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親愛的祖父
作者:陳元魁 (字數:1300字作文)
祖父是清朝的舉人,十九歲時他的父親早逝,他就成為七口之家的負擔者。為了養家餬口,他當過書啟(秘書),當過教師,也當過代理平潭縣知事、律師。祖父青壯年時,勤奮打工,節儉過日,積攢了一些錢,用於蓋房置業,他善待家人,同比他大三歲的表姐成婚,相濡以沫,相敬如賓。
上世紀四十年代,日本侵華福州淪陷,我從我外祖父家——亭江鎮象洋村返回老家長樂江田鎮溪湄村,於是經常和祖父見面。因為我當時還小,每次相遇都是他蹲下同我打招呼。他重視知識但沒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對我上山砍柴,參加農業勞動非常鼓勵。
印象最深的一次相遇是1946年夏天,我赴三溪賣柴買糖(給我的剛出生不久的元樟弟弟餵米糊用),返回時遇上去三溪村辦事的祖父。我有點不好意思,因為事前未曾告訴他,他卻非常高興,關懷地問:“累不累?開始少挑點。”他對我的行為大加讚賞!
祖父是前清科舉出身,古文基礎深厚,曾花了十七八年時間研究中醫,自學成才,也教人學習中醫,對祖國瑰寶——中醫理論有相當造詣,頗通醫理。他沒有以醫生為職業,卻樂善好施,長期主動為鄉親、鄰里義務治病;他經濟不富裕,還經常資助貧困病者買藥。他的義舉受到族人、鄉親的高度肯定和廣泛讚譽。前年環山鄉聯誼會活動時,下游村人、時任文嶺鄉黨委書記的游增華,還懷著感激之情向我講述,他孩提時跟他母親多次到溪湄村,找我祖父看病的經歷,稱讚老人家“關心鄉里、德藝雙馨”。
由於祖父人品好、知識淵博、履歷豐富,眾望所歸,76歲時(1956年),他出任長樂縣政協常委,隨後又被福建省文史館聘為館員。老人家對履行公職態度認真,行動積極,以高齡之身,克服山路崎嶇,旅途勞累的困難,每年都參加長樂縣政協會議,建言獻策,受到縣黨政領導重視。同時,他經常參加省文史館活動,以回憶、紀實等形式,撰寫了多篇文章,刊登在福建省政協主辦的《福建文史資料》刊物上。我還記得有一篇是揭露國民黨時代莆田監獄腐敗黑暗的情況,真是觸目驚心!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期間,他難免受到些衝擊,但由於他能以大局為重,族親、鄉里又向著他,民眾基礎好,紅衛兵來時,他主動交些書,也就完事了。
新中國成立時,祖父已經69歲,直至92歲去世,都是耳聰目明、思維清晰。我從未見過他戴眼鏡,他能夠直接查閱康熙字典,用毛筆寫比3號體還小的字,晚年還經常寫作。我知道他有編撰一本中國歷代簡史,約有10多萬字,後來找不到了,可能在文革中燒毀。正像我大哥說的:“他具有許多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老一代知識分子的楷模。”同他相處交談,會發現他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以及道德理念,可以鼓勵人們向上向善。他留給晚輩的寶貴精神財富可以歸納為幾大特點:一是求知崇博,我們家族也算是書香門第,他對我們晚輩的要求就是:去讀書、多讀書、讀好書,因為知識就是力量;二是修身有恆,他希望我們把學習做人,當成終生課、一世功,持之以恆;三是與人為善,他教導我們同人相處,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要講誠信,要重包容;四是做事認真,必須具有敬畏之心對待任何工作,以報答、回饋社會。他的言傳身教,是留給子孫的最珍貴的遺產,我們惟有認真踐行,才是對先人最好的感恩與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