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死人才偉大
我不敢說所有得死人在所有得人心中都變的偉大,但至少有一半得人在一半得人心中變的偉大。
――寫在前面
很奇怪,人為什麼總喜歡懷念已逝的東西,而真正活著的卻很少被想起。就像人,只有在死後才會將他的光榮事跡公諸於世,讓世人記得曾經還有一位如此得人在我們身邊存在,而現在,他死了。隨著他的軀體一起被埋葬,只不過,他被埋在地下,而他的靈魂被埋在心裡,埋在活人的心裡。
古往今來,如此這般不勝枚舉:抗金將領岳飛,領導岳家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後來呢,還不落個冤死的下場,這時,人們才念起他的好,才唾罵秦燴,才將他的英勇他的“精忠報國”作為立志的典範;陳勝'吳廣起義,發起是人們不屑,有功時,人們不知,只有在他們敗亡後,才被傳為“揭開了中國歷史上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序幕”,而“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才被傳為佳句;在玄武門菜市口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譚嗣同,及其他為變法而斬首的五人,不正是因為有了血的犧牲才被頌為“戊戌六君子”嗎?我想如果他們沒有死,恐怕中國不會有人知道“戊戌六君子”是個什麼東西吧;因為不願暴漏黨的訊息,就義於敵人的鍘刀下的劉胡蘭,不是被 * 追為“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嗎?如果她不死,我們親愛的毛爺爺就不會用如此高尚的字眼來形容劉胡蘭了;人民的好兒女雷鋒,作了那么多好事,人民感激他,可卻不如死後來的痛快:人們的大力頌揚,把他的品格作為我們學習的榜樣,把他的精神作為一種財富,不都是死後的事了嘛……
今天,這種事情更多:工作中,人們英勇獻身,可被追加一等功,二等功;社會中,人們做出不小的貢獻,卻死於一場意外,可以獲得“十大感動中國人物”……
這就是社會,這就是現實,我想古人所說的“以死明志”大概就是因為這種原因吧!
如果我先做一件自人為很偉大的事,然後在因為這件事死於一場意外,那么我會不會也成為被大多數人所讚揚的英雄呢?