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成才”與“境遇”
最近,在微信上讀到署名文章《絕境是人的一種醒悟和升華》。該文說:“假如你陷入了絕境,那么,你已得到上天的垂愛,將獲得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作者的出發點也許是激勵青少年不畏險境、奮發向上。但過分誇張“絕境”作用,而避談陷入“絕境”的風險,就可能誤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
誠然,成才與境遇有著密切關係。但成才並不意味著非得在逆境,也不是說逆境與成才無緣。“自古雄才多磨難”。對有志者而言,逆境較之順境更能得到磨礪;絕境似是窮途末路,但會激發人的超常求生能力,挑戰常人不可逾越的極限,得以“絕處逢生”。縱觀古今中外成就大業者,不少是在逆境中勇於向命運抗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屈原遭流放而賦《離騷》,司馬遷受宮刑乃著《史記》,失聰的貝多芬也憑藉頑強意志叩響了神聖的《命運》之門。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順境,人之所求,卻無法有求必應;逆境,人之所畏,卻往往不期而遇。人們一旦遭遇逆境、絕境,如果不是積極面對,而是畏懼不前、一蹶不振,就只能落個失敗者。唯有在順境中不驕不矜、在逆境中不屈不撓,坦然面對逆境,奮力搏起於絕境,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看,人們才把逆境、絕境當成“磨刀石”、“煉鋼爐”,在和平年代,則有意識地加大對青少年的“挫折”教育,引導他們投身艱苦環境鍛鍊,得以健康茁壯成長。
人們讚揚成功者在惡劣環境中的抗爭精神,目的在於激勵青少年勵志,並不主張可以輕易放棄順境,而投身惡劣環境。現實中,人們常敬慕那些在惡劣環境下成才的偉人、名家,卻少有知道成功背面付出的辛勞,甚至是以犧牲為代價!把身處逆境視為“上天的垂愛”就未免幼稚可笑了!試想,倘若在一個國度里使得許多人都陷入逆境、絕境,那會是優越的社會制度嗎?對那裡的人們會是幸事嗎?所以,一個文明健康的社會,既要培養人才具有堅強毅力以應對惡劣環境條件,更要為絕大多數人的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順境條件。而且在優越的順境中創造出驚人成就的,更是大有人在。
順境、逆境、絕境都是人們成長的環境,理當因人而異,不得一概而論,依個人意志為轉移。在現實生活中,在同樣的境遇下,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敗了,有些人沉淪了。這說明,人要贏得成功,外因固然重要,內因則起著決定作用。正如巴爾扎克所說:“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正確認識境遇與成才的辯證關係,充分激發人們駕馭境遇的能力,在順境中自省,在逆境中自救,在絕境中自強,才是青少年成長、成才的正確路徑。
來源:福州日報 2015-05-14 10: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