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作文大全>> 散文>>正文

劍膽琴心氣自華

 劍膽琴心氣自華_劍膽琴心氣自華作文

三坊七巷是閩都文化精華的載體,是閩都文化精氣神的孕育之地。三坊七巷的藝文詩詞,充分展示了以三坊七巷人為代表的我國名士英傑的高尚品性和卓越才華。

三坊七巷文氣的涵養,從晚唐開始孕育 古代,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福州與中原聯繫很少。唐朝起,中原文化隨多次戰亂饑荒移民漸次傳入福州。唐時,李琦、常袞先後主政福建,福州等地教化之風漸盛。《閩縣鄉土志》記載:唐文宗開成三年(838年),閩縣“李滂與長樂林鶠,侯官蕭膺同登第。閩中文學自是與上國並”。當時就有詩云:“幾人天上爭仙桂,一歲江南折四枝。”《八閩通志》說:“閩中自是號為文儒之鄉。”唐末黃巢兵進福州之時,因仰黃璞文名,“滅炬而過”。閩王王審知治理福州,發展成為繁華文化的都市。程師孟《福州》詩云:“故國樓台千佛寺,新城歌舞萬人家。”《入學》詩曰:“城裡人家半讀書學校未嘗虛里巷。”

劍膽琴心氣自華_劍膽琴心氣自華作文 

明朝的福州名士徐熥認為:“閩中僻在海濱,周秦始入《職方》。風雅之道,唐代始聞,然詩人不少。概見趙宋,尊崇儒術,理學風隆,吾鄉多談性命,稍溺比興之旨。元季毋論已。明興二百餘年,八體四聲,物色昭代,鬱郁彬彬,猗歟盛矣。”也就是說,三坊七巷文氣的涵養,從中晚唐開始,經過宋元的培育,到明朝就很興盛了。名流大師前來任職、講學、訪問,使福州文氣更盛 家住塔巷的陳襄,閩侯南通古靈村人,與鄉人陳烈、周希孟、鄭穆為友,相與倡道於福州,人稱“海濱四先生”。陳襄任杭州太守時,蘇軾任通判,多有唱和之作。一回,蘇軾去常州、潤州一帶賑災,途中他寫了五首詩寄給陳襄。陳襄和詩中有:“春陰漠漠燕飛飛,可惜春光與子違。半嶺煙霞紅旆入,滿月湖風畫船歸。緱笙一闕人何在,遼鶴重來事已非。猶憶去年題別處,烏啼落客沾衣。”李綱稱陳襄詩“平淡如韋應物”,文章似“精金美玉,不假雕琢,自可貴重;太羹玄酒,不假滋味,自有典則”。

兩宋期間,蔡襄、陸游、辛棄疾、朱熹等名流大師先後來福州任職、講學和訪問,使得福州文氣更盛,集中表現在三坊七巷名家名作迭出,在全國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宋宣和年間,陸蘊、陸藻兄弟居住在三坊七巷。《全宋詞》收錄曾任福州知州的陸蘊的一首詞《感皇恩·旅思》:“殘角兩三聲,催登古道。遠水長山又重到。水聲山色,看盡輪蹄昏曉。風頭日腳下,人空老。匹馬舊時,西征談笑。綠鬢朱顏正年少。旗亭斗酒,任是十千傾倒。而今酒興減,詩情少。”

明末福州名士徐熥編選《晉安風雅》,錄洪武至萬曆福州詩人264人。清汪端編選《明三十家詩選》,福州詩人張以寧、林鴻、徐熥、徐 和曹學佺5人名列正選,占30家的1/6。王士禛甚至認為,除曹學佺外,明萬曆至崇禎年間天下無詩。學人之詩興盛,同光體詩人崛起 明朝滅亡,三坊七巷詩人許友等都持節不仕清朝,是較有影響的遺民詩人。許友的詩作表達了亡國之痛,錢謙益、朱彝尊、王士禛等都喜歡他的詩。從晚明到清初,許友一家詩人輩出。許友對閩都詩風的延續,起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清朝院興盛,福州文人才俊輩出。他們結社唱和,編刊詩文集,文風盛於一時。福州著名的鰲峰、鳳池、致用和正誼等“四大書院”,都是人才搖籃。而“讀書社”“詩鐘”等文學活動盛行,使得福州文氣盈城,文采斐然。

清朝,三坊七巷出現了一批著名的學者詩人。康乾之間,黃任,字莘田,是全國著名的詩人,晚年居住光祿坊,以七絕聞名,如《楊花》:“行人莫折柳青青,看取楊花可暫停。到底不知離別苦,後身還去作浮萍。”時稱“黃楊花”。徐祚永《閩游詩話》說:“閩中近時詩,當以莘田先生為冠。先生詩各體俱工,而七言絕句尤為擅長,清麗芊綿,直入中唐之室。”袁枚在《隨園詩話》說:“詩有音節清脆,如竹冰絲,非人間凡響,皆由天性使然,非關學問。唐則青蓮一人,而溫飛卿繼之。……本朝繼之者,其唯黃莘田乎?”今存詩900多首,七絕占了600多首,有《香草齋集》。

劍膽琴心氣自華_劍膽琴心氣自華作文

擅長作七律、精於用事的代表人物是陳壽祺。吳嵩梁說他的七律“隸事典切,結響沉雄”,直與吳梅村“抗衡”。這些學人之詩的興盛,直接導致了以三坊七巷鄭孝胥、陳寶琛、陳衍、李拔可等為代表的同光體閩派詩人的崛起。鄉土詩、竹枝詞及小說、譯文 清朝三坊七巷文人創作了大量的有關福州鄉土的雜詠詩歌,最突出的是許遇和葉觀國。許友的兒子許遇,官河南陳留知縣,有《家山雜憶》詩多達135首,如:“綠皮脆薄護丹砂,異樣香甜冷浸芽。好與荔枝同醒酒,台灣舶到送秋瓜。”還有“螺女江空一派秋,白沙如雪合江流。旗山更在沙痕外,一葉漁舟幾點鷗”。葉觀國也著有《榕城雜詠一百首》。

清朝,三坊七巷人還喜歡作《竹枝詞》,如林紓有《閩中新樂府》詩集。1924年,鄭振鐸在《林琴南先生》一文中說:“在他的《閩中新樂府》里,可以看出林先生的新黨傾向”,稱林紓“在康有為未上書之前,他卻能有這種見解,可算是當時的一個先進的維新黨”。

就古文創作來說,陳壽祺(字恭甫)的古文和駢文享譽海內,文章既能經世致用,又充滿文采。李兆洛《<抑快軒文鈔>原序》說:“福建有清一代以文學名海內,最著者二家,曰朱梅崖,曰陳恭甫。”陳壽祺執掌鰲峰書院多年,其詩文創作對三坊七巷人影響深遠。

清朝三坊七巷作家改變了元明之際小說創作相對落後的局面。乾嘉年間,產生了長篇小說《閩都別記》。書名曾叫《雙峰夢》《閩都佳話》。1911年衣錦坊董執誼根據各種抄本,編輯整理成書,改稱《閩都別記》。小說以福州及附近羅源、連江、長樂、永泰、福清、古田各縣為故事發生的背景,以這一地區從唐末五代到清初的歷史為線索,講述了各種傳聞逸事,裡面有許多福州地區方言俚語,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清末民國初年,我國志士仁人都在竭力尋找救國之路。特別是因沈葆楨主政的馬尾船政而走向世界的中國留學生如三坊七巷的嚴復、王壽昌以及受船政文化影響的如林紓等,都選擇了譯介西學入中國的途徑,傳播先進的文明教化,啟迪民智。他們不僅為中國譯界帶來了新局面,更為中國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了精神助力,深刻影響了國人思想觀念的更新變革。詩社組織歷史悠久,詩人聚會活躍 三坊七巷自古多詩人,詩社組織歷史悠久,詩人聚會十分活躍。如明萬曆間徐 、曹學佺等結成“平遠詩社”;清順治間許友在光祿坊設米友堂,並組織光祿吟社;清乾隆十三年,黃任倡議重修福州西湖開化嶼宛在堂,作為詩人聚會之所,成為當時福州最有影響的詩社。清同治年間,李宗言、李宗禕兄弟在光祿坊玉尺山房倡立福州支社,有林紓、陳衍、鄭孝胥、沈瑜慶等人參與,刊印《福州支社詩拾》,是“同光體”閩派的一支重要力量。

活動於清光緒宣統年間的福州托社,社員90多人,三坊七巷多有人參加,歷時多年,集句甚多。1913年由陳衍、王允晳發起福州秋社,何振岱、林宗澤等參加。陳衍從北京回來後,在大光里組織說詩社,其宅院匹園是詩會的重要地點,其弟子20多人入社,活動十幾年,時常有集,集必有詩。歷年詩作選刊印行《說詩社詩錄》4卷。1935年,以何振岱女弟子10人為主,成立壽香詩社,每月例集。周末詩社是1981年秋在楊橋路105號創立,成員20多人,每周六集會一次,編印有《友誼詩詞專集》。普通人也善於寫詩吟對 三坊七巷的文氣濃郁氤氳,不僅文化人,就是普通人也喜歡文學,善於寫詩吟對。當然,普通人不容易在歷史上留下什麼痕跡。但偶然留下一點痕跡的,亦可圈可點。

明末,家住光祿坊倉頭角常豐里的單身挑工徐英,每當收工後,喜歡讀書賦詩,自歌自哭。他在《春秋三傳》《史記》等殘書的空白地方,寫滿了詩歌和文章。曹學佺將徐英的詩收錄《石倉十二代詩選》中。如徐英《夜靜有感》:“牢落風塵廿載零,燈前顧影嘆伶仃。頭顱賣世誰酬價,姓氏逢人恥乞靈。垂釣江潯終抱赤,鼓刀市井孰留青。生涯獨有龍精在,夜夜光搖北斗星。”

據《三坊七巷志》介紹,清道光年間,黃巷有個縫紉師傅陳細細,會寫詩,經常將自己覺得得意的詩作,在鄰居中展示。當然確實有許多好詩。比如《詠秦始皇》:“骨山血海出鞭笞,日月無光天倒垂。千古快心千古恨,荊卿匕首子房椎。”還有《桃花》詩句:“不爭柳絮風前韻,只欠梅花雪裡神。”據徐珂《清稗類抄》介紹,黃巷還有一個叫林細細的理髮匠,也能寫出“燭影斧聲千古謎,珍珠薏苡一時冤”的好句。

來源:福州日報 2010-09-05 21:20:00
劍膽琴心氣自華_劍膽琴心氣自華作文0

林山相關文章: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