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成長越倒退
從小我就不是個戀家的孩子。
比如從5年級起進入寄宿制學校,剛開始(特別是第一、二周)大家從新鮮的生活方式中開始想念家裡的好,可我始終如一。
比如曾經有過脫離父母外出旅遊的經歷,甚至在新加坡的整整7天裡,都沒有在臨走前戀戀不捨,沒有感到孤獨,沒有給他們電話。(當然回家後免不了一場男女配合批鬥會)
我一直覺的我是個在怨恨中長大的孩子。
每次被爸爸用條子打,哭得喘不過氣來,然後默默走到浴室里脫下衣服對著鏡子看身上累累的紅色條痕,我就會下定決心好好讀書,早點離開這個家,自己養自己。
國小時被媽媽守著寫作業,做不來就挨罵。我常常哭得桌上堆滿了衛生紙,浸濕了卷子,擦爛了鼻子。結果便是第二天定會抱個數學100分回家。——我稱之為報應——我所獲得的好成績全是我讓父母心生愧疚的報復手段。
有時候我會希望他們離婚,這樣我就可以做很多所被禁止的事,生活不再過得那么壓抑。從小就被壓抑了太多的喜好,於是我的性格附有了爸爸的懦弱卻又兼有媽媽的酸刻。家人都說我越長大越沒有小時候靈動了。小時候至少還有想要公主裙的強烈欲望;還常常趾高氣昂地唱歌跳舞;還會對一件事固執地爭辯……而成長了15年後的我,也只能說那些那些都被種種管教緊緊地鎖在了一個叫過去的房子裡。而爸媽至今不相信我喜歡唱歌,喜歡畫畫,喜歡出去玩而不是他們所說的老母蟲似的窩在家裡……
我從不過問家事,總是以“學習很忙”或“我不知道”兩句話樹起高高的圍牆。我的二姨曾經很鄙夷地跟我媽說:“這娃兒是不是有抑鬱症喔,太過內向了嘛,這樣子學習再好也莫得啥子用啊。”我當時真想把她帶到我們班上去問問,有誰敢說我是個內向的人!
是的,我在學校和在家裡是個兩面派。
但,這些都從我的初三下半學期開始逐步瓦解了。
首先是5·12,讓我深深的感受到親人的重要。但真正地讓我從觀念上開始轉變是08年那個黑色而坎坷的7月。
先是我獨自放棄了基地班考試,爸媽給我講了很多關於我未來的事。再是我要去成都考試,媽媽為我準備好一切並陪我在那裡住了3天,每天都守在校門口等我考完一輪又一輪。然後7月中旬又是父母鬧分離(前面有寫),緊接著又出現了‘基地班風波’。
險惡迭生。我們整個家都仿佛被魔鬼撕扯得變了形。
當父母發現我的學習亮紅燈時;當我在成都的考試沒有被錄取時;當我意識到爸媽的冷戰不能由時間來挽救時,我才真正反省過來,我是這個家的一分子,並且是很重要的一個角色。我應該學著掌管這個家,能讓這個黑色的7月過去的,也只有我了。
隨之而來的是8月。
那段日子市區內的可以走讀,每天早上爸爸送晚上媽媽接。上下學路上的短短10多分鐘,爸媽都會留很多重大的決定讓我選擇,像在計畫自己的人生宏偉藍圖似的,並且、增加了我們之間的交流。那便是我整個國中上學的最愉快的日子了。
雖說每次聽“感恩的心”這首歌都覺得肉麻,但我現在卻是懷著感恩的心在努力生活。從初三還有十多天就要中考開始,媽媽就經常12點起來給我煮速食麵。特別是到了現在上高中以後,更是體會到媽媽的良苦用心。於是我幾乎每隔兩天就會給她個電話,我開始戀家了,我會在每周回家給爸 * 大大的擁抱,會擠在父母中間和他們一起看電視了……
我想,我是越長越退回去了吧。
想想三年後爸爸媽媽就會殘酷地進入“空巢”的行列,就忍不住想多抽些時間陪他們。
不然到了那時,時光便會更加肆意地銷蝕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