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作文大全>> 散文>> 春遊烏山正文

春遊烏山

作者:楚欣  (字數:1300字作文)

春遊烏山_春遊烏山作文

陽春三月,榕城福州,處處景色宜人;烏山北麓,更是繁花似錦,又充滿人文氣息。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烏山屬於“機關重地”,並沒有開放,其北麓更是一片荒蕪,問津也難。時隔二三十年,再上烏山,今昔對比,情況已大不相同。

那天,我從烏山北麓的西邊上去,半坡有個古色古香的亭子。據說從前這裡有座庵,門前種了三棵榕樹,俗稱“榕庵”,因亭子在庵的範圍內,也叫“榕亭”。如今的榕亭是新修的,屬於“仿製品”,但作為山林的點綴,倒也無妨。

榕亭不遠處有一塊巨大的岩石,刻著大大的“福”字,長寬各4.25米。從落款“晦翁”二字可以知道,這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所題,它與鼓山喝水岩靈源洞裡的“壽”字相互呼應,人稱“福壽齊天”。歲月悠悠,當年朱子對福州的衷心祝福,已經過了800多個春秋。

從“福字坪”向上走幾步,有處山谷,早先因有蘭花數萬株,被稱為“蘭花谷”。以後荒廢了,但名字留了下來。現在這裡的蘭花,為數似乎不及“數萬株”,而且看得出是近年所栽,但它的“復出”,或許能讓今人體驗一下“花中君子”當年落戶烏山的情景。

“蘭花谷”之下,乃一泓泉水,清澈見底,觀之可以窺視自我,蕩滌心靈,故而名“浣塵泉”。據說古時候,常有文人墨客登臨烏山,用這裡的水煮茶,流觴賦詩。這讓我想起晉代王羲之與他的朋友們蘭亭聚會的盛況。此二者,一在水邊飲酒,一在山上品茗,但參與者都興趣盎然地吟詩作賦,可謂異曲同工,高雅得很。

浣塵泉附近,有座勉齋書院,這是為紀念南宋理學家黃乾而重修的一座仿古建築。黃乾,閩縣(今福州)人,字直卿,號勉齋,他是朱熹的學生,也是其女婿。學問非常好,朱熹曾贊道:“直卿志堅思苦,與之處甚有益。”我們現在常用的成語“不假思索”,出處就來自他的著作——《黃乾文集》卷四:“戒懼謹獨,不待勉強,不假思索,只在一念之間,此意便在。”

如今的烏山北麓,新修了多條登山的石道。沿途除了勉齋書院,還分布著一些佛寺與道觀,如蒙泉庵、大士殿、呂祖宮、武聖廟、彌陀寺等等。彌陀寺雖然不起眼,但清道光年間,曾因被侵占而發生過反抗外國勢力的“烏石山教案”。山上還有座先薯亭,是為了紀念積極引進番薯的明代華僑陳振龍與福建巡撫金學曾而建的。

當然,烏山寶貴之處,還在於這裡的摩崖石刻。據統計,從唐代至晚清,共有200多處。最早的墨寶是唐代書法家李冰於大曆七年(772年)所寫的“般若台”。宋代福州郡守程師孟用篆書寫的“天章台”也很出名。所謂台,其實是一塊大石頭,由於它像飛來的天賜印章,故而有此稱呼。程師孟還覺得,烏山的景觀堪比道家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於是改烏山為道山,並立“道山亭”。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還應邀寫下《道山亭記》。如今,這篇名作的全文,已由當代書法家寫下來,鐫刻在道山亭下的石頭上。

烏山近現代出過兩位著名人物,一位是作家胡也頻,一位是新聞工作者、政論家、歷史學家鄧拓,前者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犧牲於國民黨的屠刀下,後者“文革”期間不堪“四人幫”的迫害,以死抗爭,憤然離世。他們在烏山的故居,如今都成了遊人參觀、瞻仰的好去處。

游罷烏山,感觸良多,而體會最深的是:山還是這座山,景多半還是那些景,但封閉與開放大不相同,任其荒廢與細加整修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可以相信,今後的烏山,還將越發迷人。

楚欣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