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背後的故事
作者:柳哲 (字數:1400字作文)
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楊沫,青年時代曾在北大旁聽,《青春之歌》就有她在北大旁聽的影子。
她寫的《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原型據說就是她自己。小說里有這樣的描述:“小俞的臉白了,她以為道靜又遭遇了什麼不幸的事故。‘沒有什麼。’曉燕冷淡地說,‘她在北大旁聽呢。’”
楊沫,原名楊成業,1914年8月25日生於北京,她於1995年12月11日在北京謝世。生前擔任過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委員、全國作協理事、北京市文聯主席、《北京文學》主編等職務。《青春之歌》是她的代表作。
她的三妹楊成芸,就是後來成為著名電影演員的白楊。她因父母不和,既得不到父愛,也得不到母愛。14歲那年,她考進了西山溫泉女子中學,過起住校生活。在風景如畫的校園裡,她除了應付必要的功課以外,全身心傾注閱讀中,廣泛涉獵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
1931年春,父親破產,逃亡不知去向,這個家庭瓦解了。母親把16歲的楊沫強嫁給了一個軍官。她毅然反抗這樁包辦婚姻,又跑回到西山的學校。女兒的行為激怒了母親,她斷絕了對楊沫的一切供給。
1931年9月初,楊沫去香河教書,就是新結識的北大國文系的學生張中行介紹的。去香河之前,她又與張中行見了兩面。楊沫感嘆張中行的書多,學問大,博古通今。張中行也喜歡楊沫的清爽、熱情,以致在楊沫上車離別之際,兩人已是戀戀不捨了。此後,兩人開始了頻繁的通信聯繫,感情迅速升溫。
1932年,楊沫與張中行相愛。同年夏天,楊沫懷孕後,不好意思住在自己家裡,就悄悄在張中行北大宿舍附近,租了一間房子作為安身之所,張中行也時常過來照看她。
當時兩個人的感情已經有些隔膜,經常相對無言。最後,楊沫去小湯山妹妹白楊的奶媽家,把孩子生了下來。兒子生下12天后,楊沫把兒子留給奶媽照看,自己坐一輛毛驢車,從鄉村回到了北京。沒讓張中行花一分錢,費一分力,楊沫就把孩子的事情,處理得妥妥噹噹,張中行也就很快恢復了對楊沫熾熱的愛。
楊沫雖然埋怨他,卻還是深深地愛他,原諒了他。自此,也就是1932年的下半年,兩人在北京沙灘附近的小公寓裡開始了同居生活。楊沫給丈夫做飯、洗衣、縫縫補補,過著失學失業、半飢半飽的生活。
一個偶然的機遇,成了楊沫苦悶生活的轉折,她終於從小家庭走出來,走進了大社會。
1933年的除夕夜,楊沫來到了當了演員的小妹白楊的公寓。這個晚上注定是楊沫生活道路上新的里程碑。這裡程碑式的一幕,在《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中,藝術地再現了出來。
從1931年到1936年,楊沫當過三次國小教員,當過家庭教師和書店店員。那幾年,她多是住在沙灘低矮潮濕的小公寓裡,為的是便於在北大的旁聽。
此時的楊沫,一顆年輕的心全部被共產主義學說吸引去了。這個不滿20歲的姑娘,開始拿起筆來參加鬥爭了。她在1934年3月15日東北救亡總會辦的《黑白》半月刊上,刊登了處女作《熱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這一時期她的創作熱情很高。
楊沫晚年回憶說,當時她不知深淺,但勇氣很足,有空就寫,寫散文、紀事、報導和短篇小說,用“小慧”的筆名,常向上海《中流》和《大晚報》副刊等報刊投稿,發表於1937年的4個短篇小說,都是這一時期創作完成的。
《怒濤》寫的是女知識青年美真,割捨了小家庭的愛,為大眾的幸福,犧牲個人感情投身火熱鬥爭的故事。主人公美真明顯有作者自己生活遭遇的影子,也是《青春之歌》的主角林道靜的雛形。這篇小說,是《青春之歌》最早的胚胎。
在北大周圍學習和生活的經歷,成了楊沫早期創作的源泉和動力。經過她不懈的努力,最終功成名就,成為了引人矚目的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