的手摸一下石錘,以便潤滑石錘,不讓糯米糰粘在石錘上。他們的動作十分和諧,配合得天衣無縫。只是一會工夫,大伙兒就大汗淋漓了。看大家忙得不亦樂乎,我既佩服又羨慕。幹完這些,大家拿出雕刻著精美圖案的模具,把石臼中捶打好的原料擠捏成圓形的小團,放入模具中用力一壓,這樣便形成了清明粿圓圓的身子,帶著美麗的花紋,漂亮極了。我們把印製好的清明粿擺放在一個大圓竹匾里,五個一疊,繞圈排列著,非常好看。
要吃時別忘了把它們放進鍋里加熱喔!加熱後的清明粿,軟中帶著幾絲彈性,捏在手中咬一口,再輕輕一拉,可以拔出綠絲來,夾著米香和草的清香,可好吃了。吃法也多種多樣呢,瞧,我碗裡裝的是原味的,小弟弟卻津津有味地吃著蘸糖的,哥哥吃的是油炸的……美味極了。
吃著吃著,我聽老人們說起清明粿的由來:在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二兒子晉文公在登上皇位之前,因為被人迫害離京出逃,有個叫介子推的大臣,始終跟著他。後來,在開國大典時晉文公忘了請介子推參加,介子推生氣了就躲在山上,不論怎么請他也不出來。有人想了個辦法,在山的三面放火,留一面讓他逃出山。可他就是不出來,最後被燒死了。晉文公為了紀念他,把放火的這天定為清明節,規定每年的這一天,人們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聰明的人們便用鼠麴草和著大米飯製作了這樣一種美食。
如果你們有機會,一定要來我的老家嘗嘗這美味的食品!
點評:本文通過優美生動的筆觸,寫出了清明粿的製作方法和美味以及清明粿的來歷,語言生動、流暢、自然,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是一篇優美的借物抒情美文。
■閩侯青口中心國小五年(2)班 陳書琪
指導老師: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