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馬
作者:林山 (字數:1400字作文)
神馬即將躍過,吉羊開泰而來。說說一樁有關“沈馬”的雅事。
那是2013年9月,為籌辦“閩都文化與台灣”論壇活動,到了台北。慕名鄉賢沈葆楨後裔在這裡有個“鄉愁”所在,就隨緣拜訪,來到坐落於台北大安區仁愛路3段9號的宮巷沈府翰林筵。
一進去,如進時光隧道,“沈葆楨”氣息撲面而來。在沈葆楨六世孫沈呂遂及其胞妹沈冬引領下,拜見了沈葆楨夫婦畫像,並一一拜讀了沈葆楨的墨寶、楹聯和詩文。
沈葆楨創辦福建船政,在我國乃至世界近現代史上都具有重大意義,沈葆楨巡台撫台亦是彪炳史冊。
過去聽過林則徐童年妙對“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故事,頗為神往。在馬尾羅星塔山左石道上額題“石塔凌霄”的石牌坊,看到的楹聯就是這“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只是感到有點奇怪,為什麼會刻在這裡,而不是刻在故事所說的鼓山?後來聽說這聯是沈葆楨作的“海、山”一唱的詩鐘,方覺得有理。沈葆楨在馬尾主持船政時,得睱會和同僚屬下友人一起創作詩鐘。這么經典的“折枝詩”,當然要刻在它的“出生”地。同樣,石牌坊背面額題“中流砥柱”,其配的楹聯就出自鄉賢明相葉向高詩句:“地擬瞿塘看灩澦,江同揚子見金焦。”
在台北翰林筵品嘗沈府菜,每一道,都很精緻,不尚奢華,在色香形味上講究搭配,簡約卻不簡單。特別是那美食中蘊含的沈家家風傳承,富有閩都文化的內涵。物質和精神的饕餮之餘,心想,如果在三坊七巷的宮巷,也有這么一家沈府翰林筵,那福州與台北的關係,不就增添了一條“民以食為天”的紐帶嗎。
更為欣喜的是,台灣著名史學家謝國興教授又帶來一道熱騰騰的“大菜”——他的台灣史研究所剛出爐、還墨香四溢的精美大畫冊《晚清台灣番俗圖》。
謝教授面對我好奇的目光,介紹說,這36幅畫,構成了晚清時期台灣東部原住民生活的濃縮全景圖。這些畫,是沈葆楨巡台撫台時,奉旨讓當時赴台的船政學堂學生嚴復等畫的。乖乖,這還有馬尾船政學堂的事。
1874年5月,台灣發生“牡丹社事件”,日本出兵侵台。5月29日,清廷急命沈葆楨為“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6月17日,沈葆楨率福建船政輪船水師乘船抵達台灣府城(今台南)。當時諭旨、奏摺持續不斷地來往於北京—上海—台南之間,有如今天的快遞。
“所繪與沈葆楨力倡的且對台灣近代有重要意義的開山撫番有關。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船政學堂畢業生集體創作的唯一畫冊,也是晚清時期對台灣東部原住民描繪最豐富的畫冊。”謝教授詳細介紹了《晚清台灣番俗圖》的發現、考證、出版以及組畫所講述的史實,並特別表示,這批畫是福州人帶著福州人畫的,這回機緣巧合,先讓你們福州人看了——而且是在福州人開的福州美食館。原來,謝教授是專門先趕到印刷廠取了畫冊,趕送過來的。“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如此真情,我請謝教授在畫冊上籤名,以為留念。
喜出望外的是,應我這個同鄉之請,沈府主人沈呂遂揮毫贈我一匹“沈馬”。
緣由是我在翰林筵,見到許多幅主人畫的馬。看來屬龍的沈呂遂,非常喜歡馬,或許體現了一種“龍馬精神”。有一幅馬,題“名駒伯樂,千里相逢”,是好友韻事;有一幅圖,畫一馬一蛙,題“哇X,會說英文,嚇老馬一跳”……
想到機緣巧合,不可錯過,我以馬年將到,請喜歡畫馬的沈先生在我剛獲贈的《晚清台灣番俗圖》留下墨寶。沈先生在畫冊封二上畫了一匹疾飛的馬,落款“癸已秋,福州沈呂遂”,蓋了圓形名章,並特別在封二左、右上角,鈐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閒章。兄弟情懷不論古今,鄉親厚誼跨越海峽。
沈冬也欣然題詞:“沈葆楨在台的創格事業此書可為確證”。
這兩年,網路語言把“什嘛”化為“神馬”,流行成了“神馬都是浮雲”。而我台北之行喜獲的這匹“沈馬”,則是神駒過隙的精彩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