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狂人肖克利

時間追溯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那時的電子技術還未脫離“真空管”階段,而所謂開創真正的電子產業,也只不過是那些膽大妄為的科學家的一個美妙夢想而已。作為技術搖籃的矽谷在當時也還只是史丹福大學的一個普通的技術研究園區,除了有一家僅投資了500多美元成立的車庫公司惠普外,這裡幾乎空空如野。是“電晶體”技術的出現讓整個技術界為之一震,當它的發明人威廉?;肖克利(WilliamShockley)在AT&T的貝爾實驗中宣布一種可以替代“真空管”電子信號放大元件的新技術誕生後,電子技術終於找到了一個通向產業化的金光大道。用來生產晶片的原材料“矽”成為了新技術的象徵,矽谷之名由此得來並從此一路高飛。今天,半導體晶片產業已經形成了每年上千億美元的規模。肖克利因此成為了矽谷的最大功臣,精神意義中的“矽谷之父”,他不但被《時代》周刊評為了“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也因發明“電晶體”而獲得了195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然而,特立獨行的肖克利給人留下的印象卻相當複雜。一方面他是技術領袖,業界最應受到尊重的科學家。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傲慢、狂妄甚至是過於自大的麻煩製造者。許多曾與他一起工作過的人幾乎都會抱怨,“他是一個難以相處的人。”包括摩爾、諾伊斯(英特爾公司另一創使人)在內的一眾天才都曾受僱於他,也都因此離他而去。儘管如此,有著褒貶不一的評價的肖克利仍然在技術界占據著至高的地位。正如摩爾的評價,“他發明了‘電晶體’,捧紅了矽谷,開創了一個偉大的產業,我們都是受益者。”

與很多技術天才一樣,大學畢業後的肖克利也選擇進入麻省理工學院(MIT)攻讀博士學位。那時的他已經在學術界小有名氣,他的一些技術論文頻頻見諸報端。拿到博士學位後,他直接進入了貝爾實驗室,當時正值二次大戰爆發,他參與了美國最初的核武器研究,並在期間與人合作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個核反應堆。由於在軍事技術上的一系列貢獻,他還獲得了一枚國家勳章,並成為有史以來軍銜最高的科學家。二戰結束後,他順利地當上了貝爾實驗室的負責人,並把研究重點轉到了電子技術領域。

在當時,“真空管”是一種很普及的電子信號放大元件,但體積偏大、使用過程中溫度過高和壽命短的特點限制了它的使用範圍,肖克利決定研究一種新型固體元件來取代“真空管”。很快,他找來了兩位這方面的專家,幾經失敗後,他們終於在1947年11月底找到了最佳的替代品―點接電晶體(point-contact transistor),並在12月16日正式宣布“電晶體”誕生。所有的媒體都把這個發明稱為“奇蹟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電晶體技術。1948年,他的研發小組為電晶體技術申請了專利,1949年他又提出了結型電晶體概念(sandwich transistor),那是一種更小、更易散熱的矽晶片材料。一年後,結型電晶體研製成功,一場電子技術革命由此爆發。

1955年,高精矽晶片技術已相當成熟,電晶體收音機也是在那個時候問世的。在看到隱藏在矽晶片背後巨大的商業潛力後,肖克利辭去了貝爾實驗室的工作,在矽谷成立了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專門生產矽晶片電晶體。他招來了像摩爾、諾伊斯等這樣的技術天才,教他們如何生產高精矽晶片並套用在電子產品中。但由於缺乏管理經驗,以及總是抱有不切實際的想法最終讓他失去了市場機會,兩年後,那些技術天才紛紛離他而去,並帶著從他那裡學來的技術創辦了自己的公司。

圍繞著電晶體技術的公司越來越多,矽谷逐漸成為了技術創業的發源地,不過肖克利卻再也無法主宰技術市場。1963年,他賣掉了自己的公司,回到史丹福大學任教,徹底結束了商業生涯。不幸的是,肖克利患上了癌症,於 * 8月12日去世。“他為這個偉大的電子產業做出了難以估量的貢獻,”摩爾在《時代》周刊的撰文中寫到,“不論他本人擁有多少毀譽,但只要想到從大到超級計算機到小到一張普通電話卡無一不滲透著他的智慧時,毫無疑問,他永遠是技術界中受人尊敬的導師。”

矽谷狂人肖克利_矽谷狂人肖克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