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份調查說開去
有這樣兩份對青少年的調查問卷:第一份調查最讚賞別人的品質是什麼,結果“樂於助人”排在了第一位;第二份調查看到別人遇到困難時,你會怎么辦,不少人回答“悄悄走開”。看似平常的兩份調查,卻反映出當代青少年值得深思的內在品質。
從兩份不同的調查結果中,不難發現,當代青年對於“樂於助人”這種優秀品質仍倍加讚賞,認為它是當今社會所呼喚的,急需的;然而值得我們憂慮的是,當說及自己為實踐這一道理而做一份貢獻時,許多人卻出於種種原因,為之漠然。
其實這種情況在我們身邊還是屢見不鮮的。君不見某些人對拾金不昧大加稱讚,但於其自身,卻終因利慾戰勝理智,將拾物放入自家腰包;很多人對交通擁堵大發牢騷,也有人提出各種建議,諸如“大家共同維護”、“每個人從自己做起”等等,而一上路,則騎車依舊帶人,紅燈照闖不誤。
良好的社會風氣終究不是說出來的,而且做出來的。社會中的成員若只說不做,或者都希望別人代勞,人人如此,理想談何實現?
如果徐虎只是讚賞別人的奉獻精神,而自己“悄悄走開”,哪來的上海幾千戶戶民的方便?如果李素麗只是欣賞別人的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哪會有21路乘客的方便?只有在肯定某種思想作風的同時,自己也付諸行動,才能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屠格涅夫筆下的羅亭,列寧稱之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他有宏偉的理想,遠大的抱負;他有美妙的言辭,高超的演講才能;他頌揚 * ,抨擊假惡醜……可是,他卻萬事止於“說”,從不親身實踐,不為實現理想而付出,所以始終無所成。他最後意識到自己是“無根的浮草”,投入到起義中,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才實現了自我塑造。看來,只有將言語落實到行動上方可有所成。
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我看可以改一下:言而無為,終一無所成。在實踐中實現理想,須從自我做起。
解剖:本文針對社會現實,將話題內涵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表明良好的社會風氣是做出來的。文章內容上把青少年關於助人為樂的言行對比,使觀點鮮明突出,在論證上,運用歸納的論證方法,使觀點具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